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新甲听了,立刻附和道:“可不是,阁部主和,他非要主战;阁部要均输,他却非要因粮。处处和阁部作对,实在是不识时务!”
此时,正在皇宫监听他们两人对话的崇祯皇帝,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忽然想了起来,不由得很是振奋。
对啊,卢象升之前不是在宣大总督任上推广过“因粮”之策么!之前因为杨嗣昌等一大批官员的反对,原来的崇祯皇帝动摇了。可如今,自己怎么可能动摇呢!
第125章 清屯充饷
明朝末年的时候,就有三饷,当然,眼下的练饷,杨嗣昌还只是提了出来,并没有实施。
说起来,这个加征饷银,不是不行,但要看征收方法。
就比如说,卢象升在宣大总督任上实施加征饷银的方法,就是因粮一策。
何为因粮,其实就是对富人进行加征。具体执行办法是:凡是缴纳赋税在五两以下的农户,并不加征赋税,而对纳税五两以上的富户,则按照财产的多寡,进行不同程度加征粮税。
如果这个政策得以实施,就不会有那么多农民被逼破产,从而为流贼提供了土壤。可是,如此一来,卢象升就得罪了那些富户。而这时候的富户,税赋在五两以上的,基本上都是有官员乡绅的背景。特别是在晋地,走私商人和边关的官员、守将都有勾结。卢象升这样征税,就一下把他们全都得罪了。
于是,杨嗣昌跑出来了,他是官宦世家,代表地就是这些人的利益。身为大明内阁辅臣,原本崇祯皇帝的宠臣,马上就站出来反对,变着花样诱导劝谏崇祯皇帝,最终就变成了均输的加征途径。也就是不分贫富,全部一起加征。
对于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来说,要怎么选自然不用说了。朝廷如今正没钱地时候,要加征饷银,也是没办法地事情。但是,加征的途径,回头就支持卢象升重新搞起来,就按照这个因粮之策来。卢象升负责在前头打头阵,自己这个皇帝,就给他守着后方。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又再去看陈新甲和杨嗣昌的对话。
听到陈新甲讲起因粮和均输之争,杨嗣昌不由得眉头一皱道:“你这么一说,我又想起一个头疼的人。各处多有来信,言他独断专行,横行霸道!”
“是孙传庭?”陈新甲一听,立刻便猜了出来道,“这孙传庭借口祖制在陕西胡作非为,早就该治他一治了。如今他正领军前来勤王,阁部可有办法?”
他所谓地借口祖制一事,是指孙传庭出任陕西巡抚之后,在缺粮少兵的窘境下,便想出了“清屯充饷”的措施。
所谓清屯充饷,也就是把军中屯田全部收回来,将屯田所得全部充作粮饷。
从崇祯九年开始,他便高举“祖制”大旗,号称“地不容失一亩,粮不容失一粒”,在收集了陕西所有土地卷宗之后,开始按照卷册疯狂的收取军屯土地。然而清理军屯无异于捅马蜂窝,侵占军屯的本就是各级官员将领,而他们又往往牵扯着更高的官员。结果,孙传庭不讲任何情面,在几乎得罪了满朝文武的情况下,用了三年时间,几乎收回了所有的军屯土地,并清理出四十五万两白银。
原来的三边总督就是杨嗣昌的爹杨鹤,因此那边的人因为这事,纷纷向如今崇祯皇帝的宠臣杨嗣昌告状,期待杨嗣昌给他们做主。
然而,孙传庭在这几年来,就用这清屯充饷搞出来的钱,整顿军队,练就了麾下秦兵,南征北战,擒杀流贼中最为著名的闯王高迎祥,打得流贼闻风而逃。可以说,他在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让他难以被人扳倒。
此时,杨嗣昌见陈新甲猜出来了,他也不奇怪,点点头道:“这个孙传庭脾气直,得罪的人又多,在之前的时候,我已在皇上面前多次上了眼药,估计也快差不多了。等这一次他勤王来京师,我已有对策等着他,回头他脾气一闹起来,必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有很大的希望,这次就搞定他!”
在原本的历史上,孙传庭就是在这次勤王到京师之后,被杨嗣昌给拿捏,没忍住自己的臭脾气,导致最终被下狱问罪。
可此时,崇祯皇帝经过他们这么一聊,从原来崇祯皇帝的记忆中想起了孙传庭的事情,不由得又笑了。看来这一次把陈新甲召来,“赏”他的窃听种子,发挥了不小的贡献。
不错,这个孙传庭,朕罩定了!
有朕在,不管是卢象升,还是孙传庭,你们都放心干就是。依附在大明朝身上的这些毒瘤,早就该由你们这样的能臣忠臣来帮朕清理清理了!
想着这个,崇祯皇帝的心情都好了不少。再去看陈新甲和杨嗣昌的聊天时,却没有特别有用的信息了。那两人聊了一阵之后,就散伙了。
听他们的话中,陈新甲是等明日一早就立刻“滚”回山西,还要顺带着为难下路过的孙传庭,如果能阻止孙传庭延期赶到京师的话,就最好了。实在不行,杨嗣昌这边也有对策等着他。
呵呵,有什么对策,尽管使出来,朕要是被你们牵着鼻子走,那就白瞎了带金手指穿越了!
崇祯皇帝这么想着,刚想摆驾回后宫时,忽然有报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请求觐见。
不用说,应该白天交代下去的事情有了结果。
于是,他立刻传旨让李若琏觐见。
没有意外,李若琏是前来禀告宫内采办人员和外界接触的情况。其中有两个人比较可疑,都是尚膳监的人。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外面的事情,让李若琏继续暗地监视,宫里的事情,他自己会解决。
暂时他还不打算动那两个人,就先看着,看他们怎么做,又和什么人交往过密,最好是能顺着这条线全部牵出来。
在他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催兵的圣旨,也已经到了山海关。
时任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的吴三桂,第一时间便去了祖大寿府上,他的舅舅家。
说起祖大寿,可以说是大明在山海关军中的第一势力。除祖大寿自己之外,还有他的兄弟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等,都是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锦州诸城。为此,崇祯皇帝在早年还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
此时,他看到英气勃勃的外甥吴三桂来访,便猜出了他的来意,当即就笑了。
第126章 白高兴了一场
“你想请战回援关内?”祖大寿微笑着问道。
吴三桂听了,立刻回答道:“是我爹的意思。说现在皇上急着要兵回去勤王。如果这个时候回去,只要不是拖后腿,那也肯定会入了皇上之眼,对于以后会有好处。”
祖大寿一听,不由得点点头道:“建虏入关已经将近四个月了,关内肯定会祸害地一塌糊涂。雪中送炭之举,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
算盘人人都会打,祖吴两家也不例外。
祖大寿说完,他又略微沉吟片刻之后,抬头对吴三桂说道:“我们祖吴两家,如今是你最有出息了。前锋右营副将这个职位,也确实该换一换了。这样好了!”
说到这里,他脸色稍微严肃了一点,认真地交代吴三桂道:“你这次入关,多少要立点功劳,如此才能更为突出。舅舅这里,给你调拨一些精兵,以你为主,这样功劳算起来就是你最大!当然了,你可别傻到想立大功,真去和建虏硬拼。那些可都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明白么?”
吴三桂一听,不由得大喜,连忙抱拳欢喜地说道:“多谢舅舅,外甥明白!”
能升官的事情,谁不喜欢,吴三桂也不例外。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就是在崇祯十二年,走通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督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的路子,升到了宁远团练总兵一职上,当时就只有二十七岁,算是大明朝年轻有为的一方大帅了。
祖大寿听了摆摆手,笑呵呵地说道:“一家人就不要见外了!”
说到这里,他站了起来道:“皇上那边是真逼急了,这次就不耽搁了,舅舅这就去点兵,奏请中丞大人之命,交给你回关内勤王!”
此时,蓟辽总督吴阿衡在多尔衮领军入关之时,就已经战死了。最大的官员,就是在山海关的辽东巡抚方一藻了。
而在方一藻刚当了辽东巡抚之际,上官便和地头蛇互相和谐,也就是方一藻的儿子方光琛和吴三桂缔盟为忘形交,双方的关系好得很。
因此,祖大寿有把握,他这边说什么,方一藻那边都会同意。由此,这次给吴三桂铺平的路,就很好走了。
可谁知,他带着吴三桂,连门都没有走出去,就见一名家丁急匆匆地赶来禀告道:“老爷,不好了,奴酋皇太极亲自领军,前来攻打宁锦了!”
“什么?”吴三桂一听,不由得失声惊讶道,“怎么早不到,晚不到的,偏偏这个时候跑来攻打宁锦?”
祖大寿在刚听到时候稍微愣了下后,此时却已经回过神来,也不意外,转头对吴三桂说道:“其实不意外,建虏的这个行动,最大的目的还是要策应关内的那支建虏军队。以前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
大明的精锐部队,基本上都是在山海关一线驻守防御关外满清。从这里抽调地任何一支军队入关对付流贼,那都是追着流贼砍,战斗力比起其他边镇,确实要厉害得多。比如先前的曹文诏,后来的祖宽等等。
满清其实也知道这点,因此,他们入关劫掠,就只是担心山海关这边的明军而已。因此,为了给入关军队最大的便利,会经常打配合。在满清军队入关劫掠的时候,差不多时间后就会出动军队前来攻打宁锦,拖住山海关这一线的明军。
除了在崇祯二年时候建虏入关是个例外之外,其他两次,都是如此。包括多尔衮自己,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出兵宁锦,配合阿济格在关内劫掠。
吴三桂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