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窃听系统-第6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点自信,他还是有的。然后,又有臣子出列,奏对他事,崇祯皇帝都一一给予了解答。
  时间很快便到了中午时分,崇祯皇帝看到没什么臣子再出列说事,便带着微笑说道:“好,诸卿既然已经说完事了,那朕就宣布几个事情!”
  文华殿内的这些臣子一听,顿时带了一点好奇,不知道皇上会说什么事情?
  只听崇祯皇帝对他们说道:“剿灭辽东建虏,朕在沈阳的时候,已经公布过封赏。如今回来京师,当再次公告天下,以为荣耀!”
  封赏的事情,自然早有传回来。不过那个时候,皇帝没回来,卢象升等人也没回来,因此,这个事情大家也都只是听听,并没有多大感受。但是,此时听到皇帝再次提起,那是要走正式流程,有关封赏的事情,就一下被他们又想了起来。
  没想到皇上还真是大方,分了一个文官爵位,大明历史上,除了开国的不算之外,也就王阳明一个人而已。不过如今,又多了一个卢象升!真是要羡慕死不少人!
  不过他们也就是羡慕而已,卢象升的功劳,那都是明摆着的。他们自问,没其他人能做到卢象升那样。算了,就把卢象升当武将看好了,获得爵位又有什么奇怪呢?
  他们正在想着,崇祯皇帝又开口说道:“核查官绅优免和催缴赋税这个事情,朕知道很难,但是,如今已经取得一个大捷,朕很欣慰。因此,朕决定对相关人等,给予封赏。”
  随后,他又公布了相关人等,主要有江南巡抚张溥,南京吏部尚书孙传庭和南京左都御史杨廷麟,以及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
  听到这个,底下这些臣子也是服气的。就核查官绅优免和催缴赋税这个事情,要不是当今皇上圣明,不管谁去做这个事情,绝对是祸及全家的事情!而张溥等人能去做这个事情,当时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甚至都牵扯出了常熟民乱,谋逆大案等等。
  他们正在想着,就听崇祯皇帝继续说道:“另外,农司张子龙,开物司宋应星,皆有不小的贡献。如各类作物的推广和培育,玻璃的发明等等,这些都是如今大明越来越好的基础。朕决定,连司掌印升为侍郎。”
  侍郎是正三品,而郎中只是正五品。可以说,张子龙和宋应星的品级提升,中间是连跳了三级。对于这个封赏,事前谁也没想到,一时之间,这些臣子都是吃惊不小。
  皇帝做事情,底下的臣子自然都会有猜测。之前的事情还好理解,毕竟功勋就摆在那里。而张子龙和宋应星,虽然他们确实也有很大功劳,可一下子连跳这么多品级,还是让他们非常意外。
  但是,仔细想想,似乎好像也不能算多意外。
  一直以来,不管是宋应星还是陈子龙,一直受皇帝宠信,还被任命为太子讲师,教导太子和各文武勋贵家的孩子。如果是一般人,能有这个待遇么?
  再想想,皇上在这些年来,一直在强调的事情,不就是陈子龙和宋应星,特别是后者在做的那些事情。如今又重赏之下,不就是要向天下人表明,当今皇上有多重视农司和开物司的事情!
  这么想着,他们便有了明悟。看来,皇上和太子这两代,应该都会如此重视了!那么,家里那几个兔崽子,也得往这方面培养才好!
  崇祯皇帝宣布完了这三件事情之后,这底下的臣子自然是有的忙了。再加上昨日崇祯皇帝所说的,必须要兑现还粮的事情,反正接下来这几天,除了崇祯皇帝之外,其他人都忙成狗了。
  不过崇祯皇帝倒也不是真得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对于宫内这边,他也做出了一些调整。
  原本一直带在身边培养的八名内侍,表现出色的四名,以陈宝庭为首,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正式跨入太监这个行列。而另外四人,以蓝天保为首,还继续服侍在崇祯皇帝身边。


第599章 纸币
  当然,走了四个,就要再补充四个,崇祯皇帝又亲自去了一趟内书堂,从即将毕业的内侍中以面试的方式挑了四个出来,让蓝天保他们四个带着。
  这个事情,到后来形成了惯例。唯一的区别是选的内侍有多有少,选得时间有长有短,并不是固定的。
  一般来说,皇帝身边的宦官,都是在太子或者皇子时候,由皇帝拨出来从小服侍的宦官。太子当了皇帝,他们就必然会替换前朝老宦官,掌握内廷的核心权力。这种做法,也可以说是任人唯亲,但也是初任皇帝所必须的,要不然,没法放心。
  但这种做法也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身边宦官得势之后,不一定能做好该做的事情。等皇帝掌握稳了权力,执政一段时间后,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得力手下,选拔可塑造的内侍按自己心意进行培养,用新血换旧血,哪怕只是让那些宦官老人受到威胁,不敢有所懈怠,也算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而内书堂的内侍,是还没有被内廷官场污染,或者说是受到污染最小的,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人才的来源。如此一来,只要有内书堂的内侍被选上,那就等于一直伺候在皇帝身边,等未来时候皇帝认为满意了,是会一下得到重用,完全可以说是内侍的鲤鱼跃龙门之路,因此被宫内私下称为“殿试”。
  崇祯皇帝做完这个事情之后,便又微服出宫,去体察民情了。
  这个时候,还粮的事情,已经再次推动,大街小巷,都在说着这个事情,毕竟差不多关系到每家每户的事情,自然是谈论的重点了。
  崇祯皇帝就在一个茶楼的大堂一角,静静地喝茶听着京师百姓在讨论,心中美滋滋的。
  “真是没想到啊,皇上竟然如此重承诺,大家都说不用还了,可皇上还是坚持要还!”
  “这有什么没想到的,你也不看看皇上是什么,那可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的,又岂能儿戏?”
  “话可不能这么说!”有一人接过这个话题,做贼似地扫视了下周围,嗓门低了一点说道:“以前皇帝可不是哦!”
  “对啊,这还粮还是按银行利息来还,皇上那是要额外多付出不少粮食的。”
  “是啊,皇上这么做,真是没得说的,把我们老百姓真正的当一回事,实在是绝无仅有的好皇帝啊!”
  “……”
  听着这些赞赏,崇祯皇帝的心情很愉快。让周围暗中护卫的便衣厂卫,也都是很高兴,一切其乐融融,气氛非常的融洽!
  听到后来,崇祯皇帝就听到他们开始跑题了。
  “……”
  “这次的借粮,就等于我们是把粮食存在银行,这比放在自个家里还好多了。只是很可惜,如今银行是不收粮食的,要不然,我就把家里存着的粮食,全部放银行去了!”
  “那可不!真要这样,谁傻啊,不都把粮食存银行去好了,反正只要当今皇上在位,那就不可能少了我们的,还能多赚一点利息粮,多美的事!”
  “其实,就算没有利息,只要能换来银票,那其实也是很划算的!”
  “对对对,你这么一说,确实是,现在的银票,那是越来越贵了啊!”
  “……”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稍微有点意外。自己一直关注军国大事,在外领兵打仗,这个银票贵是怎么回事?
  于是,他便开口问刚才说话的一个胖子道:“这位朋友,这银票越来越贵是怎么回事?”
  听到问话,大堂内的这些人就都闻声看向他,见崇祯皇帝气质不凡,心中有点奇怪,这样的人物,应该不至于在大堂,而是到二楼雅间去的吧?
  不过他们没有认出崇祯皇帝来,也就如此一想而已。只是对于崇祯皇帝的问题,他们不自觉地更愿意回答。
  只听那胖子笑着对崇祯皇帝说道:“这位兄弟,看来是刚来京师的话,要不然,你也不至于不知道。”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一指掌柜方向,然后又道:“这银行开了这么多年,这银票的信誉那是绝对没得说的。任何时候,只要拿这个银票去银行,必然是能换回实物银子。而且朝廷还有举办那什么拍卖会的时候,银子都是要存银行的。那大家自然是信得过,平日里的一些买卖,只要数额大一点的,都会用银票来交易,方便,非常的方便!”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心中又是感到满意。这个银票信誉的建立,看来是成功的了。
  “买卖多了,大家又都喜欢用这银票,自然而然地,这银票就紧俏起来了。”另外一人,看似是一个商贾,也跟着凑热闹解释道,“到了后来,银票有点不够用了,大家为了图方便,就认了银票比票面所定价格高一点也无妨!”
  之前那胖子一听,连忙抢过话题继续说道:“一来二去,这银票就越来越贵,如今,都快用不起了。”
  一直陪同在皇帝身边的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看到皇帝如此关心这个事情,但作为锦衣卫指挥使的他,却没有关注这些民生,没有及时把消息禀告上去,心中有点不安。当然,同时他也想不明白,看了下崇祯皇帝,见他好像不介意的样子,便开口问那胖子道:“怎么会这样呢?要是没银票了,就拿银子去银行换好了,只要你有银子,那就不会差银票的,这银票,怎么会越来越紧俏,越来越贵呢?”
  对于李若琏的这个问题,崇祯皇帝来自后世,对于经济方面的了解,自然比他们都要多,那两个茶客一说,他就大概有数了。
  果然,就听到那个胖子回答李若琏道:“这位兄台有所不知,做生意,主要是图方便,快捷。银票比起实物银子,不用担心成色问题,也不用整天拿秤带在身边,还要纠结那秤是否有问题,是秤得多点少点,反正用实物银子来做买卖的话,有的时候会有不少纠纷的。但是,用银票,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了!因此,在金额少的时候,可能还不明显,一旦这交易数额很大时,那不管是谁,全都是愿意用银票来做买卖的。”
  顿了顿,连口茶水都不喝,就好像怕被别人抢着去说,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