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到这个结论,郑芝龙顿时露出了非常激动的神情,转头看向崇祯皇帝,眼神中透着狂热:末将必定竭尽全力,把大明旗帜查到大洋的尽头!
此时,有京师百姓也已经看清楚旗帜上的字了,顿时都惊呆了,一时之间,奉天门广场上,竟然难得出现了安静的时候。
看着京师百姓的反应,登莱水师的这些将士,心中其实是忐忑不安的。
还在御马监营地时,当礼部官员过来安排出场顺序时,就有人质疑过,是不是搞错了,就连登莱水师将士自己,也以为是搞错了。
但是,当时礼部官员只是回答他们说道:“此乃钦定,绝不会有错!”
既然是皇帝要求的,那其他部队也就没话好说了。而登莱水师的将士走在最后出场时,他们心中难免就底气不足了。
京师百姓在反应过来之后,都开始窃窃私语,无非是疑惑为什么区区一支水师,竟然是压轴出场?
他们的这个话,虽然基于礼数说得声音并不高,可是,终归被不少水师将士给听到了。如此一来,他们就更心虚了。甚至连他们走路,都没有前面的军队有气势。
城头上的崇祯皇帝,一直是在阅兵的,看到这一幕,他便明白是什么情况。
因此,但登莱水师将士喊完“吾皇万岁”之后,忽然,崇祯皇帝就开口大声说道:“朕虽然只给登莱水师颁发了一块勋章,但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正是因为登莱水师在海上无敌,才保证了一系列对虏战事的胜利。朕可以说,没有登莱水师,大明就不可能一下扭转战局,打得建虏没有招架之力……”
听到这话,登莱水师的将士们心中想想,可不是!要不是有他们在,东江军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历次的战事,也不可能得到有效调度,物资也不可能得以最大程度的输送。没有他们,大明这边就只能从宁锦防线一步步地推过去……
想着想着,登莱水师的将士们,那胸膛不由自主地挺直了一分。对于崇祯皇帝,在对皇上应有之尊敬的基础上,又多了那种知遇之恩的心态。
而其他人听了,对崇祯皇帝的解释,也算是可以接受。只有一些较真的人,则在心中暗暗地拿三大营来比较,感觉还是有点不信服。但是,皇帝都这么说了,那就只能以皇帝金口玉言为准。
他们正在想着,却听崇祯皇帝又开口说道:“天下之大变局,为有史以来之最大。我大明的未来如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你们。朕觉得,你们是够资格来压轴,朕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让朕失望的!”
他的这番话,就只有郑芝龙一个人预见到了。也只有郑芝龙一个人,能体会到皇上所说得天下之大变局,指得是什么?
不过,其他人,却都听傻眼了。
天下之大变局,为有史以来之最大?这不是建虏要灭了,这天下不是要太平了么?就算有西南沙普之乱,那也是无关痛痒的小事而已。皇上该不会是一时口误,说错了吧?
虽然是这么个想法,可是,皇上英明神武,肯定不可能会说错。而且皇上不是说了么,大明的未来,还得靠登莱水师,那这个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要靠登莱水师来取胜,敌人是来自海上?
还真别说,不少人顺着这个思路想着。特别是那些朝廷重臣,知道皇上对西夷的态度,再联想到皇上之前所提过的一件件有关西夷的事情,顿时,他们大概就明白了,皇上为什么要这样说了。
不过,远在北方京师的这些人,不管是百姓,还是朝廷重臣,都对西夷的威胁,了解得并不够。因此,哪怕有人想到了,也有点不以为然。但是,皇上这么定下了,也只能是这样了。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很快,崇祯皇帝的这个预言,就开始逐步显现。等到那个时候,他们一个个免不了赞叹皇上的先见之明。
阅兵结束之后,皇极殿大朝议,换种通俗的说法,就是开年终总结大会。
崇祯十七年的国库收入,因为银行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已经开始盈利不少。不过最大头,还是核实官绅优免限额和催缴欠赋。
有张溥这个“酷吏”主持这个事情,又经过常熟谋逆,罢免百官之案,文有南京吏部尚书孙传庭和南京左都御史杨廷麟支持,武有南京镇守太监领军随时支援。可以说,张溥在南方诸省的办差,是再也没有受到多少困难。特别是连糖衣炮弹都没用之后,就更是顺利无比。
清理出来的税田和催缴的欠赋,虽然没有进入国库,直接用于当地百姓,但是却极大地解决了国库的压力,使得其他方面,都是进多出少,盈余自然也就多了。
玻璃厂的盈利,虽然还没有成为国库收入的大头,却已经初露峥嵘。可以预见,就算明年没有成为国库第一大收入,那后年就肯定能成为国库第一大收入的。
谈钱之后,就是文武之事。
武得方面,最主要的是对虏战事,还有京营和京畿之地卫所的改制情况。从正规军中淘汰下来的军队,改变为工程兵之后,修路铺桥,用一句话概括,成就有限。
对此,崇祯皇帝并不在意。在这个年代,完全是靠人力修路,能有多快!再说了,连水泥都没有研制出来,这地面被雨水一泡,估计又有得忙。
这个事情,崇祯皇帝心中记下,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水泥配方,但好歹看过不少历史穿越小说。水泥这个东西,都会提过一嘴,大概是个什么情况,他多少是有印象的,回头交代宋应星去试验便是,肯定能试验出来的。毕竟这玩意,西夷早就有了,难度应该不会有多高。
文的方面,在过去的一年,也有不少的事情。
辽东以及朝鲜要新增设省,虽然建虏还没全灭,可皇上已经有旨,要选拔出来,先派一部分过去。这个情况是大情况,必须要禀告进度的。
另外,就是农司的成就,也要给皇帝禀明清楚的。由农司牵头的杂交水稻一事,还没有多少进展。毕竟没有塑料,没有大棚,完全在自然环境下试验,进度很慢。不过农司的其他事情,比如番薯、土豆、玉米等物的推广,却让皇上感到比较满意。
开物司这边,就更是轰动全国了。皇上教导太子的那一课,随着邸报已经传遍全天下,由此引发的震撼,可想而知。
事实上,崇祯皇帝在暗地里也有推波助澜,他就希望,科技的种子能有发芽的。
……
一件件事情奏对完毕之后,崇祯皇帝便开口说道:“今年的情况不错,朕就期待来年能更好。在众卿即将过年之际,朕再宣布一件高兴的事情。”
说完之后,他冲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点了下头。
曹化淳一见,立刻躬身向皇帝行礼,而后上前,从御案上小心地捧起一份圣旨,转头看向底下武将队列。
第537章 建虏来了
所有人一见这个情况,顿时就知道,这是皇上要兑现封爵的承诺了!那么,是谁会得到这么大的荣耀么?这是所有人心中的一个好奇!
而武将这边,特别是随驾南征北战的那些总兵,就更是紧张。虽然有的人觉得自己希望渺茫,可万一呢?
正在全殿好奇之下,只听曹化淳尖声叫道:“骠骑营总兵虎大威、贺人龙上前听旨!”
一听这话,顿时,大殿内所有人的目光,全部转向虎大威和贺人龙两人,无数的羡慕眼神,顿时聚焦。
他们两人自然是大喜过望,双双出列,恭敬地见礼候旨,那回应曹化淳的声音,明显能听出激动之意。
封爵的事情,算是有了定论,但是,皇上为什么选他们两人封爵,这是不少人心中的疑惑。不管怎么样,特别是武将,他们都想衡量下自己,看能否达到封爵的条件?
在曹化淳抑扬顿挫的宣读下,众人听得明白,旨意中,先是列数了虎大威和贺人龙从崇祯十一年的勤王战事开始的一系列表现,这一点,从他们两人胸口挂着的勋章之多就能看出一二了。不过他们两人封爵,最为关键的因素,圣旨中也给出明确了说明。
虎大威在贾家庄保卫战中,死战不退,坚守城外土山,负伤多处,战事之惨烈,为大明战事中近年来所罕见;
第二,虎大威又在归化城血战之中,顽抗抵抗建虏的冲击,一直到援军赶来,胜负已定。
至于贺人龙,圣旨中也强调了归化城之战。是贺人龙所部最先赶到归化城,承受了建虏最大的冲击,拼死堵死了建虏的逃跑企图,等到了虎大威所部援军到来,再一起坚守到主力赶到。
听到这份旨意,那些想衡量自己没有封爵原因的武将,都是心服口服。他们一下都明白,皇上封爵的依据,不是说你打了多少胜仗,而是在多打胜仗的基础上,还能打硬仗、苦战!
说起来,论战功之多的话,原本虎大威和贺人龙都是有不少的,但是,他们两人所经历的贾家庄保卫战以及归化城堵截之战,那是其他总兵所没有经历的。那两次战事的惨烈,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且赢了的意义也相当重要,是非常重大的战役。
想明白了这点,众多武将便暗暗记在心中,同时也明白,爵位毕竟是爵位,不是那么容易拿的!
事实上,这也是崇祯皇帝的本意。
他有金手指在,料敌机先,那是不用说了。可有时候,哪怕你知道敌人要干什么,如果手下将领不能执行到位的话,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事的胜利。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归化城之战。如果不是贺人龙和虎大威日夜兼程,急行军赶去,在建虏闻风而逃之前堵住这支军队,就没法在草原上全歼上万建虏了。
因此,崇祯皇帝就要鼓励这种能打苦战,血战的将领,为此,封爵又算得了什么,反正不是世袭的爵位。
对于世袭的爵位,至少对目前的崇祯皇帝来说,那是慎之又慎的。
封爵完成之后,这次的大朝议也就结束了。
崇祯皇帝的手头宽裕,文武百官,概不拖欠俸禄,甚至还有年终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