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窃听系统-第4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而是那洪承畴没有开出任何条件,让他心中没底。
  结果就很自然地,喀喇沁部信使见不到满清皇帝,甚至连那些个亲王都见不到。最后,跑去原本族人中的一个头领那,总算知道了一点大清的困难,比如粮草问题,比如大清军队的士气并不好等等,最终,这个喀喇沁部信使只能是失望而归。
  固鲁思奇布听到赶回的信使禀告,顿时,他就傻眼了。他有一种感觉,喀喇沁部好像被大清给抛弃了!
  这段时间来,敖汉部的军队虽然没有攻击喀喇沁部,但是经常游荡甚至蹿入喀喇沁部的牧场,让固鲁思奇布的压力非常大。为此,他曾派人去和敖汉班第沟通,但敖汉班第不承认给了喀喇沁部压力,说只是不小心越界而已。
  固鲁思奇布没办法,说要去盛京告状。以此来表明他的态度,同时也算是要挟。你敖汉部要是有归附明国的打算,大清那边是饶不了你们的。
  如今,大清那边求救无门,固鲁思奇布是真得有点绝望了,思考了一夜之后,便派出了信使,偷偷地跑去山海关找洪承畴,表达愿意归附投降之意。
  说实话,洪承畴还真得是没料到,自己一份书信而已,还真有草原部族愿意归附。因此,听闻之下,他不由得大喜。不管如何,这就是他洪承畴的功劳不是。不费一兵一卒,就瓦解了建虏的一支盟军。
  不过,他之所以在书信中没有开出条件,就是因为对于草原部族的处理,他是没有决定权的。之前崇祯皇帝对于草原部族,那是有血债血偿的先例。而东部蒙古诸部,其实都有参与入关劫掠,按理来说,那也算是和大明有血债的。
  不过洪承畴其实也知道,大明要把东部蒙古部族都用血债血偿的方式来处理,那也是不现实的。毕竟这么多部族,集结起来的骑军,都至少有五万以上。真要都灭掉,那大明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因此,对于喀喇沁部的归附请求,洪承畴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试着开出条件,比如要给出诚意,进攻建虏盟友,不肯归附大明的那些蒙古部族什么的。
  原本洪承畴以为要讨价还价一番,结果没想到,喀喇沁部信使一口就答应了。
  这么一来,他反而疑惑了。这时候,隐藏在使者随从中的固鲁思奇布不得不表明身份,并把喀喇沁部遇到的困境全部说了,对大明这边,别的要求没有,只要大明能庇护喀喇沁部,那什么事情,他都愿意做。
  被察哈尔马贼威胁,又被敖汉部骚扰,原本的靠山因为各种困境而不肯出兵,甚至连见都不见,不愿主持公道。对此,洪承畴不由得还真是有点同情喀喇沁部。
  明白了喀喇沁部的处境,洪承畴心中乐呵呵地让固鲁思奇布写下归附书,随后他也写了奏章,急报京师,由崇祯皇帝定夺。


第461章 锦囊妙计
  事实上,洪承畴的这份奏章还没送到京师,崇祯皇帝就已经知道了,而且比洪承畴知道得更多。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也是发愁啊!又出现了一个好机会,可惜大明这边也没粮食,要不然,就可以狠狠地收割一波。当然了,就像建虏一样,要是硬凑凑的话,还是能凑出来的。但是,崇祯皇帝并不想凑。
  毕竟建虏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还能再蹦跶多少天?崇祯皇帝有自信,能把建虏收拾掉的。另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崇祯皇帝对于明末历史真得不是很熟悉,他不知道今年会不会又发生大的灾害?如果他硬凑了粮食拿去打仗,结果国内突然发生大的灾害,那他宁可不打建虏,先搞好国内建设先。
  粮食问题,总得来说,是在慢慢好转。但是还需要时间,不可能短短几年内就把大明的粮食问题给解决了。要知道,在崇祯皇帝穿越之后,在他的努力下,流贼平定,就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命,而且一年年地重点,都是抗灾防灾,又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命。
  这些人命挽救下来是功德,但是,也是耗粮的嘴,需要比原本历史上要更多的粮食,才能支撑大明百姓不挨饿。
  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崇祯皇帝其实一早就从代善和阿济格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处,知道了建虏的阴谋,不过他却并没有采取行动,而是先在忙内政。
  从郑家那边反馈回来的南洋消息说,因为大明这边在这几年内,大量收购粮食的原因,让南洋的明人大都开始大面积种植粮食,而且从大明东南沿海过去南洋的明人,也是越来越多。这个情况,似乎引起了南洋各国的当权者注意。
  据说,南洋那边已经有国家开始传言,说大明这是有阴谋,很可能是觊觎南洋的土地,想要永久占领南洋,这样就不用再每年花那么多银子来购买粮食。越来越多的明人去南洋,就是要占领南洋的第一步。
  对此,崇祯皇帝只是笑笑,还真别说,要不是现在腾不开手,他还真想把南洋给打下来,总好过让西夷继续殖民南洋吧!
  另外,南洋那边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对大明并不友好的情况。就是南洋各国,特别是那些西夷统治的地区,他们每年从大明这边购买大量的丝绸棉丝茶叶之类,觉得他们的银子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明,是有点亏了。见大明好像对粮食的需求一直很大,就想着提高粮食价格,以此来补购买丝绸棉丝和茶叶之类的成本。
  对于这点,郑家这边也给崇祯皇帝禀告了,说目前这些粮食都是郑家出面在购买,南洋各国还都给面子,虽然有说这事,但终归是没敢提价。
  崇祯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心情就不是很好。对他来说,他是希望从南洋购买粮食的事情,能够顺顺当当的,不要出什么幺蛾子。至少在大明国内的粮食产量上来,能达到自给自足之前,最好是不要出波折。要不然,就真得要提兵南下,教训一下那些对大明趁火打劫的人才行!
  又是因为这个事情,让崇祯皇帝又关注卫所革新上。南方的战事,终归是用南方人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军队中的非战斗减员。也是因此,云南沙普之乱,就一直没有增派兵力,只是让秦良玉的白杆军协助沐国公镇压而已。
  说真的,崇祯皇帝的事情真不少。
  不过眼下,洪承畴的奏章既然已经送来京师了,那就必须要做出处理了。
  皇太极意外地被气死,建虏因此在整个冬天都是安份地很。当然,不包括北征索伦部,那和大明没关系。留在金州防守的勇卫营、磐石营的混编,也就安稳地过了一个冬天。
  那代善想要将计就计,阴大明一把的话,要不再让这支军队活动活动。就只是一万多人的粮草,这个还是能有的。
  这么考虑了一段时间之后,崇祯皇帝心中便有了主意。这一次,动一动东部蒙古部族的话,相信河套平原那边,应该就没有蒙古部族敢打主意,就可以迁移一些大明百姓过去开荒种田!
  有了这河套平原,哪怕秦晋两地再有灾荒,那也不怕了!
  是时候,该让大明的军威再次威震草原了!
  于是,崇祯皇帝便准了洪承畴的奏章,与此同时,他另外给了洪承畴一份密旨,一起送往山海关。
  洪承畴的奏章中,先禀明了他之前的计策,然后再说明效果不错,至少喀喇沁部愿意归附。因此,他在奏章中建议,把喀喇沁部族长固鲁思奇布留在京师封个虚衔做人质,然后让喀喇沁部配合,打败敖汉部,再剪除建虏的一个盟友,为大明最终光复辽东打下基础。
  在接到崇祯皇帝的回复之后,洪承畴第一时间,便去看自己奏章的批复。毕竟这是关系到他功劳的。
  如果得到皇帝肯定,那就说明他洪承畴并不比卢象升逊色,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说,比起卢象升还要更强一些。毕竟卢象升是上战场玩命的,而他洪承畴却是运筹帷幄之中,境界就不一样。
  打开奏章,洪承畴看到崇祯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甚至还让他送固鲁思奇布进京,要封他为一个伯爵,就在京师养老,这让洪承畴就更是大喜,觉得皇上英明神武,而他洪承畴,也有了一份大功劳了。
  不过,洪承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又打开崇祯皇帝的那份密旨时,那冷汗就下来了。
  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想到竟然会是建虏的阴谋。
  就比如说,谁都觉得喀喇沁部实力弱,又离大明近,肯定受不得大明的要挟。不但洪承畴自己这么认为,敖汉部那边也是这么认为,甚至连建虏的几个亲王也是这么认为的。
  还有,建虏目前的困境,比如缺少粮草,比如士气低落等等,这些也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建虏这个时候,会出兵草原的可能性很低。而固鲁思奇布的诉苦,也是证明了这点。
  如此种种,洪承畴压根就没想着,这其中还会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是因此,他觉得以关宁军自己的能力,由熟悉草原的喀喇沁部配合,肯定能重挫一次敖汉部的。如此一来,这份功劳就全是自己的了。
  然而,没想到建虏竟然如此狡猾,就是利用这种心态来了个将计就计。如果没有皇上这份密旨的话,还真有可能上当!
  洪承畴看完密旨,那捏着密旨的手上,已经全是汗了。
  良久之后,他松了口气,恭敬地放好密旨,擦了擦汗,自言自语道:“幸亏是由皇上看着,要是自作主张,先斩后奏的做这事,那后果就真得是难以想象了!”
  缓了缓,稳定下心神之后,洪承畴才开始按照原来的打算进行布置,就等着让建虏那边将计就计。
  于是,接下来,关宁军这边开始有动作,建虏那边,也是估摸着差不多,就借着各种名义开始调兵遣将,主要是把骑军抽调出来,说是拱卫盛京,有可能还要继续增援北上讨伐索伦部。当然了,实际上是为了有足够的骑军能快速突入草原进行穿插。
  敖汉部族这边,其族长敖汉班第在一番恩爱之后,便问固伦公主道:“盛京给过来的那个锦囊里面,到底是什么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