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种种,让这些利益受损者,不敢轻易去挑衅朝廷威严。但是,他们肯定不甘心啊,就又想了别的招数。
比如,一个宗族里,有人想去银行贷款,族里就发话了,贷款可以,不拦,但以后就不是宗族的人,或者宗族内的利益就会被削弱,那又有几个人敢去银行贷款?
还有,平日里有生意往来的,他们又可以通过这种生意往来来拿捏,阻止别人去银行贷款。
只要有心,类似这种合规的手段,绝对是能找出不少的。能突破种种限制而去银行贷款的,绝对是非常少的。
王承恩把这个情况一说之后,又立刻杀气腾腾地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这些刁民敢和朝廷作对,奴婢教他们做人,绝对有用!有的人,就是欠收拾!”
听到这话,薛国观和其他文官一听,顿时一惊,要是皇上同意,厂卫不按规矩来的话,后果就严重了。
他们这么想着,正想上奏阻止时,崇祯皇帝就已经开口说道:“不可,任何人,都得按朕,按大明定下的规矩做事。这一点,朕再重申,包括厂卫在内,也不可违背!”
薛国观等人一听,心中大喜,看来皇上还是英明的,正待说话时,就听王承恩回应崇祯皇帝道:“奴婢遵旨,只是这样的话,如何奈何那些人,银行贷款之事又如何推行之?”
第424章 整顿内政
是啊,这个事情听厂公这么一讲,不止是民间愿不愿意贷款的事儿,还存在有人阻扰的问题,那就难怪了,如今各省分行都存在贷款不出去的情况。
既然要讲规矩办事,那这事又该如何办呢?他们知道皇上一会肯定要问他们,可是,就这么短时间内,似乎也想不出办法来。
果然,崇祯皇帝就又问他们了,这个事儿怎么办好?
他们一听,就有点急了,要是皇上得不到解决的方法,会不会又重新准了王承恩的请求,赋予厂卫横行无忌的权力?
崇祯皇帝眼睛扫视过他们,见他们都在苦思冥想,神色间似乎还有点担忧的样子,便知道事情全都按自己预估的发展。
这些官员,再怎么样,也不敢让厂卫有破坏规则的权力,要不然,厂卫本身就有监察百官的责任,又能破坏规则行事的话,那后果对于他们这些被监察者,那绝对是灾难性的。
当然了,崇祯皇帝其实也明白,真要那么做的话,说明皇权已经不足于威慑天下了。事实上,不管是文官的权力,还是厂卫的权力,都不能失控,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对于大明的稳定都是灾难性的。
天启年间的前期,文官权力过大;而到了中后期,为了对付文官,给予厂卫的权力过大,全都引起了朝政的动荡。
崇祯皇帝估摸着差不多了,便露出似乎是刚想到一个办法的样子,对群臣说道:“朕倒是想起来了,或者可以把银行的钱贷出去,用于民间,让百姓能从中受惠!”
一听这话,不少人松了口气,真要有办法了,那皇上就肯定不会让厂卫乱来,那就最好了。
于是,首辅薛国观首先奏对道:“陛下英明神武,肯定是有好主意的,还请陛下明言,臣等洗耳恭听!”
“是啊,听陛下的,一定没错!”
“……”
其他臣子,也纷纷跟着附和起来,顺带着拍了下皇帝的马屁。
崇祯皇帝听了,便开口说道:“朕的想法是,既然民间贷款困难,那就按皇家纺织厂一般,由皇家或者地方官府出面贷款,根据各地的情况开厂,雇佣当地的百姓创造财富,让百姓在种田之余都能有另外一份收入,让他们能更快地富裕起来!”
一听这话,薛国观等人听了,不由得稍微有些难为起来。
这个事情,要是一开始就这么说的,绝对会被文官认为,这是与民争利的事情,不妥,不妥!
可是,崇祯皇帝已经让他们先想过招了,他们想不出来。东厂提督说了是有人捣乱,想要杀鸡骇猴,可别人毕竟是在规则内做一些影响民间贷款的事情,要是厂卫由此动手的话,规矩一乱,厂卫这头猛虎肆无忌惮,回头也可以这么整文官,重新天启年间的恐怖,这更是他们绝对不愿意的事情。
过了一会之后,首辅薛国观代表文官这边问出了他们的疑惑:“陛下,如果这样的话,那银行可收抵押物,还不上钱怎么办,开厂亏本了又怎么办……”
崇祯皇帝一听,当即毫不犹豫地说道:“当然要按照银行的贷款规则来,就算是皇家和地方官府,也不能例外。也是如此,开什么厂就要慎重,办多大规模的厂子,也要慎重,这些事情,可再细细商量便是!”
其实,他所说得这个,还是国企的模式。在权力大集中的背景之下,要想让大明的经济腾飞,国企就是最好的发动机。
没错,国企也是有缺点的,但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只要国企在这个阶段能帮助大明的经济腾飞,那就足够了。
既然民间不管什么原因,没有贷款的,那就由国企来做这个事情,开厂雇佣百姓做起来便是。
这个时候的农夫,农事一忙完,基本上就没事可做,这个劳动力,纯粹就是浪费掉的。如果他们还有一个可以赚钱的地方,相信他们肯定也乐意去做。百姓因此会富裕起来,大明的商品也会因此多起来。那些西夷不是很想要大明的商品么,没问题,想要多少给多少便是!
在崇祯皇帝稍微一解释,两个事情一比较之后,这些官员当然就选择了对他们影响最小的事情。这也就是做事的技巧了,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臣子去支持这个事情。
毕竟崇祯皇帝不是神人,精力充沛到任何事情都能亲力亲为。大明这么大的疆域,每天发生的事情无数,必须要有官员协助他去把事情处理好的。而底下办事的官员,是否用心,尽责,这些都是影响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好的关键。
崇祯皇帝深知这点,也因此,明明他自己已经想到了办法,可还是要和这些臣子去商量,让他们觉得这么做不错,这样事情才能顺利地安排下去。
具体的细节,崇祯皇帝又和他们谈论了好久,最终才有了一个框架。这个事情,先从南方各省开始做起来,做一个示范作用。
地方官府这边做这事的话,就以每年留存地方的税银为抵押,从茶叶、丝绸、生丝、陶瓷等方面下手,创办地方国企;而如果由皇家这边出面的话,那就以每年地方收取的金花银为抵押,贷款从事茶叶、丝绸、生丝、陶瓷等生意。
这么一来,地方官府要是不认真经营而亏本,还不出钱给银行,那留存地方的税银就没了,必然会影响到地方官府自己,也就由不得他们不用心。皇家这边也是同样的道理,金花银是宫里的一大经济来源,一旦没了,也是损失。
当然了,就只是这么做,还不足够。这种国企,在大明朝也还只是皇后这边主导的皇家纺织厂一家而已。至少地方上,还没有类似的经验,如果各地的国企为了利润,利用他们的权力去欺压工人,恶性竞争同行,那也是不信的。
既然是国企,这国企的领导就可以有官府派官进行管理,同时受到地方都察院和厂卫的监督,以此来控制,国企成立的初衷,不会偏离方向。
这个事情,在崇祯皇帝的主导下,最终就这么定下了。
因为忠烈祠的事情,崇祯皇帝就先关注了经济上的事情。此时,一旦有了结果,他就又立刻关注起各省的防灾救灾情况。至少在他的印象中,明末小冰河时期的天灾,是要一直持续到满清康熙年间才慢慢地结束的。
果然,他只是一看,就发现有新到的奏章,有关江南那边大旱蝗灾的消息。
因为崇祯皇帝的重视,地方官府在一发现有大旱的迹象时,就立刻上报了。南京那边,主事的孙传庭和卢九德等人,立刻会商,按照崇祯皇帝定下的策略开始防灾救灾。
第一,集中民力,调遣卫所军队进行抗旱;第二,粮食管制,按口粮进行发放;第三,从其他各地立刻调集粮食之类物资支援苏州府等受灾地区。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第一次看到了,救灾物资中,就有从浙江、福建运过去的大量番薯。
番薯这个东西,在大明这边,最早就是在福建种植,并获得了大量的产出。当时的福建巡抚为之大喜,立刻全力推广,不过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却没有如愿。
而在这几年来,穿越而来的崇祯皇帝亲自出面,大力推广,特别是把这番薯等经济作物的产出,作为地方官员评定政绩的指标之一,这推广的难度就大大地降低了。自然而然的,福建、浙江这些原本就早已开始种植番薯的省份,产量要比别的省份,当然是要多多了。
看到番薯都开始出现在这救援物资的清单中,崇祯皇帝终于笑了,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番薯等物资会比原本历史要更早推广,为百姓所熟知,救更多百姓的性命,帮助他们渡过饥荒。
这一次的灾荒,在原本的历史上记载说,十五年春,太仓州大旱,斗米钱一百一十文,民有食子者。遗惠祠及隆福寺集饥民千余,日死无萁,税粮急,漕米许三分之一,改麦折价,每石一两五钱。冬米每石四两,饿死载道,河中浮尸滚滚。城门巷口抛弃小儿百十为群,或有人引去,或视其僵死者,尽弃之丛冢,或聚而焚之,或掘坑埋之,盖不胜数。幸不死者,剥榆树皮为饼,糠皮为粥,一望村落,树皮剥尽,是数十年没有过的饥荒。
有大旱,就往往有蝗灾的出现。
历史同样记载了,湖州府归安大旱,飞蝗蔽天而下,所集之处,禾苗与芦苇立尽,民削树皮木屑杂糠秕食之,或掘山中白泥为食,名曰观音粉。含山左侧地名良村,强徒数百啸聚作乱,幸亏不日被扑灭,可是,瘟疫继至,但官府不但不蠲免钱粮,反而严刑催科。而苏州府吴县米价贵至每石银三两三钱,麦石二两二钱。民益艰食,流离窜徙,老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