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衣卫密探夫妻档 金推完结+番外-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化王朝在座宾客们缓缓望了一遍,他近年来眼神渐渐不济,看人的时候惯于微微眯着眼,目中神采黯淡,望上去总给人一种疲惫又忧愁的感觉,这使得他看上去就像一位常年操心劳力的老人,缺乏宗室郡王养尊处优的富态。
  安化王缓缓开口:“我朱虽仅仅是一介郡王,也是宗室一员。我知道,近年来宗室子嗣绵延众多,不论是占的地,还是吃的粮,都是越来越多,不但让无数百姓不堪重负,更是招致了不少指责与嫉恨,有人将我们视作国之蠹虫,说我们于民无益,于天下无益,恨不得哪天皇上下道旨意,将我们全都连根拔了才好。”
  那些疑心安化王府有意谋反的官员此刻越听越是心惊胆战,话说到这里,接下来不就该是话锋一转,说自己不甘吃闲饭,要为肃清朝政尽一份力了么?
  却听安化王道:“对于这些罪责,我也不敢不领。我就藩安化至今二十九年,其间亲自做过的好事,怕是屈指可数,比起那些修桥铺路、经商办学的贤王,我是差得远了,根本没得可比。不过,好在我还办了一件好事,就是生养了一个好儿子。”
  这个转折令宾客们始料未及,没想到王爷的话题既没拐到谋反上去,还夸了一句王长子,这辈子谁听过安化王夸王长子的?怕是连王府中人自己都难有过吧?
  朱台涟坐在次席上,只低眉敛目地听着,并不出声。安化王接着道:“这些年,安化王府的内外事务皆由王长子照管,安化地界不敢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至少可也称得上太平祥和,城内城外没有盗匪出没,寒冬腊月也没有贫民冻饿而死,更没有贪官污吏敢明目张胆祸害百姓,这其中有多少是我儿的功劳,相信诸位心中也都有个数。”
  安化王向朱台涟望了一眼,他这番话称得上发自肺腑,对这个儿子,他很早以前就不喜欢,只因觉得儿子脾气太不驯服,想法也都与自己不一致,可他心里同样有杆秤,清楚这个儿子的人品与做派都很端正,远比自己其余子女都好得多。
  荣熙郡主说“秦儿是个好孩子”,他虽然嘴上从未附和,其实心里也都是认可的。这些年来儿子替他尽了多少责任,挡了多少麻烦,安化王同样心里有数。
  于是这一次听朱台涟述说了前因后果,安化王愤慨之余,也真心心疼儿子年纪轻轻就担下了这许多重担。
  “我是躲了清闲,不过有我儿替我行了这些善事,我也甚感欣慰,觉得自己纵使称不上贤王,好歹也算守了本分,没有白糟蹋了朝廷发下来的禄米。只是……没想到啊,”安化王冷笑了一声,语调之中陡然透出了愤恨之意,“没想到纵是如此,我们经还会被小人算计了去!”
  一语既出,众宾客之中不明内情者都纷纷脸上变色,心中比之之前更加迷惑不解。
  安化王语调铿锵:“近年来朝廷中事,相信诸位大人都比我这个闲散郡王要了解得多,那边如何党派分明,纷争不断,谁是谁非,我一概闹不清楚。不过我要说的是正因我不问朝政,我才是忠君!
  诸位大人有文有武,心里都明白,说到忠君,文官便该清廉无私,勤政爱民,武将便该冲锋陷阵,杀敌卫国,可我们宗室中人想要忠君,就该淡泊功利,不问朝政!
  朝廷之中不论是政通人和,还是奸佞当道,都没有我们宗室中人的责任,都不该由我们过问。我朱便说句不敬的话,纵是天下大乱,国朝危殆,但凡皇上不来开亲自金口叫我们出手相助,我们也只该恪守本分,作壁上观,没有什么妄自以天下为己任、便去插手朝政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宗室中人的忠君之道!
  可是,就偏偏有那奸佞小人,为了对付政敌,竟然想要我们去做出头鸟,想要我们违背忠君之道,替他们的党派之争打头阵,而且是怂恿不成,便要栽赃陷害!”
  听到这里,众官员心里终于都有了些眉目,不禁一齐暗叹一声:原来如此!
  原来是这样,原来不是安化王府自己要谋反,而是有人要怂恿他们,利用他们,借他们谋反的机会打击政敌。
  这事乍听之下耸人听闻,在场却几乎没什么人怀疑,因为谁都明白,对宗室而言最需要避讳的话题莫过于谋反,即使是被怂恿,被栽赃,也没人会主动往那个敏感话题上挨。倘若没有那么回事,安化王才不会无中生有。而安化王倘若真有反心,又绝不会另辟这么一条蹊径,先从外人怂恿说起,那样对他也没什么好处。他既这么说了,就一定确有其事。
  众人一时间都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如此,我们所闻所见安化王府的谋反迹象都是假的,要么是外人蓄意安排的,要么是安化王府因体察到了自己被算计、暂时做出假象去迷惑敌人的,总之都不是安化王府真的要谋反就是了。
  至于所谓的奸佞小人对付政敌,具体是何样目的,这些人也都可以轻易猜想得到藩王谋反最惯常使用的口号就是“清君侧”,在这当口怂恿藩王谋反,想清的是谁,还不好猜么?
  明白了这些,众官员的心情就不尽相同了。有平日反刘瑾反得张扬些的不免会嘀咕,安化王口中的主使人会不会是自己过从甚密的某位同僚,这件事被人家揭发出来,会不会令自己也受到连累。毕竟事涉谋反,沾上一点点边就是了不得的大罪,再轻也是丢官。
  而刘瑾一派如李增等人顿时就挺起了腰杆:原来是有人想要利用王爷谋反对付刘公公,这还了得?如今王爷既已洞察了他们的诡计,我们势必要叫那些不长眼的全都死无葬身之地!
  这时安化王已直身站起,环顾四周,肃然说道:“我今日请来诸位大人,就是想请你们来为我安化王府主持公道,现今有人蓄谋栽赃安化王府谋反,要逼我全家人死于非命还背上反贼骂名,这事该当如何了断?”
  镇守太监李增霍然站起,昂然道:“王爷,究竟是何人如此胆大包天,您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天理昭昭,有诸位大人在此见证,咱们决不能轻饶了他!”
  众位官员也都站起,纷纷附和,其中除了少数刘瑾一派是真心附和之外,其余纵是往日对刘瑾痛恨至极的,也都加入了附和之列。谋反是十恶之首,栽赃别人谋反也不会是什么可以轻判的罪名,这些人都巴不得尽快撇清自己,不招惹上一丁点的嫌疑。
  在众人嘈杂的附和声中,朱台涟抬起一直低垂着的眼睛,朝众人扫了一遍,唇角浮上一丝微不可查的笑意。


第103章 黄雀在后
  “禀告总兵大人; 安化城依旧城门禁闭,并无消息传出; 但属下见到,北城门之外已挂出了巡抚安惟学的人头!”
  “你亲眼看清; 那是安惟学的人头?”
  “属下亲眼所见,是安惟学没错!”
  “好,传令下去,即刻点兵出发!”
  杨英十分谨慎,即使是已经收到了多方向传来朱台涟动手谋反的消息,还有仇钺的来信相确认,自己一方也已做好了出兵平叛的准备; 他还是一直按兵不动; 只着人往来安化与宁夏之间,打探着安化方向的消息。
  平叛这种事也要讲究火候,去晚了难免损兵折将,多费周章; 可也不能去早了; 总得等人家已经动手了再说。最好的火候莫过于对方刚开始动手,刚一把谋反迹象公开的时候去平叛,就既省力,又不至于授人以柄。
  杨英料着朱台涟借饮宴之机将众多官员都招去王府,就是要当众宣布自己清君侧谋反的意图,届时将情愿协同的官员留下,反对的则当场格杀。这就是寻常藩王谋反该有的套路。
  只要朱台涟对朝廷命官下了杀手; 就等于是公开了谋反意图,比之什么粮草、器械的储备作为证据都要强有力得多。所以杨英等的就是安化城里传出有官员被杀的讯息。只要有这类消息传出,他便可以动手平叛,甚至朱台涟来不来得及公布檄文都不重要。
  迟艳早就说过,朱台涟的讨逆檄文早已写就,到时候等他们平叛成功再去替朱台涟发布都可以,反正藩王谋反已成事实,谁还会去清查那点时间差?
  依理推论,在那种境地之下会被朱台涟诛杀的官员除了刘瑾手下之外,还会有些秉性正直忠义、不肯附逆的,那些人很可能是平日与杨英他们交厚的友人。
  之前仇钺给杨英来信,就建议他尽可能早来动手,以免这些朋友死于朱台涟之手,但大局在前,杨英丝毫没有考虑去救这些人出来,反而急等着听到他们的死讯。比起他企盼已久的光辉前程,这些所谓的友人同袍死几个又算什么?
  那些人的死讯尚未听到,却听说安惟学的人头被悬挂于城头,这个消息与之前仇钺的来信相吻合,而且分量也已经足够。朱台涟已经杀了刘瑾派过来的巡抚,还杀不杀其他人就都无所谓了。
  杨英听后,当即决定出兵。
  今天是安化王府聚众饮宴的次日,因安化城已封城三日,王府之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死了哪些人,还剩哪些人,城外都得不到消息,连仇钺也没再传送消息出来。不过有关安化王谋反的消息已经迅速在安化周边扩散开来。
  宁夏一带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包括杨英所在的宁夏卫也都在议论着此事。但杨英为了谨慎起见,更为了独享功劳,这一次点了一万兵马出来,还是只对心腹之外的同僚都谎称是有鞑靼犯边,并没公开说是平叛。
  而且这一次他的顶头上司、宁夏总兵姜汉也在朱台涟宴请之列,眼下正在安化城中,姜汉不在,副总兵杨英就是一把手,剩余的其他武将即使同样有心去领平叛之功,也不敢擅自行动。
  为什么鞑靼犯边,军队却不向北方边境开进,而是折向东南,小兵们都不明白,杨英的队伍当中仅有极少数的几个统帅明白内情。而真正知道安化王府的谋反是为人算计的,仅有杨英和极少数的几个亲信,其余将士都以为他们所要面对的是一场真正的藩王叛乱。
  “区区一个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