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得好了是他应该的; 若是在兄弟的对比下出了什么纰漏; 便是要受人劝谏的了——以此攻讦于他倒不至于,谁这么做,谁便是自绝于东宫——汉王、梁王献参,他是拿不出什么宝贝,只好捧出自己的尊亲之心,让父母亲自品鉴了。
他那提议,也可以当成是儿子太过担忧母亲劳累了,一没让太子妃擅权,二没有让父皇抬举后宫之中存在感几近于无的妃嫔,天子、皇后自然能知晓他的本意。
但是这个提议不妥当,其他的想法,他是真切地想要去实施的。
献个补品药材什么的,当他不会似的。
可是这难道就是孝心了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他们也不需要回来侍疾了,东西送到就能把心意传到了。
宣武帝驾崩后的次日,他的谥号和庙号便已经是定了的,庙号不出意外是“太&祖”,谥号很长,按照大家一贯的简称方法,称之为“高皇帝”。
太&祖高皇帝的遗命,是丧仪一以俭素,按照他原本的想法,不论是哭灵还是守孝,都不必费时太久。
只是天子到底让大行皇帝的棺椁在兴庆宫停灵二十几天,等到了诸王皆入京、哭丧守制后才安葬的。
不管怎么说,让诸王有机会回京奔丧,这是仁政,总不能父亲死了,下葬前让他们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吧?
天家守制三月,倒是对民间与朝堂大臣放开了限制。
天子言高皇帝有遗命,百姓出临三日便可释服,不禁嫁娶。
各地臣工原本也是这个待遇,但是总不好天子都未曾除服,大臣们连成服都不着吧?
所以在高皇帝葬至陵寝孝陵之前,诸臣工要守制哭丧。
高皇帝下葬后,有些限制就放宽松了。
宫中仍死守三月之期,宫中厨房仍不做荤菜,只做素食。
若说宫中御厨的手艺,自然是顶尖的,只是没有各种荤菜的高汤打底,普普通通的蔬菜还想做出包含着神仙似的鲜美的味道,那就真的是考验了。
而且就算御厨能把各种蔬菜做得再好吃,连吃三个月,自然都是会腻的。
如果说天子、太子等人还能忍受,还在病中的皇后以及年幼的皇孙们,营养便有些跟不上了。
为了让皇后补身体,皇太子还特意派人唤来御厨,将自己印象中有、但却没在这个时候见过的糕点零食等告知给他们,让他们做出来。
*
汉王府,正堂。
皇后在病中,天子二子汉王、梁王便仍留在京中,未曾启程前往交趾省。
今日不是汉王侍疾,他在宫中没有逗留太久,也没见宫中留饭,便回府用饭了。
汉王府的饮食也如宫中一般,近来都不见什么荤腥,又没有酒可饮,汉王便吃得很快。
汉王也算是过惯藩府生活的人,从前他与父母仍居藩邸的时候,从来是父母与他们兄弟两个一同吃的饭,是以在汉王府里,汉王便是让王妃以及几个子嗣一起与自己吃饭。
他的嫡长子祁允曜是乾圣三年生的,如今才五岁,人小,吃得又慢——原先还是有乳母端着饭碗喂的,还是他想起宫中的大侄儿祁允昭这个年纪都能自己吃饭,还吃得很顺畅了,才让嫡长子开始自己吃饭的——一碗饭吃得还没洒出去的多。
汉王看着很不满意,宫中的皇长孙在这个年纪,表现得便已经很得体了。
这也是他对父母感到愤懑的一点。
皇长孙养在了天子与皇后的膝下,东宫的其他子嗣又是生活在宫城之中,见到天子、皇后的次数比他的子嗣要多得多。
他不过是奏请父皇母后效仿皇祖父宣武年间的惯例,希望他们也能将自己的嫡长子抚养在宫中而已,想不到当日便被驳了,羞得汉王是无地自容,只觉得父母实在是太过偏爱太子长兄了。
将孩子养在自己王府中之后,他也执着于将孩子与侄儿相比较,无论如何,他都要证明,自己的嫡长子绝对不比侄儿差。
每每有什么事,他便要将宫中的皇长孙与自己的嫡长子比较一番。
偏偏他的父皇是个十分热衷于炫耀自己爱孙的人,皇长孙每每在学习或者锻炼方面有一点进步,便会被天子拿来在他们兄弟面前夸奖,让汉王不知道自己侄儿的日常生活都不行。
祁允曜吃完了饭,放下了手中的筷子与勺子,却并不如往常一样急着离座。
祁允曜边上,年纪比他小的汉王次子到四子,以及他的妹妹,也都坐在自己的座上,眼里似乎还泛着渴望。
若说有什么方面是汉王比皇太子强的,可能就是子女数量了。
皇太子有五子,尚未有女,可汉王却是已经有七子二女了,能在比皇太子晚成婚那么久就生出这样多的子女,足可见汉王有多努力。
从侧面来看,也可以说是汉王在朝中不能施展志向,又没有封藩可就,也就只能将精力花费在这个方面了。
子女虽多,长大到能够自己上桌吃饭的,也就四个儿子和一个嫡女
汉王正觉得奇怪,便见桌上端上来几道甜品点心,与往常所见不同。
高皇帝起于微末,于吃的方面,便很俭朴,只如民间寻常的富贵人家。
随着大周定鼎日久,饮食渐渐精致起来,再精致的东西,没有创新,吃多了也就是那么回事儿罢了。
端上来的甜品,汉王仔细闻了闻、看了看,认出来有桂花糕、栗子糕、山药糕,又见几盏杏仁茶,都是他近几日在宫中新见的。
“之前府中不曾见过,是宫中的做法么?”
“是,”汉王妃韦氏答道,“前些儿我去侍疾,母后身子仍不爽利,不大有胃口。进了几口饭食便罢了,只是后来又进了山药糕、杏酪等,很是香甜。我回府前,母后遣人送来单子,说可以给孩子们也做来吃吃。”
“母后一向慈爱。”汉王略微舒缓了脸色,但心中仍是不大舒服。
“是呀,母后还说,宫中为高皇帝守孝,咱们尽孝心是顶心诚的,只是孩子们若是吃得不好,饿出个好歹来,高皇帝也是会心疼的。给咱们的方子,母后说都是她近来用了之后觉得很好很有效的,让咱们也吃起来呢。”
“唔,那让府上的厨子做起来吧。你和孩子们都多进一点,不要浪费了母后的好意。”
只是他自己要不要吃,却是没说。
见到儿女们吃得香甜、吃得开怀,汉王的神色越发难看,匆匆甩下一句“我还有件事没办,你们继续吃”,便离席了。
不是他真的有要事,而是再看下去,他怕自己会发火。
这些吃食,宫中原本是没有的,只是皇太子特意让御医择取了便于食补的食材,又让御医想法子做了出来,宫中才吃起来的。
堂堂的皇太子,不远庖厨反而主动让人创新菜式,自然是有原因的。
他打着药补不如食补的旗号,找御厨和御医去研制新的“药方”。
只会动嘴去支使别人,偏生又实在会吃,说了几句,还真研究出一点东西来。
父皇母后不说自己进的山参如何难得,却夸赞皇太子实在是纯孝,汉王一想起这件事便来气。
这回倒好,皇太子不务正业去研究吃食,成就了他纯孝的美名,还让这些吃食也传出宫禁,传到外边来了。
这些点心确实都很好吃,又兼有食补之用,等到再传到官员富户、寻常百姓之家,那太子的名声也愈发会大起来了。
到时候,会传颂太子仁孝之名的人,怕是又会多上不少,真是想想就让人来气!
若是寻常时候,堂堂皇太子不务正业,不学经典,去研究医道、庖厨,怎么也不会是现在这样风平浪静,可是偏偏让皇太子赶上一个好时候,有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
怎么什么好事都让皇太子摊上了?
汉王越想越气,“咕咕咕”,肚子竟生生的被气饿了。
第68章 长寿
汉王在王府之中生闷气; 同样得了宫中送来的点心方子的梁王就比他想得开。
人没必要和吃的过不去,更何况,这些点心也确实好吃。
太子大哥是一片孝心,母后想让他们也尝上这些点心; 自然也是慈母心肠。
二哥汉王说不定会心气不顺; 可是他和二哥可不是一路人。
论起自知之明和认清局势; 他可比二哥要强多了。
两府的王妃进宫给婆婆侍疾的时候,对点心的味道也是赞不绝口——平日里也没什么可说的话题; 谈论别的还要担心犯忌讳的可能; 谈论吃食就安全多了——又有一个太子妃捧场; 皇子妃之间的关系更是前所未有的和谐。
皇太子命御医、御厨一道发明了点心; 功劳倒有半数要分给他。
皇后与三个儿媳妇说起这儿子; 便少不得要回忆一下他们兄弟几个的童年。
皇太子虽然年幼的时候便入京居住,却到底是在皇后的膝下长成幼童的,又兼之是长子; 能说道的事情还不少。
“老大还小的时候; 就是个会吃的; 比他的弟弟们要嘴刁。别看现今这孩子能吃苦,原先可是壮实得很。后头他来了南京; 每年来看他; 都会长胖些。只是后来才瘦了。”
汉王妃与梁王妃只是笑,并不答话。
他们这时候的观念; 孩子小时候是越壮实越好的,保不齐生个病人就瘦了好几圈了,若是养得不壮实; 反倒要担心孩子养不住。
所以除非是太胖; 否则的话; 略富态些,都是壮实,是好事。
这话若是让汉王听见,保不齐要嘲笑他大哥一番,别看现在一副“美仪容”的模样,小时候不还是个富态的胖墩?
然而换成王妃,就不敢应声了。
纵然是太子妃,也不敢在太子殿下的身形问题上说什么。
“都是母后会养孩子。”
皇后也知道她们不便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什么,便继续道:“老大爱吃,捣鼓出的军粮和这些点心,味道倒也很好。”
“是呢,也不知太子是怎样的巧思。”
“原也不见太子将心思放在吃上呢,还是母后的面子大。”
太子妃似是埋怨地说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