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6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在平舆建工坊原本不是他的计划,是袁权自己的主意,从头到尾都是她在张罗。工坊被毁,袁权最着急。她可能担心他借此机会取消平舆工坊,所以要争分夺秒的恢复重建。平舆是汝南郡治,是袁家故郡,她在这里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更有成就感。有了汝南世家的支持,她们姊妹也更有发言权。虽说有私心,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身为袁氏子弟,她能做到这一步难能可贵。
  袁权很快就将金丝锦甲修补好,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破损。她举到孙策面前看了看,眨眨眼睛。
  “如何?”
  “和新的一样。”孙策一手揽着她的腰,一手摸着她的手指。“平舆作坊以后归你了,让苌奴他们选一些人到讲武堂进修,以后不能再有差错。”
  袁权看着孙策,低下了头。她听得懂孙策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平舆作坊是目前最靠近前线的一个作坊,供不应求,每年的收入非常可观。苌奴、雷铜三人率领着两千袁家部曲,安排人到讲武堂进修,再加上作坊的武器供应,这是一支拥有相当实力的亲卫营,而这支亲卫营属于她,属于她们姊妹。
  有了这两个优势,任何人想觊觎袁衡的位置都要三思。
  “多谢夫君,只是……我怕这样不好,别的姊妹会有意见。”
  “我相信你能摆得平。”孙策笑道。
  “将军说得对,天下事,还真没有什么是袁夫人摆不平的。”郭嘉的声音在外面响起。袁权连忙挣脱了孙策的怀抱,拿起针线躲到后面去了。她平时倒不避着郭嘉,只是现在情况特殊,难免有些不好意思。
  郭嘉摇着羽扇走了进来,见孙策半敞着怀,嘿嘿笑道:“将军,我来得不是时候吧?”
  孙策也不理他,拉好衣袖。“说说看,何颙该怎么处理?”
  “还能怎么处理?杀,非杀不可。”郭嘉侧坐在榻上,拿起案上的茶壶,敲了敲桌子。“袁夫人,来点好茶啊。今天有事,要多坐一会儿。”
  “祭酒稍坐,马上就来。”袁权在后面应道。
  郭嘉接着说道:“何颙是党人魁首,影响极大,正因为如此,袁绍也不敢轻易处置他,只好将他赶到兖州来,眼不尽为净。若他没有行刺将军,的确不能杀他。不仅不能杀,还要以礼相待。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杀他就名正言顺了。”
  孙策静静地等着。刚刚袁权说何颙不能杀,现在郭嘉说非杀不可,听起来都有道理,但他还要听他们的由,杀有杀的理由,不杀有不杀的理由,只要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最妥善的结果。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孝桓帝之所以要行党锢,就是因为士人结党,挟民意与朝廷分廷抗礼,若不打压,则王莽事必然重演。第一次党锢本是因张俭、岑晊杀人而起,牵边并不广,包括李元礼、范孟博都被赦免了,只是被免官禁锢。禁锢的本意就是打击党人,不让他们的势力坐大,并不是杀人。实际上,李元礼正是因为孝桓帝的器重和保护才一路升迁。以孝桓帝的手段,等上两年,等党人们冷静下来,他必然解禁,说不定还会提拔一些人,以消弥影响。”
  郭嘉摇了摇羽肩,一声长叹。“但是很可惜,就在第二年,年方三十六岁的孝桓帝莫名其妙的死了。孝桓帝一死,孝灵帝继位,很快就在宦官们的蛊惑下发动了第二次党锢。没有天子从中调度,第二次党锢要比第一次惨烈得多,孝桓帝发起党锢的初衷也变了味道,最终酿成了惨祸,党人蒙受重创,也因此失去了最后一丝理智。不久之后,张角兄弟就开始了他们的传教,黄巾之乱兆萌,大汉土崩瓦解已经势在必然。”
  孙策心中一动。“这么说,黄巾背后果然站着党人?”
  郭嘉笑笑。“不是黄巾背后站着党人,而是张角背后站着党人。当然,张角本人也许未必清楚,他真正认识的党人只有一个,他可能到死都不明白,他只是党人手中的一颗棋子。”
  孙策问道:“这个与张角接触的党人是谁?”
  袁权带着一个侍女,端着茶壶、茶杯和一些鲜果从后面走了出来,布好茶具,倒好两杯茶。郭嘉欠身致谢,笑盈盈地说道:“夫人,不如你来回答将军这个问题,如何?”
  孙策很惊讶,看向袁权。“你知道这人是谁?”
  袁权苦笑。“我本来不知道,不过,听了祭酒刚才说的这些话,我大致能猜到他是谁,和李元礼、何伯求以及我袁家都有关系的知名党人并不多。”


第1067章 当年事
  孙策仔细琢磨了一番,恍然大悟。“荀爽?”
  郭嘉抚掌而笑,随即又挑起大拇指。“夫人,你这个提醒太明显了,一点难度都没有。”
  袁权笑而不语。孙策却暗自抹了把冷汗。袁权的提醒的确很及时,但仅凭袁权的提醒,他还是猜不到荀爽。之所以能猜到,还是因为他读过一些相关的文章,已经有人猜到了党人与黄巾的关系,而且有人提到了荀爽,只是没有足够的证据。现在有了袁权的提醒,他就容易推断多了。
  荀爽和李膺有什么关系?他是李膺的崇拜者,年轻时得到李膺的提携。他二十出头的时候,李膺已经名闻天下,得到他的接待被称为登龙门。荀爽不仅得到了李膺的接待,而且有机会为李膺驾车,一举成名。
  李膺如此善待荀爽,和荀爽的父亲荀淑有关,李膺以荀淑的弟子自居,提携荀爽是意料之中的事。更何况荀爽也的确有才,他是弟兄八人中学问最好的一个,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美誉。
  荀爽和何颙是什么关系?荀爽在长安时谋划行刺董卓,何颙就是参与者之一,另一个人就是荀爽器重的从孙荀攸。荀爽意外逝世,何颙继承他的遗志,继续与荀攸谋划,准备刺杀董卓,只是意外未成。何颙与荀爽关系密切。历史上,他死于长安,后来荀彧为尚书令,将他与荀爽一起迎回颍川,重新安葬,何颙就葬在荀爽的旁边。荀攸与何颙关系这么好,渊源就来自荀爽。
  荀爽与袁家有什么关系?袁术的父亲袁逢曾举荀爽为有道,荀爽没有应征,但袁逢死后,荀爽以故吏身份为他守丧,制服三年。举荀爽出仕的人很多,但得到荀爽承认为举主的人只有袁逢。原因可能并不在袁逢本人,而是袁绍。袁绍是李膺的女婿,而袁逢又是袁绍的生父,荀爽为袁逢制服是给袁绍面子,和袁逢其实没什么关系。
  袁权说成袁家,只不过是含糊其辞,照顾亡父袁术的面子。对袁术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对何颙的态度足以说明这一点,何颙对袁绍极为推崇,对袁术却连看都不愿看一眼。
  荀爽、何颙的眼里根本没有袁家,他们看中的是袁绍这个李膺女婿的身份,对他们来说,能够继承这一点的只有李氏所生的袁谭、袁熙,而袁谭作为嫡长子更是不二人选。
  郭嘉呷了一口茶,拿起一颗鲜果,放在嘴里慢慢的嚼着。“李膺在党人中的威望无人能及,张俭之流不能望其项背。张俭闭门谢客,与其说是看破世事,不如说是有自知之明,知道他在党人中的影响力不及何颙。岂止是张俭,在对党人的影响上,就连袁绍也不敢掉以轻心。他讨厌何颙,却不能对何颙不敬,只能敬鬼神而远之。若是他与何颙决裂,那党人内部必然产生分歧。”
  袁权说道:“既然如此,何不将何伯求争取过来,让他为将军效力?”
  郭嘉摇摇头。“何伯求老了,积习难改,由他行刺将军便可知一二。他难道不知道将军的武功,难道不知道他自己已经近过六旬,不复当年?他都知道,只是如此行事了一辈子,让他向将军低头,还不如相信大河会倒流来得容易一些。”
  “若是杀了,岂不是与天下党人为敌?”
  “何颙死了,还有袁谭啊。”郭嘉笑笑。“袁谭是李膺的外孙,他比何颙更有资格继承李膺的遗产,而且他年轻,更容易接受现实。当然,夫人担心的也并非没有道理,何颙要杀,但不能随便杀,要杀得让人心服口服,找不到毛病。事后还要再做一些补救,让党人们体谅将军的难处。”
  袁权思索良久,没有再说话。
  孙策说道:“那要怎么杀?”
  “不急,先关着。”郭嘉顿了顿,又道:“安排武卫营单独关押何颙、袁谭。许褚对付游侠儿有经验,消息一旦传出去,想来救何颙的人肯定不会少。将军,你也要加强戒备,别被人钻了空子。游侠儿中擅长行刺的人很多,可不是每个人都像何颙一样没有自知之明。”
  孙策点点头,同意郭嘉的看法。
  ……
  长沙。
  周瑜下了马,用马鞭拍了拍战甲,意态从容。
  荀攸走了过去,站在他的身边。一排甲士围了过来,一个个身材剽悍,杀气腾腾,让人不寒而栗。
  站在太守府门前的掾吏们不敢怠慢,纷纷上前行礼,自报家门。周瑜一一点头致意,当功曹桓阶走到他面前,报上姓名时,他笑了一声:“足下便是桓阶桓伯绪?”
  桓阶拱手施礼。“正是在下。”
  周瑜上下打量了桓阶两眼,轻声笑了起来。“不愧是两位孙将军都相中的人才,果然与众不同。桓君,我初临长沙,人生地疏,还望桓君多多襄助啊。”
  桓阶很意外。“两位孙将军?”
  “一位是你们长沙郡的故府君征东将军,一位是他的长子讨逆将军。我来长沙之前,两位孙将军分别拟了一个名单,你桓伯绪都在其中。”
  桓阶很惊讶。孙坚做长沙太守时,曾举他为孝廉,对他的器重不用多说。孙策也如此器重他,那就有些奇怪了。听周瑜这口气,似乎孙策所拟的名单和孙坚所拟的名单还不太一样,显然他的消息来源并不是孙坚。那孙策又是如何知道他这个人的?
  桓阶虽然心中疑惑,却不好直接问,只好客套了一番,先站在一旁。只是有了这么一层关系,他便显得与众不同了一些,昔日的同僚都投过或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