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灰粝碌氖隆6粤耍愦幽亩滴液驼帕杀任涞氖拢课腋宜担闾降目隙ú蛔既罚腋憬惨唤舶伞!
陈到没有再推辞,跟着孙策下了城,一起来到营房里。太守桥蕤张罗宴请士人去了,没有管孙策,孙策就安排人去取些酒肉,和杜袭、郭嘉、陈到共坐。郭嘉刚才听孙策说起陈到,但他对陈到并不熟悉,既然坐在一起说话,自然问起了陈到的家世。
面对出自阳翟郭氏的郭嘉,陈到明显有些气短,恭恭敬敬地报上家世。汝南原本属于古陈国,陈氏是汝南著姓,三君之一的陈蕃就是汝南平舆人,与陈到算是远房同族。不过陈氏族群庞大,境遇不同,陈到家就属于没落的一类,而且陈到这一支以武功传家,为士林不耻,所以名声不显。
郭嘉点点头,说道:“这就是我认为袁绍不能成事的原因之一。”
陈到不解其意,孙策却心中一动,笑道:“愿闻其详。”
“诺。”郭嘉欠身致意。“将军刚刚主政南阳,应该已经见识过南阳帝乡的民风。汝南不是帝乡,但汝南水土肥沃,适合耕种,素以殷实著称。本朝大兴儒学,汝南更是领天下风气之先,名儒辈出,以冶学传家者数不胜数,渐渐成为士林重镇。与他处不同,汝南本是楚地,民风原本激烈好斗,习染儒学后不改慷慨,好议论,禀性刚烈,党锢由汝南而起绝非意外。陈蕃、范滂不过是汝南人中的标杆而已,直道而行者不绝如缕,今日不过是汇聚成河,方显澎湃之势耳。”
孙策听得入神。他知道汝南户口众多,在朝野的势力都不小,也出了不少有名的党人,却不知道汝南人在党锢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有些事就算书上有记载,他也未必能注意得到,注意到了感受也不一定,远远不如身处其中的人更有体会。
“治儒学为汝南人入仕带来了机会,但也对汝南民风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儒学重礼,辞义繁复,先有今古文之争,后有师法家法,一字之异而至连年不决,重虚名而轻实利。袁氏虽秉承汝南刚烈之义,起兵于河北,有争雄天下之志,却儒生习气太重,重名士,轻武人,坐养名声,心思全在朝争上。董卓入京,袁绍一败涂地,仓皇出奔,如今据河北,起兵讨董,依然未能吸取教训,随他到河北的人都是汝颍名士,却少有通晓军事之辈,叔至被遗漏并非特例,无须介怀。”
陈到很客气地致谢,孙策却是深有感触。郭嘉这一趟河北没有白走,他看到了袁绍的弱点。袁绍从汝颍两地请去了很多名士,但其中能够临阵指挥作战的人却一个也没有,他麾下知名的大将如被称为河北四庭柱的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和大破公孙瓒的麹义都不是汝南人。
这固然是汝南人治学的多,习武的少,但根本原因还是袁绍的惯性思维在作祟,重名士,轻视武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汝南士林的风气,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党人的通病。武人一心想与党人并肩,党人眼里却从来没有给武人留下位置,觉得只有他们才能治国平天下。凉州三明立下赫赫战功,维护着边疆稳定,也倾心向学,皇甫规、张奂的学问都非常了得,却始终无法被党人引为同侪。
名士也许可以运筹帷幄,但却少有能决胜于阵前的。刘邦仅有张良有什么用,没有韩信为他攻城掠地,还不是被项羽打得像丧家犬一般。文武并用才是王道,只有谋士没有良将是不行的,有了良将不能重用同样不行。
就眼下而言,陈到名声不显还可以说只是个例。再往将来看,官渡之战时,张郃、高览攻曹营不下,只因为惧怕郭图谗言,干脆投降了曹操,也可以想象武将在袁绍帐下的地位有多么不堪。如果不是平时受气,没什么信任可言,何至于此。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皆以为有逐鹿之能,但最后的胜者只可能有一个人。董卓乱政,山东州郡拥兵数十万以讨董,袁绍身为盟主,每日饮酒高会,未曾一战,敢与董卓战者唯孙豫州与曹孟德二人,如今曹孟德兵败南阳,下落不明,袁绍麾下已无能战之人。纵有铁骑千群,又能如何?孙将军父子并为良将,父报捷于洛阳,子战胜于南阳,放眼天下,谁是敌手?陈叔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郭嘉说完,以指叩案,笑容满面。“若是在河北,这个大帐,你是进不了的。”
陈到愕然,这才明白郭嘉说了这么多是劝他入幕。不过想想也是,袁绍眼里哪有他呢,许劭又是那样的人,他想依附袁绍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与其如此,不如跟随孙策,至少孙策能重视他的才能。
陈到离席而起,拜在孙策面前。“陈到不才,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孙策大喜,连忙起身将陈到扶起。郭嘉来得好啊,进门先送一个大礼。
第305章 孙郭问对
正如杜袭所料,郭嘉和孙策很谈得来。
陈到入幕,按照之前的约定,孙策让他暂时做亲卫骑假司马。他的能力肯定超过秦牧,但初来乍到,一下子统领全部亲卫骑未必合适,让他给秦牧做一段时间副手,熟悉了情况再提拔,以免他受排斥。
陈到感激涕零,当场就落了泪。倒不是因为孙策给了他官做,而是孙策对他的爱护出自至诚,绝非一时敷衍可比。
杜袭好安排,孙策让他赶往沛国,与朱治取得联络,暂时代理沛相,负责沛国事宜。现在的沛相是陈珪,就是陈瑀的从弟。他的募兵令已经发出半个月,沛国一直没有反应。有与陈瑀的冲突在前,孙策不指望陈珪会支持他,先把他换掉再说。
由宛令而沛相,官升一级,杜袭非常满意。
孙策安排人事的时候,郭嘉什么也没说。直到酒足饭饱,杜袭、陈到先后告辞,郭嘉却没动,自顾自的喝着酒。孙策见状,知道郭嘉还有话说,命人撤了酒席,煮上一壶姜茶,与郭嘉围炉而坐,一边烤火一边说话。
“奉孝,今日作长夜之谈,如何?”
郭嘉笑了。“观将军之意,是准备固守沛国,北争中原吗?”
孙策摇摇头。“说这话,我还没有定策,正想听听奉孝的意见。”
“将军有什么为难之处吗?”
“有啊,你也看到了,汝南人不鸟我,汝南又无险可守,想守住豫州绝非易事。”
郭嘉笑了一声:“将军说汝南无险可守,的确是实情。豫州虽然富庶,却不是用兵之地。若非如此,袁绍又怎么会去河北?”郭嘉垂下眼皮,沉默了片刻。“不过,豫州能不能守,还要看将军的志向是什么。”
孙策打量着郭嘉,知道戏肉来了。史书上说,曹操与郭嘉一见倾心。曹操说,能助我成大事者,必此人。郭嘉说,这才是我想找的主公。由此可见,郭嘉第一次见曹操时必然有一番极深入的交流,而且意见一致,这才能引为知已。
身为阳翟郭氏子弟,郭嘉弃袁绍而归,自然不是因为待遇好不好,而是袁绍不符合他的理想。这是一个想立功名的人,他需要一个能够信任他,言听计从的主公。
当然,他也希望郭嘉能和他志同道合。如果像荀彧和曹操那样能善始不能善终,对双方都是伤害。
“奉孝看过募兵令,我的志向说得很清楚。”
郭嘉无声地笑了起来。“是将军自己的心声?”
“如果是虚应故事,何必闹得满城风雨?”
“将军很自信。”
“不自信,何以信人?”
“将军何以自信如斯?”郭嘉抬起眼皮,直视着孙策。“恕我直言,以将军的家世和学养,自信似乎只在决胜疆场,而不是治国平天下。就算将军如高皇帝一般天生聪明,能举一反三,将军身边也没有萧何、张良一般的人物。将军的自信从何而来?将军以霸王为号,莫不是欲学那位叱咤千军的西楚霸王?那可不是自信,而是自负。”
孙策笑了。他见过那么多人,还是第一次有人如此直接的怀疑他的知识来源。有人没有怀疑,有人可能怀疑,但没有追究,或者不敢来问他。唯有郭嘉,第一次见面就直指要害。
“奉孝,你相信天生圣人吗?”
“不信。”郭嘉缓缓地摇头,微微欠身,便有离席之意。“如此将军不愿说,我不勉强。”
孙策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我也不信。”
郭嘉眼中露出异色,盯着孙策看了好一会儿,又坐了回去,静听孙策下文。
“奉孝相信梦中的事吗?”
郭嘉眼神微缩。“将军是说赵简子之梦,还是庄周之梦?”
“我说不上来,一定要说的话,庄周之梦庶几近之。”孙策换了个舒服点的姿势,斜倚在案上,一时出神。他不知道怎么向郭嘉解释,但他已经说了实话。庄周梦蝶最接近于他此刻的感觉。他是哪一个孙策,有时候真说不清楚。
郭嘉沉吟良久,轻轻吁了一口气。“那将军在梦里又看到了什么?”
“我梦见……大汉亡了,分崩离析,中原州郡混战,烽火连天,百姓十不余一。”
“还有呢?”
“我死于刺客之手,然后便去了一个地方,有所见闻。”
郭嘉惊讶不已,盯着孙策看了好久,忽然笑了起来。“将军这个梦不像庄周之梦,倒像是赵简子之梦,而且很匆忙,这学问也支离破碎,不成章法。”
孙策哈哈一笑。“正要请奉孝指教。”
“郭嘉不才,敢为将军运筹。”
“洗耳恭听。”孙策翻身坐起,半个身子都伏在案上,兴致勃勃地看着郭嘉。不管郭嘉是不是相信他的解释,但他至少相信他的诚意,愿意为他谋划了。
“将军募兵令言天下,言汝南,言豪杰之士,唯独不言朝廷,看似大逆不道,为何汝南人没什么反应?许劭当众指出,为何应者寥寥?”
孙策愣了一下,也觉得有些费解。读书人不是最讲究尊卑有序、纲理伦常嘛,他们怎么没反应?
“其一,三统五德之说深入人心,汉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