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着尿葱回家后,他洗了一把切成碎片,混合鸡蛋摊了个鸡蛋饼。
他用不粘锅做的鸡蛋饼,没有用油,这样的鸡蛋饼不像油煎鸡蛋饼那样香喷喷,可是早上吃的油腻也不好。
而且,没有油,尿葱的味道便不会被掩盖住,淡淡的辛辣味配上野菜的清香味,这样搭配出来的鸡蛋饼有他小时候的味道。
吃过早饭,他打了几个电话。
这些电话都是他从游客手中留下的,来到龙头村的游客五花八门,里面不少是记者或者媒体人,其中很多是自媒体大拿。
对于自媒体,敖沐阳不是很懂,好像现在社会上就在流行这种媒体,反而报纸等传统媒体没落了。
他打电话是告诉他们,龙头村会在近期展示一种传统的捕蟹方式,这种方式如今在国内已经很罕见了,想必很多人会感兴趣。
龙头村给这些人包食宿,他们只要拿个路费,然后就可以来玩几天了。
这样,先后有不少媒体人接到电话后赶了过来。
这些媒体人多是搞自媒体出身,都是普通百姓,没有大报社员工的矜持和傲慢,很好招待。
接到这些人后,敖沐阳将村里一些老渔夫给召集起来,说道:“马上就要捕捞龙涎湖里的蟹子了,咱们怎么捕?”
一行人很纳闷:“多简单的事,用蟹笼捕啊。”
敖沐阳摆手:“不,那样没有意思,我们来个脚凼捕蟹。”
这就是他告诉媒体人的传统捕蟹方式,其实这一点不传统。
凼这个字像是函,很容易认错,但二者含义差的远,凼的意思是水塘、池塘、水洼,川渝地区多有这种称呼。
脚凼捕蟹很少见,脚凼捕鱼倒是多见,而且它才是传统的捕捞方式,专门在秋冬季节捕捞淡水鱼。
以前红洋地区湖多河多水多,这样淡水产自然也多。
每到秋末春初还有冬季,凛冽的北风扫荡而来,河里湖里会被吹起巨大波浪,这些波浪将河湖搅得天混地暗,导致人在地上视野很差,很难捕鱼。
波浪翻滚,河底湖底的淤泥沙子就安静不了,它们被河湖水推来推去,搞得河底湖底的地形很混乱。
这种情况下鱼类很不爽,冬季鱼类会选择坑洞去藏身,老渔民都知道这个,所以大家会在夏季去湖里河里挖坑,等到冬季来坑里钓鱼或者网鱼,这些坑就是所谓的老坑。
但因为风浪的原因,老坑往往用不了多久会荒废,于是,脚凼捕鱼的方式就出现了。
到了风大天冷的季节,渔民们会去河里湖边,然后找个下风位和参照物,挽起裤腿光着脚下河下湖,在河底湖底使劲踩出一个个的洞。
然后短暂的间隔之后,渔民们再重走这条路,往往踩出的坑里就有鱼。
因为这些坑是脚踩出来的,所以就叫脚凼。
第578章 下水
脚凼捕鱼是个很久远的渔业作业方式,如今社会发展迅疾,诞生了大量的渔业工具,捕鱼已经是纯粹的机械活,很多传统的捕鱼方式已经消失了。
敖沐阳最后一次见过脚凼捕鱼却是没几年的事,一直到他上高中,他还会跟敖富贵等小伙伴去用这样的方式捕鱼。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做这个不为收获,多是为了娱乐。
正儿八经靠河湖吃饭的人不会干这样的事,因为这活最适合在冬季开展,那个时候寒冷刺骨,在接近零下的时候大半个身体入水并且还要赤着脚踩着淤泥,简直是一种折磨。
众所周知,水温低于零度会结冰,所以天冷但河水依然是零度以上。可是湖底的淤泥不是这个温度,淤泥的温度是可以低于零度的。
以前龙头村有个老汉叫敖广利,敖沐阳的父亲叫他爷爷,小时候的时候老人家很喜欢他,经常跟他在一起。
敖广利老人是个残疾人,左脚丢掉了半个,那就是脚凼捕鱼的结果。
年轻时候的敖广利迫于生计,冬天也得去河里找鱼,那会没有电鱼毒鱼的说法,即使有渔家人也不能这么干,他只能操祖上旧业来进行脚凼捕鱼。
结果有一次他的脚冻麻了,没有知觉了,用他的话说,‘踩着鱼都感觉鱼身子发烫’,脚凼捕鱼就是用脚踩泥坑从里面找鱼,踩到鱼后用铁钩子把它勾上来。
那会他脚麻了,钩子穿透鱼勾在了他的脚上,他一使劲,脚掌被钩子拉了个大口子。
穷人家没钱治,只好用布裹了起来,后来脚底板发炎危及生命,还是镇上一名大夫好心帮他治好的,而治疗方式是切掉了半个脚底板……
提起这件事,在场的几位老渔夫又不胜唏嘘起来,他们都是见过敖广利那只残缺脚的。
不过现在还好,现在虽然已经温度降下来了,可是湖水还是不算冷,这时候脚凼捕鱼并不折磨人。
说到这个,一个名叫敖志科的老渔夫便纳闷:“村长呀,这脚凼捕鱼我知道,得等到天冷才行,得特别冷,这样咱们脚是热的,踩下去的窝子也是热的,这样才有鱼来取暖进窝子。现在这天,不成吧?”
敖沐阳笑道:“鱼进窝子不是为了取暖,而是天性,它们天生就喜欢藏进泥窝子里。”
“那就算这样,怎么捕螃蟹?”又有老渔夫纳闷。
敖沐阳道:“因为螃蟹也有这个天性,它们也会往泥窝子里钻,泥窝子对它们来说就是个藏身地。”
老渔夫里有人点头:“是这么个理儿,老话不是说了吗,河底抠泥窝、到手虾蟹多。”
“问题又来了。”敖志科摸了摸胡须说道,“龙涎湖里泥窝子可多的很,螃蟹啊鱼虾啊,干嘛非得往咱们的凼子里钻?”
“哎呀,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啊?这是教学呀?你跟志盛一样当教师呀?”有老渔夫不满了,“村长说就听村长的呗。”
敖沐阳笑着摆摆手:“叔爷们咱们不急,其实我不是想用这个方式将所有的螃蟹捕捞上来,那捕捞肯定主要靠蟹笼。我是想用这个做个噱头,一是给游客看,让游客觉得咱们这里好玩;二是我联系了记者,让他们给咱们做报道。”
老渔夫们恍然大悟,敖志科笑道:“你找我们老头去干这个活,也是为了做噱头?”
敖沐阳竖起大拇指:“对,志科爷,我对外宣称这是一种失传的传统捕蟹绝技,到时候咱们就按照脚凼捕鱼的法子来,能捕多少算多少。”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摆拍活动。
不过敖沐阳毕竟是个要脸的好小伙,他决定发动全村来配合摆拍,这样看起来就不像摆拍了。
当然,从龙涎湖捕蟹本来就是全村活动。
中秋节前,浩浩荡荡的捕蟹行动开始了,放养的夜县大蟹和南湖蟹们的好日子到头了,它们开心了一年,如今要被送上餐桌。
敖沐阳召集龙涎湖周边一带的村干部们聊了聊,他们村这次只会捕捉自己放养的螃蟹,龙涎湖的土蟹他们不会动的。
要是有人动他们的螃蟹,那他也不会客气。
穷山恶水多刁民,乡村之间的问题就得靠拳头解决,多说无益。
从早上开始,村里的妇女带着皮筋、带着水桶和木盆去了湖边,大家伙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等着螃蟹出水。
壮汉青年们则跟着老渔夫们下水,因为要上镜,敖沐阳特意叮嘱大家穿着统一一些,全是老式对襟白色鱼服。
海上活很脏,可是传统的鱼服却是白色的,这可能是因为白色在绿色或蓝色水面上显得格外亮眼,有人出事好及时发现。
龙涎湖很深,大面积水位是二十米以上,好在今年大旱,湖泊水位降低,周边地区变浅了起来。
脚凼捕蟹就得在浅水区域进行,敖沐阳最先下水,他提前在湖底做了调查,选择了螃蟹群分布密集的地方来下脚。
上百号汉子和青年啪啦啪啦的进入水中,大家穿着泳裤,在清澈的湖水映衬下,一条条毛茸茸的大粗腿更黑了……
脚凼简单,只要入水之后使劲往湖底踩就行了。
敖志科老人带头做示范:“记住啊,走直线,一定要走直线!要不然回头你们就找不着路啦,还有,别特意迈步,就用平时走路的这个步子来走,要不然回头不好找水下的坑。”
有游客不好糊弄,说道:“这样浅水的地方踩泥坑能吸引到的螃蟹,也是周围的螃蟹吧?这说明周围就有螃蟹,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找到后用手抓呢?”
还好敖沐阳提前做了多手准备,有村里人听到后就说道:“你肯定刚来俺们这里,对吧?你去湖上转一转就知道了,湖底很多水草,水面上还有荷叶菱角叶啥的,根本看不见湖底有啥。”
听到这话,游客们恍然大悟,这确实说的通。
用脚踩泥窝子不是容易的事,大家伙得互相通气,防止踩乱了。
其实踩泥窝子的时候有人就感觉到自己踩到了螃蟹,还好淡水蟹不如海蟹凶猛,被碰到后会吓得赶紧逃跑,而不是亮出大螯来开战。
第579章 壮丽捕蟹
即使如此,依然有人的脚出血了,淡水蟹的大螯终究不是吃素的。
敖沐阳准备了止血药和防水贴,抹药贴了防水贴后,渔民们还是得下水。
他向游客解释:“这就是传统的渔工作业,以前脚凼捕蟹的时候,脚出血根本不用管,没办法,当时就那个条件,要吃饭必须得流汗流血啊。”
传统的渔业捕捞方式往往伴随着血泪,封建时代劳动人民生活不易,这也是关乎传统的一部分。
听完这话后,将军跳进了湖里,然后它很快钻出来,嘴巴里叼着一只肥肥的大螃蟹……
这一幕看的不少游客流口水:“妈咧,我要是有这样一条狗,这辈子螃蟹吃的吐啊。”
正儿八经的脚凼捕鱼是有时间线的,起码需要三日时间,这种事需要时间的累积,或许当天脚凼里就有鱼,可要保证收获,还是得需要至少三天才好。
现在脚凼捕蟹肯定没那么多时间来浪费,因为敖沐阳的目的是宣传,游客和媒体人们没时间来等三天,当天就得见收获。
他也是这么做的,踩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