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我又继续引用了臧克家纪念鲁迅的一句诗来逗周慧:“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走了大约十分钟,我们终于来到住院部。当天夜里,我就和朱建英在病房里守候着她。到后半夜,周慧昏沉沉地睡过去了,朱建英也趴在床沿打着盹,而我,却望着输液瓶里的点滴,一直到天明……
一周以后,在周慧出院那天,她在彭山农村的父亲赶来了。这位朴实的汉子给我提了一只肥鸡来,流着泪硬要我收下:“李老师,您就我女儿的亲生父亲啊!……”
后来,周慧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高中毕业前,她回忆起进高中第一天就生病住院的情景,写了一篇作文《在我生病的日子里》:
…… ……
李老师背着我慢慢走着,头埋得很低,腰也给压弯了;他不停地喘着粗气,可还给我开玩笑:“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却在心里默默地接着诗句念着:“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 ……
其实,历届学生对我的爱才真正值得我“永远记住”。
更使我感动的是,是我的学生不止一次“爱屋及乌” ——因为爱我,进而爱我的家人。比如,1987年底,我爱人生了孩子后,当时的高90级一班学生竟背着我每人从家里拿了一些鸡蛋来,然后趁我到外出开会的时候,送到我爱人的床前!
而且,学生类似的“秘密行动”已不止一次。这里,让我再全文引用一篇学生的作文,作者潘芳奕从读初一到高三毕业整整六年,我都任她的班主任,这篇文章是1986年她读初二时写的,记叙的是那年秋天的事——
秘密行动
“给,这是鸡蛋、苹果,哦!还有橘子……”我小心翼翼地接过一件件慰问品,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一边又回过头去瞥了瞥正站在跑道那边和同学们谈话的李老师:他并没有发现我们的行动!我不禁为我们这神不知鬼不觉的行动而感到得意……
前两天,我们发现李老师心情很不好,有时还对同学大动肝火。经我们了解,原来李老师的妹妹因病住院了。病情很重,动了两次手术还不见好转。李老师一天到晚在医院、学校来回奔波不停,还要利用休息时间为我们读小说,晚上还要家访……心情怎么会好呢?
对于李老师,同学们都十分了解和敬重。他为我们操的心远远超过了一般班主任的职责范围。就说最近吧,他妹妹住了院,需要营养,这使本来经济就不宽裕的李老师面临“经济危机”,但他仍然继续为班上购置图书,上周男同学买足球,他又把刚刚收到的一笔稿费捐给了他们。
想到这些,我们心里很不踏实。于是,一个个小脑袋开始凑在了一起:“我们自己去看李老师的妹妹,好不好?”“好到是好。可他妹妹住在哪个医院,姓名等等情况,我们都不知道。”大家一阵叹惜。
可这个难题还是被我们解决了。我们在同李老师谈话时,有意把话题往他妹妹生病的事上扯,结果李老师无意中说出了他妹妹住在市红十字医院。至于他妹妹的姓名到时候再说吧!
我们班委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一致决定:明天学校将在市体育广场开运动会,大家从家里一人拿一个鸡蛋或苹果什么的,凑合成慰问品,然后我们中午去医院。放学后,李老师刚离开教室,班长吴涛就对全班同学宣布了这件事。同学们的回答都是那么响亮!
这天早上,我还有些担心:大家可别忘了,或者出什么岔,让李老师发现了。到了广场,一看吴涛的提兜里,早已有了二十来个鸡蛋,还有一些苹果。一贯调皮捣蛋的谈俊彦出人意料地拿了12个鸡蛋来!陆续来的同学一个个从身上各个部位变戏法似的掏出鸡蛋、水果。我十分感动:同学们对我们的李老师是多么的爱啊!
运动会开始不久,有同学来向班委报告,听说李老师中午放学后也要去医院看他妹妹。我们当机立断:一定要抢在李老师前面到达医院!程桦、杨毅自告奋勇当了“先遣队”。程桦谎称“肚子不舒服,要由杨毅陪着上医院”向李老师请了个早退假,便提前离开了班上。他俩一出广场便骑车飞奔去医院打听李老师妹妹的姓名和病房……
中午李老师一宣布“解散”,同学们就行动了起来。我和吴涛,还有谈俊彦、李毅、韩广州、喻建忠、彭可佳等十几位同学赶在李老师前面,向医院跑去。
进了医院,等候在大门口的程桦、杨毅把我们带领着一路跑步进了李老师妹妹的病房。她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看到我们提着东西进来,很快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十分感动。
“还让你们提东西来看我,怎么感谢你们呢?”她欠起身子不停地谢着,“我哥哥知道不?”我们忙说:“不知道,你可千万别告诉李老师,不然他会批评我们的。”
我们手忙脚乱地把鸡蛋、水果一股脑儿地放在了床前的桌子上,塞进抽屉里、脸盆里、碗里、杯子里……门口这时已站了好些其他病房病人,他们都惊讶地看着我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可我们顾不上这些,时间对我们来说十分珍贵。因为李老师随时都可能进来。我们匆匆放好慰问品,向阿姨说了声“再见,好好养病”,便迎着一双双好奇的目光,一溜烟出了病房。
刚下楼,跑在前面的程桦便慌慌张张跑回来了:“不好!李老师已经进了医院大门!快隐蔽!”我们吓得马上回头躲在了旁边一个小房子的后面,大家都蹲着,尽可能低地埋着头。我们屏住呼吸,只听见自己的心在紧张地跳着,同时又是那样兴奋,一下子觉得自己真像电影里搞地下工作的情报员。李老师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又从我们身边走过去。呀,他竟没有发现我们!
等他的背影越来越远了,我们一下站了起来舒了一口气,大家雀跃着,一阵风似的冲出了医院,像完成了一项重要使命。这时我的心,像长翅膀一样,飞向了那蓝蓝的天空……
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
但我应该也必须还这笔债。
在80年代,我几乎每年春节都和学生一起度过,几乎每个暑假都和学生一起游山玩水:近的如峨眉山,远的如重庆歌乐山、云南石林、贵州黄果树瀑布……
如此和学生“泡”在一起,耗费精力不说,的确还很花钱。一些领导和老师都很佩服我:“李镇西简直太爱他的学生了!”我嘴上说:“不过就是一起玩玩嘛!我喜欢。”心里却说:“我这是在还债啊!”
接手高95级一班时,我刚到成都不久,爱人和女儿还在乐山,我实际上又成了“单身汉”。于是,每到周末,我都轮流把一个小组的学生请到我家作客:有时是包饺子吃,有时是自己煮火锅吃,少数时候也正儿八经地做饭吃……吃完后我和学生聊天、唱歌、打扑克,闹得天翻地覆!有老师知道后对我说:“你把每个学生都请到家里吃饭,得花多少钱啊!”我只淡淡一笑,心里却说:“我这是在还债啊!”
据说在电话日益普及的今天,已很少有班主任家访了——除非某个学生出现了非常特殊的情况,但我每带一个班,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或是一般人说的中等生,我都坚持按学号轮流家访:我质朴而真诚地希望通过家访把我对每一位学生的爱送到他的家里。不止一次,我的学生家长感动地对我说:“我的孩子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您是第一个来家访的老师!”我一方面对家长说:“这是我的工作嘛!”一方面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这是在还债啊!”
1993年,我教高二时,学校缺老师,校长托年级组长给我带话,希望我能多上两个班。我二话没说,在继续当班主任的同时,硬是承担了全年级三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而且坚持了整整一年!到了1995年,学校又安排我担任两个班(共131名学生)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我仍然二话没说,咬着牙把“工作”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如此惊人的超负荷工作量,我却并没拿相应的报酬。不少同事在戏称我是严重的“工作中毒者”的同事,也为我鸣不平;但我虽有遗憾,却不后悔。因为比起学生给我的,我的付出算得了什么?只要是为学生“当长工”,我真的心甘情愿。我仍然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这是在还债啊!”
从当第一个班的班主任起,十几年来,我每送走一个毕业班,都要在他们毕业前夕,为他们编一本反映班级三年难忘生活的“班级史册”。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学期,复习、写评语、模拟考试、天毕业生档案表……该有多少烦琐的事啊!可是,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我硬是近乎玩命地为学生编着他们的“班级风采录”,不,为他们铸造青春纪念碑!看稿,改稿,设计栏目,跑印刷厂,校对……在那挥汗如雨的日子里,我常常在办公室一坐就是14个小时!于是,《未来》、《花季》、《恰同学少年》、《少年》、《童心》……就这样诞生了。在历届学生及其家长对我感激敬佩的同时,也使一些好心的人难以理解:这些“书”既不能作为申请职称的专著,也无助于学生高考“抓分”,何苦这样“疯狂”?我还是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这是在还债啊!”
…… ……
1993年6月“父亲节”,广东《黄金时代》杂志搞了一个代儿女们为父亲寄贺卡的活动。我的女儿只有5岁,显然还不会为我寄贺卡。但我却意外地收到了《黄金时代》转寄来的贺卡——
亲爱的老师、朋友和父亲:
我们永远爱戴您、尊敬您,感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