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偈颂第八首看起:
  【或见胜丈夫。具足大悲心。转於妙法轮。度无量众生。】
  清凉大师教我们参考「离世间品」,如来转大法轮。经里面也举了十个例子,第一句是「具足清净四无畏智」。这些重要的开示,在这部经里面往往是多次的提到。凡是多次提到,我们都知道那就是长时薰修,加深我们的印象,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都能够把它熟记。四无所畏,第一个是总持,总持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掌握住总的纲领、总的原则。诸佛菩萨无论是在修学、在教化都能够掌握,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特别是自己修学这一生当中有没有成就,关键实实在在在此。净宗法门《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总的原则,总的法门。发菩提心,我们说五种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二六时中对人对事对物,无论是在生活,在工作,在待人接物,念念不失菩提心,行行与菩提心相应,这叫真正发菩提心,这是往生的真因。一向专念这是缘,我们把菩提心向著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没有不成就的道理。
  大乘法是以菩提心为根本。四无所畏第一条总持就是掌握到总的纲领原则,这自行化他就契理。教化众生一定要了解众生的根性,所以四无畏里面第二是知根,佛菩萨有这能力,确确实实没有错误知道众生生生世世所作、所行,所以对於众生的根性熟知,说法才契机。第三决疑,所有一切疑惑(一切众生的疑惑),佛菩萨都有能力帮助他解决,帮他断疑生信。第四是答问,一切众生所提出来的问题都能够答覆。这四种无畏。由此可知,四种无畏的根本就是真实智慧,没有真实智慧,尤其是后面两种很难做到。如来果地上四无畏都圆满,所以这上面加上「具足清净」。第二句。
  「二者出生四辩随顺音声」。这就是四种无碍辩才,菩萨具足,如来究竟圆满。这两句四无畏、四无碍辩,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初二能转备圆」。转大法轮,这是首先要具备这两个条件你才能转。我们应当怎样学习?落实到我们现前的学习环境当中,落实到我们现前的根性程度,我们学了才能得受用。在这地方,特别是学院里面发心学讲经的同学,无论是在家出家,发心讲经教学这两条必须要具备,不能不留意,要认真努力的学习。佛法宗派法门众多,每个法门它的总原则、总纲领都不相同,你要能够掌握到。但是整个佛法的总持法门你要晓得,整个佛法的,那就是我们常常念的四句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就是转大法轮,那是总纲领的总纲领,总原则的总原则,这是决定不可以违反,这是根。
  我们学习一个宗、一个派,这是枝,是从根里面生的枝干;枝干再多都不离根,都是一个根本生的。无量法门里面我们选择一个法门,那是枝叶,枝叶不离干,干不离本,一脉相传。所以一门通一切法门。就好像一棵树一样,你仔细去观察这个树,你会开智慧,树在那里表法。一棵树有一个根有若干个本,有很多树是一个本,就是它的主干,有些树有两个本(两个主干)。我们也能看到从一个根生五、六个主干,这五、六个主干接近根的部分是连在一起,一个根生的,这好像是不同的宗。可是这个本又生干,又会生出若干个干,那就好像从宗里面延伸出来的派。从干里面,小的分枝里面又生枝条,枝条再生叶。你从这里头细心去观察,所谓是一门深入,深入到枝条,枝条里面所有的叶都贯通了,再深入到干,那这个干里面所生的一切枝条统统贯通了。如果你再深入,深入到根本,深入到树根、根本,那你整棵树所有枝枝叶叶全都贯通。这是说总持法门的重要,你不能够不懂,不能不深入。深入能通一切世出世间法,谁能做到?一般说来法身菩萨,究竟圆满,当然是如来果地到究竟圆满。我们要懂,要能够通达,要知道怎样去学习。
  四无碍辩才也是属於智慧,我们前面读过文殊妙慧。但是智慧的根本,记住自心不动智佛,你的心不动就生智慧,动就生烦恼,这一动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不动是真实智慧。不动智起作用就是四无碍辩才,就是文殊妙慧。由此可知,日常用功总的来说无非是修清净心而已。清净心的修学,总要记住古人有两句话说得好,「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所以修道的人著重在清心寡欲,你要走这个方向就对、就正确了。
  欲望愈少愈好,愈单纯愈好。同学们跟我这么年,你仔细的看我,我在韩馆长护持的那个时代,三十多年,这是我第一个阶段,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标,上讲台学讲经,除这桩事情之外心里头没有事,万缘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这统统放下,我就这桩事情。学习的阶段当中,这条路我走通了,跟我同年龄同时代一起起步发心学讲经的,好多好多都退转、都消失没有了,什么原因?你要晓得他们夹杂了名闻利养,夹杂五欲六尘,夹杂自私自利,功力不纯自自然然他就淘汰了。没有人干涉,没有人考核,一切是自然的。
  韩馆长往生之后,我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的延续,第一个阶段是学讲经,第二个阶段还是学讲经;除讲经之外,一切人事物不闻不问。所以什么事情我不想知道。有些同学常常节录一些讯息,从网路上,从报纸上剪了一点点来给我看所谓重要的讯息。实在讲,什么重要的讯息对我都不重要。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每天摄影棚里面四个小时,活在世间就为这个,把大乘经教与诸位同学们共同来学习。大家兴趣相投有志一同。无论我们同学的人多少,无论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我们可以肯定都得利益。每个人得利益浅深广狭确实是有不同。这个不同的原因,是由於我们每个人根性不一样,学习的心态不一样,修学的环境不一样,但是只要持之有恒,精进不懈,我们相信都有可观的成就可以期待。
  世间读书做学问最忌讳的是干扰,俗事干扰,古今都不例外。我有一个同学也是非常要好的老朋友,已经过世多年了,他大我五岁,台湾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傅乐成先生。我们是抗战期间在一起,他是个读书人,是个典型的读书人,标准的读书人,不与外面接触,每天跟书本作伴。学校里面给他一个宿舍,我去过,他大概是为了要安静,窗户都密封;也许是怕杂音来干扰,生活没有规律,晚上看书是常常看到两、三点钟,早晨大概十一点钟还没有起床,这是我们一般讲生活不正常,他已经几十年养成习惯,所以是标准的读书人。从来没有做过事务方面的事情,有一段时期成功大学请他去做文学院的院长,他做了一个学期辞掉了,一个学期大概四、五个月。回到台北,我们碰到了之后在一起吃饭,他说简直不是人干的。读书人从来没有接触过人事,做了行政业务,那就不能推卸,这一个学期就受不了了,以后再也不干,回到台大还是去教他的书。
  我举出这个例子,做学问跟我们学佛很类似,我们要在佛法上有成就,应当专心,应当远离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就在经教上下功夫。但是佛教导我们要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去锻炼。换句话说,经教里面学的一些理论原则,要能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用得上,这才是真实智慧,这叫真正修行。我们要问到底修的是什么?我常常讲的这十六个字,修的就是这个东西,怎样远离自私自利,把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断掉。你要是不跟大众接触,自私自利怎么断?关在房间里断不了,要与人接触才断得了,与人接触念念为他著想,不要为我想;念念为社会著想,念念为苦难众生著想,我,慢慢就淡忘掉了。久而久之什么是我?众生是我。我就是众生,众生就是我,这叫契入境界。名闻利养放下,念头没有了,世间人求名求利,我们晓得这些东西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对於修行还没有成就的人,这东西决定有障碍,绝对不是好东西,有毒;对於佛与大菩萨来讲,这东西不但没有毒,它还是宝。什么宝?能够帮助佛菩萨教化众生。所以说成就戒定慧,那东西可以用。没有成就戒定慧,那个东西是障碍戒定慧的,沾都沾不得,这个道理你要懂。
  昨天悟通师上山来,中午跟我在一起吃饭,告诉我,美国、加拿大那边有很多道场要请他去讲经。他问我可不可以去?我告诉他一句老实话,能够不被境界所转可以去,应当要去;如果敌不过境界,那最好不要去,道理在此地。你真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行,应当去。如果你这十六个字还没有放下,你要晓得出去弘法利生,那个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什么样的诱惑都摆在你面前,你能受得了吗?你能不起心动念吗?你真能放下吗?问题在这里。多少善心的学人、学子,学了一点点出去弘法利生,遇到这些五欲六尘境界就被度走了,这是度众生,到最后怎么样?被众生度跑了,自古至今不少人好心出家,出家几年修得还不错,德行、道心、讲学都令人敬佩。讲了几年,听说这法师跟他信徒结婚、还俗了。还不错,还俗当居士,没有放弃学佛,已经就退转了。这种例子很多,所以你要心里有数。这是我教他的,教悟通师的,能不能去自己做主。
  当然,如果真的要发大愿,肩负起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重担,要道业有成。道业有成了,像《华严经》上讲的,还要做种种示现,这用意很深。古来的祖师大德,哪个人成就不是多年住山养道。养道养的是什么?养戒定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