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6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大小,心有轻重」,每个人果报不相同。
  我们过去学《楞严经》,我早年,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楞严经》。《楞严经》才讲到三分之一,阿难开悟了;经还没有讲到一半,摩登伽女证三果,这个太殊胜了。所以行真的不是难事情,知太难!如果知要是那么容易,世尊就不用说法四十九年了,哪要那么辛苦?众生难度,就是迷得太深,坚固的妄想分别执著,怎样讲、怎样劝,他都不肯放下。佛对众生信解行证,只能做到两个字,帮助你生信、帮助你理解,至於行跟证是你的事情,佛是一点都帮不上忙,佛只能帮助你信解,这个道理要懂。迷是你自己迷的,不是佛迷了你,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自己要觉悟,你自己要回头,你自己要放下。佛统统放下了,对你丝毫都帮不上忙,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修行,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个师父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本师,领我们进门,修行在自己。经天天要读,读经是什么?跟老师沟通!老师现在不在世,展开经本看看他所说的、他所教的。他老人家讲了四十九年,我们四十九年都学不完。他说的东西太丰富、太多了,这里头有无尽的宝藏,你真正契入,无量的欢喜。我们常讲,这是老师告诉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读经是享受,我们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研究是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不契入,你不能体会,你契入境界,你就体会到,确确实实他在帮助我们。我们只要觉悟,我们把烦恼解除,我们脱离苦海,离苦得乐。所以这个解就是破迷开悟,脱就是离苦得乐,这是佛法教学终极的目标,帮助你契入。
  「曾何异哉」,懂得这个,那文殊菩萨代我们所问的,你全都了解、都明白了。这是答的意思,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要看目首菩萨对文殊菩萨的答覆,其实他们一问一答都是在唱双簧、都在表演,目的帮助我们这些愚痴人。我们听他一问一答,听了之后生智慧,了解事实真相。请看目首菩萨第一首偈颂:
  【譬如大地一,随种各生芽,於彼无怨亲,佛福田亦然。】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十颂举十喻,喻上诸义」。菩萨的答覆是用偈颂,跟前面一样十首,十首偈颂。十首偈颂统统是举的比喻,解答前面十个问题,文殊所问的:众生布施果报不同,所谓种种色,色不相同,形状不相同。他问的十句,菩萨用十个比喻来解答,答覆前面每一个问题,所以喻上诸义。这个「上」就是文殊菩萨所问的十个意思。
  「初一总喻印成,后九别显所以」。这第一首是我们刚才念的,是总的来说。总的说什么?就是种种不同,众生布施果报种种不同,后面九首偈才说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会不懂?我们先来看第一首,清凉注疏里面说「前中初句」,这个前中就是第一首,第一首第一句,『譬如大地一』。「等是缘等,彼此共许」,缘是相同的,这个等是平等,缘是相同的,这个我们都能肯定,都同意这个说法。你看他用大地、植物来做比喻,大地是一,这一块地,但是这块地里面所生的这些芽、树木、花草不一样,很多很多的种类。
  所以这第二句「异乃因异,答别之由」。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不一样。这个第二句『随种各生芽』,种不一样!桃的种在这个地下它就生桃树,花的种在这个地下长它就开花,稻米的种落在这个地下,它就长稻穗,各个不相同。因不相同,缘相同,缘是什么?缘是大地。
  我们讲植物的生长,我们在经里头,佛也常常用这个做比喻。种子是因,因要没有缘不能够结果。譬如我们说桃,桃核这是因,我们把桃核放在玻璃杯里面,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桃树,为什么?没有缘。它的缘是什么?它的缘头一个要土壤,要给它种在地里头,土壤的时候,它还要水分,还要肥料,还要阳光,还要空气,还要加上人工,这都是它的缘,缺少一个它都不行,它都长不好。野生的这些树木、水果,有野生的,不是人工培养的,野生的,那就是人工这个缘没有。但是野生的跟由人工培养的,那缘不同。你看人工,现在讲改良品种,使它长得更美,所以佛讲「四缘生法」。缘虽然同,种子不一样,所以「随种各生芽」。芽再长大就长成苗,苗就长成树,树才会开花结果。这是总说,总的答覆为什么会有不同。
  第三句「无异思惟,诚如所见」。『於彼无怨亲』。这个大地对於所有的种子决定是平等的,不会说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没有这个道理。可是有些植物长得很好,有些植物没有办法,所以有种子在这里种,它可能不结果,可能不开花,这是什么原因?还是缘不同。譬如寒带的植物,你把它移植到热带这个地方,虽然同样有大地,水土不服,它不能生长;热带的这些植物放在寒带里也不能生长,不是因,缘不同。地没有怨亲,这样子我们就晓得这个缘里头还要包括气候。高山上的这些动、植物跟平地又不一样,生活环境不相同,温差太大。所以都是缘不相同。
  用这个比喻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於彼无怨亲」,决定是平等的。众生得益,得到的利益不一样,我们从大的差别里头,你就能看得很清楚。有人听佛讲经,证果了,这是最高的,有人证阿罗汉果、有人证菩萨果位、有人证佛果,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证佛果,分证即佛,这是一等的。二等的,觉悟了,破迷开悟,虽然根性没有上根那么利,也算不错,他知道怎样修行。下根的人没有开悟,连悟都谈不上,但是他相信因果报应,能够做到断恶修善,出不了六道轮回,在这六道里面把自己的业障减轻。
  我们今天讲到最低的,在这个世间有求必应、心想事成,改造自己的命运,像《了凡四训》,《了凡四训》那个成就在整个佛法里是下等的、下品断恶修善,上等是成佛,中等是开悟。转迷为悟,中等;转凡为圣,上等;转恶为善,下等。如果连这个恶的念头、恶的思想、恶的行为都转不过来,那你在佛法里什么都没得到。不是佛不平等,佛同样在说法,学生里头根性大小不一样,来学习的心态不一样。
  那就是印光法师常讲的,这有人问老和尚:有没有方法能教我们很快的契入佛境界?老和尚答覆著:有!什么方法?诚敬。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至诚恭敬,你就能契入。我们讲这上中下这三根,诚敬这里头就有差别,十分诚敬,转凡成圣;八、九分的诚敬,转迷为悟;有个四、五成的诚敬,转恶为善;连转恶为善都做不到,诚敬不够!这是我们,你就看看学佛的这些同修、这些善男信女,我们看他,像初一、十五赶庙会去烧香,在佛菩萨面前磕头祷告,好像很诚敬,其实那个诚敬只有二、三分。好像我们煮东西吃一样的,那个热度不够,煮不熟!道理就跟这个彷佛。诚敬心为什么生不起来?知法太少,你学习的程度不够,要真学要真干!
  在这个时代,可以说半个世纪以来,学佛真正有成就的人愈来愈少。现在就是能改造自己命运的都成了凤毛麟角,在古时候改造自己命运断恶修善的太多太多!这就是真正得佛法的利益,学佛真正得利益的人多。现在为什么没有?「器有大小」,小根器,小器业障非常深重,想学好,敌不过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诱惑在佛法讲魔障,敌不过魔障。
  心里面有烦恼,贪瞋痴慢,外面有诱惑,不能不造业。自己也知道造业不好,造业可能受果报,可是怎么样?改不掉!有人问我:法师,这怎么办?你想想原因是什么?你无始劫以来受这些烦恼习气的薰习,烦恼习气太重太深了。你学佛,你接受佛法的薰习,佛法薰习时间太短了,敌不过。我们佛经里很多比喻,前面我们都读过,好比这是一块柴火,泡在水里面泡的时间太久湿透了,现在我们拿一根火柴想把它点燃,怎么点也点不燃。一根火柴点不燃,两根,那一包火柴统统烧光了也没把它点燃,湿透了。我们今天就是这根器,那火柴力量太小了。
  所以方法有没有?有!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锲而不舍,天天学。怎么个学法?听教。听教不要听得太多,听得太多,你听杂了、听乱了,你的精神意志都不能集中,所以收的效果很少。那要怎么听?听一部经,反覆的去听,真正听懂、真正听明白了,真正能够落实到自己生活上,你再换第二部经。一样一样的学,不可以同时学很多种,同时学很多种收不到效果,为什么?你心是散乱的。同时你只学一种,你心是定的,定能生慧。古人教人、佛菩萨教人都是教你一门。
  我们今天看到《大藏经》,这是佛留下来,这么多的教诲,你要知道佛所讲的不是教一切众生的,是教某一个人的。哪一个人来向佛请教,佛观察他的根机给他说法,他得利益,就如同大夫诊断处方一样。这个病人去找大夫,大夫给他诊断、给他处方,专门是对他的。他听话吃了这药方,药到病除,他恢复健康。这个方子别人不能吃,为什么?不对你的症。纵然是同样的病,处方里面下药有轻重不同,这个道理大家好懂,佛说法也是如此。所以现在佛不在了,留下一大堆都是从前的处方,我们现在是乱吃,不但治不好病,会毒死,这是真的。
  法不契机,会断了你的法身慧命。我在做学生的时代我就是这样的思惟、这样的想,我们那些同学听到之后不服,哪有这种话,去问老师,老师点点头:他说得没错。法一定要契机。现在就难了,我们现在学什么好?几千部的经典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从哪里下手,这个要懂得,要有人指导!所以老师就是我们的引导人,老师能观察根机,当然比不上佛,但是他总是学得比我们时间久,比我们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