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6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修财布施。所以一生教书,都在学校工作,当了一辈子教授,每个月拿学校这些待遇,钟点费,买一套《大藏经》都买不起。我初学佛的时候,真的是缘很殊胜,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一看就欢喜。我记得好像是在一、两个月当中,我看了三十遍,深深受到这部书的启发。我学了凡先生,正好在那时候章嘉大师把佛陀这个教诲告诉我,他老人家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施财得财,施法得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我就真干。
  我起步也算是很快,接受章嘉大师教诲之后不到半年,我就落实他老人家教导我的,看破、放下。财施、法施、无畏施,无畏施怎么个做法?吃长素,选择素食,素食是无畏施,不吃众生肉,不跟众生结恶缘。积极的呢?积极参加放生,放生没有钱,不要紧,我们做义工。我们帮助一些慈善团体、寺庙团体,他们放生我们去做义工,生欢喜心,这就参与了。到以后我出家,出家前十年没有人供养,很辛苦,生活非常艰苦,但是有点小的供养,不多,能够维持生活,还有多余的就放生、布施医药,钱虽然不多,我们的心是圆满的。
  布施医药跟放生、素食都是属於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我从二十六岁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方法,我就很认真的干,确实我的定业全转过来。我自己的定业不如了凡先生,比他差远了,可是我们今天所得的果报超过了凡先生太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求不是在佛菩萨面前、佛像面前烧香磕头去祷告,那个没有用处,那个怎么求也求不到,那是迷信。要怎么求?你要懂得佛所讲的这个道理,你要真正把它变成你自己的生活,落实在生活里头,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你真学,那就真的得到了。
  学财布施,有钱就要帮助别人,不管多少,我这个月能赚五十块钱,除了自己生活必需之外,剩下来的都要帮助别人,还有比我更苦的人,你得要学。结果怎么样?愈舍愈多,收入慢慢愈来愈多,愈多愈施,不要去留,不要去想明天,看到有需要的赶紧布施。法布施,我知道一点东西,好的,赶紧要告诉别人,不相信的,那就算了,那就不说;相信的、喜欢听的,要认真给人家讲解,要欢喜为别人讲解。
  你真正去做,果报自然现前,果报不要求,求就不好。求,你的心就不是真心;一无所求,真心,可是果报自然现前。果报现前之后,有没有欢喜心?没有,很平常,平常心是道。多,多做好事;少,少做一点好事;没有,就可以不必做。但是事实决定是愈施愈多,财、法、无畏都是愈施愈多。这是讲世出世间圣贤都劝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话是真的,决定不假,对我们后学来讲决定有大利益。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都是讲实学,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都是讲自利利他。自利跟利他是一不是二,决定分不开的,自利而后能利他,利他之后决定自己得大利益。
  自己得大利你就要大施舍,要把我们利益众生的范围扩大。像如来利益众生那是遍法界虚空界,我们今天做不到,我们今天帮助人,无论在哪方面都不如佛菩萨,由此可知,我们三种布施做得跟诸佛如来相比,我们差太远了。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做到对全世界的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那就算不错了。能够做到世界,这是事,你的心可以观想到虚空法界,有没有效果?有!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要观想到虚空法界,跟诸佛如来的本愿相应!这样的修行,妙!妙在哪里?我执不断而没有了,法执不断也没有了,为什么?随著心量扩大,起心动念都是遍法界虚空界。
  所以大乘修学,妙!称为妙法;小乘是在事上去断,非常困难。你看佛在经上举的比喻,破我执犹如破四十里的瀑布,那是讲瀑布的宽度。四十里这么大的大瀑布,你能一下截断叫它不流,今天科学都没有办法,都做不到,佛用这个比喻就说明破我执是多么艰难的一桩事情。小乘破我执,这诸位都知道,小乘经上说,证得须陀洹之后,证得初果之后,初果是破见惑,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还有八十一品思惑,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断掉。人间寿命不长,可是天上寿命就长了,你想想这桩事情是多么艰难。但是大乘里面的方法太巧妙,不要这么麻烦,不要刻意去断,把心量拓开,把爱心拓开,这些障碍自然就没有了。所以恶要从心地里面拔除,善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修成菩萨,修成佛果,没有一个不是随顺性德。
  中国古圣先贤说,「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可以说是中国教学的三大纲领,而明德就是《三字经》上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们要肯定的。人性本善,我自己的性也是本善,本善为什么变成不善?我们的惭愧心就生起来了。我本来跟圣贤没有两样,我本来跟佛菩萨没有两样,现在为什么沦落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了本善。什么是本善我们也不知道,用佛法来讲就很清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到不贪、不瞋、不痴,佛讲得这么清楚,又这么简单,容易记。儒家讲的也不麻烦,儒家讲五伦,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是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亲跟义就是德。
  中国人讲的「道德」,道是自然的法则,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道;随顺道就叫德,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随顺,随顺就是德。父子的亲是随顺,君臣的义是随顺,再说得详细、明白一点,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友弟恭,这就是德。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弟子规》,《弟子规》里头每一条都是把道德落实,从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无论你从事於哪个行业的工作,统统都说到了。所说的原理原则讲得很详细,你要能融会贯通,你自自然然智慧就开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从你自己生活点点滴滴到待人接物,你都会做得圆满,都会做到所谓是尽善尽美。
  千经万论,哪一句不落实在「十善业」里头?哪一句不落实在「弟子规」里面?所以《十善业道》跟《弟子规》是根本的教育,根本是决定不会动摇的,像一棵大树一样,根、本就是它的主干。千经万论是什么?是它的枝叶花果,枝叶花果长到再高的地方都没有离开根,从根生本,从本生干,从干生枝,从枝生条,从条生叶。所以,枝叶花果再繁茂,不离根本,根本是彻始彻终,这个道理要懂,那就是说《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是彻始彻终。
  此地大师给我们讲「合云业者」,合云就是我们现在讲总而言之,说到业就是善恶业,善、恶、无记。讲到性,「性者,通性及相」,所以性有性之性,有性之相,相有相之性,有相之相,此地所讲性,里头的意思有性也有相。「谓此业体」,这是业之体,「以无性之法而为其性,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性」。清凉大师在《钞》里头有解释,「合云业者下」,这是第三段「出业体」,造作就是造业,业之体是什么?「等取无记」,业之体就是善、恶、无记。「及等不动,各成三类,言不失业果者,上是理性,此即事性,如火热性等」,如火热性是比喻,火的性是热,这是讲比喻。
  所以讲性,有理性、有事性,事性,所以他讲通性及相,相是讲事性,这些我们都要明了。理是无性之法而为其性,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科学的名词来讲,理性我们今天讲能量。能量确实有,能量不是物质,它能变现成物质,变现成物质就是事,那就是事之体,我们用科学的术语就很容易理解。质跟能,现在科学家也知道是一不是二,能可以变成质,质也可以变成能,能与质可以互相转变,转变的方法现在还不能够圆满,不能够随心所欲。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来学习清凉大师《疏钞》里面的这一段,就是「或云业者」这一段。
  讲到一体,有理性、有事性,「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性」,这是事性。事是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科学里面跟我们讲能量与物质,就是质跟能。「能」是不是性体?可以说是,也不能完全说是,为什么?心性不能讲它是能量,也不能讲它不是能量,能量还是从它变现的,它是能变、能现的。
  我们细细去思惟、观察心性,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当中就现出三细相。这个三细相,第一个无明业相,第二个转相,第三个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质。今天科学里面讲质跟能可以互相转变的,能量我们可以说是三细相里面的转相,转相也叫做见分,色相是相分,这个上面还有无明业相。无明业相是什么?是不是自证分?可以说。自证分是不是真性?还不是。真性也在自证分里面,离无明它就是圆满的自性,有无明在里面,它才现见相两分,所以唯识说得比科学家讲的详细。因此,能有物的能量,有精神的能量,我们讲心,心的能,有质的能。科学今天讲的是物质这方面,精神这方面没讲到,佛法就说得很透彻。
  如果把这个道理参透,你就晓得能量不灭,特别是善行的能量,善行的能量真的是帮助你节节高升。恶业的能量也不消失,但是它带给你很辛苦,它所现的相是三途恶道,你会感受痛苦;善业的能量,它能够真的帮助你离苦得乐,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我们要很清楚。所以体,有物质的体,有精神的体,佛法讲这都是染污体,还有清净体,清净体是自性,染污的体是阿赖耶。所以《华严》清凉大师注解里头,他不采取法相宗,他采取法性宗,这个说法有道理。
  再看下面的疏文,「由无性故,能成业果,由不坏相,方显真空,故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