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成这个功课。两年现在已经过了一年,再一年还是这样空过的时候,我们的学院就不能办了,就解散了。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文殊菩萨问财首菩萨的「十随」。十随我们学到第四「随其行」,前面说了不少。在我们当前应该特别重视学习的功课,就是《弟子规》跟古文。如果我们肯用一年的时间,真正做到了一门深入,一年的时间薰修,文言文的钥匙拿到了,我们修学的根救活了,往后持戒不难;再学三皈五戒,再学《沙弥律仪》、学儒家的《童蒙养正》,那都很轻松,都不费事。将来再进一步,那是诸位同学自己自修,不必列入课程,但是一定要进修。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的就是《五种遗规》,老师没有把它放在课程里面,给我们自修的,是一部非常好的书。在古籍里面,类似这些有不少篇章,像《礼记》里面的「曲礼、少仪、内则」,《管子》里面的「弟子职」,甚至於「礼运大同、儒行」,都是我们必读的。虽不列在课程里面,是一定要读。
四书是儒家的根柢,我把它比喻作佛门的《华严经》,为什么?《华严》里面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四书,我怀疑朱夫子编四书,他的灵感可能是从《华严经》上学到的,为什么?他编得太像了。《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子表演。也就是《大学》、《中庸》如何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去,孔老夫子做代表,孟夫子代表贤人。你看圣贤人怎样把这些理论、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办事,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妙不可言!《华严》就是这么一个架构。
所以从前我刚刚跟方先生学佛的时候,他老人家就把《华严经》介绍给我。他说这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在世界上决定找不到第二本能跟它相比美的。它有究竟圆满的理论,有很细密周详的方法,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表演,表演的分量相当可观,四十卷经文!《普贤行愿品》有四十卷经文,方老师对这本书赞叹备至。所以你以后再深入儒佛都不难。这一年的基础是比什么都重要,决定你以后的成就。我老了,希望你们年轻人成就在我之上,对於这个世间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乃至於消除天灾劫难都能办得到。「随其行」,我们只介绍到此地,再看下面第五句:
【随其解。】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解谓识解差别」。他注得不多,把重要的纲领给我们点出来了。在《钞》里面他说「解二义者,一随有深浅之解,二说诸佛菩萨之解化故」,那这个意思就深了。我们来看这一段。首先就世间法来说,世间法就是俗谛,是第一个意思「随有深浅之解」。初学一定是由浅而深,我们才能够学到东西。解里面最重要的是行,行帮助你真正的理解,如果你没有行,你那个解不实在、不踏实。所以菩萨在此地问,他这个意思很深,他没有说先讲解后讲行,他没有。你看他问的顺序,第四句是「随其行」,第五句是『随其解』,这个解就比普通讲得深,但是这还是世法,这个意思我们要懂。他这个句子排列前后意义都很深。到财首菩萨的答覆,这十首偈子里面,那是字字句句都有很深的义趣,真的是深广无际。到经文的时候我们再一起学习。
现在我们确确实实不但於佛法不解,於世法也不解,这话怎么说?世法一定要讲圣贤人的教诲,那是真理!中国人讲教育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所以中国人是最注重教育的;家庭、学校、社会,现在我们讲最高的是宗教教育。在中国从前没有讲宗教教育,那讲什么?圣人的教育,习圣、习贤,接受教育最高的目标是要成圣人、成贤人。那这个就跟宗教的目标相同,佛门里面称佛陀,佛陀、菩萨都是印度话,音译过来的。佛陀确实是圣人,能够翻作圣人,菩萨可以翻作贤人。
从前翻经的这些大德为什么不用儒家的圣人、贤人来翻佛、翻菩萨?佛菩萨这个名词的含义比中国那个圣跟贤还要广大、还要精深,所以中国字汇里头找不到,那只有用音译,然后再加以解释。通常最普通我们看到「佛陀」的解释,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智,一个是觉。「智」里面有三种,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我们中国这个「智」里头没有这个意思。「觉」也有三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真的,它这个名词含义太多了,这是不得已用音译,翻的时候翻音不翻字,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真的是相当於中国人讲的圣人,圣中之圣;菩萨是贤人,贤中之贤。诸位要是深入大乘,你就是读《华严》也就能明了,特别是清凉大师的《疏钞》给我们讲解得很详细。
所以这个「解」我们是由浅而深。学儒释道三家都不例外,都主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跟西方人的观念不相同,为什么?佛家常讲,这个佛家,儒家也肯定,并不反对。佛家讲智慧有两种,根本智跟后得智。实在说根本智就是智慧之体,后得智是智慧的作用。智慧之体是什么?佛家讲是禅定,定生慧,定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禅定是属於根本智。智慧是讲清净心,定心的起用无所不知,体是无知,般若无知是讲的体,根本智是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
所以在中国儒释道三家,初学都不离开这个教学原则,你看训练初学,训练初学教什么?生活教育,那就是《弟子规》。实在讲《弟子规》并不在佛门也不在道教,甚至於也不在儒家。为什么?《弟子规》是你从生下来的时候,你的父母教你的,家教!所以家教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只有中国人重视家教。什么时候开始家庭教育?哪一天开始?这古大德文字里的记载我们看得很多,小孩生下来,会说话、会走路那一天开始。严格!这个教育的时节因缘你一定要抓住,你错过这个机会,他已经养成不好的习惯,你再教他,难!刚会说话、刚会走路,恶的习惯都还没有养成,他都还不知道,在这个地方就教他守规矩。教他怎么坐,教他怎么站,生活教育。所以《弟子规》是生活教育,从生活当中教孝、教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家教!这是全世界真的只有中国人懂得,只有中国人注重。凡是从这个时候教好的,几乎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圣大贤,我们不能不晓得。
另外,他到六、七岁的时候开始上学,跟老师了。老师对於生活里面点点滴滴要跟学生讲明道理。他从小就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友爱兄弟,已经养成习惯了。跟老师,老师要讲清楚这个道理,为什么要孝顺父母?为什么要友爱兄弟,兄友弟恭,为什么?小朋友也会懂事;除这个之外,学校教育里头最重要的是读圣贤书。圣贤书也是一门深入。老师督促背,一本一本的学,不能够同时学两种,绝对不许可的。学,学到什么程度?学到背得很熟很熟,我们一般讲滚瓜烂熟。那么老师考试,考试很简单,书本里翻一句,随便念一句,他就能接下句,要熟到这个程度,不用去思索。你提上句,他下句就接下去,熟到这程度,行!再换一门功课。譬如像四书,《大学》念完了,念《中庸》;《中庸》念完了,念《论语》;《论语》念到滚瓜烂熟了,念《孟子》,一步一步的老师给你安排。这个不讲解的,完全是背诵。这样的教学大概也有六、七年,通常是从六岁、七岁上学,算七岁,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六年。有些人上学上得早,五岁就开始上学,根性利的、聪明一点的五岁就上学,这样他有六、七年的薰修。
背书,这是重要的这些经论几乎全部他都背过,而且背得很熟。这个阶段是修什么?跟诸位同学说,是学根本智。就是我们佛法讲的般若无知,这是修定!他天天念书,念到背,背了还要复习,他就不胡思乱想,心定在功课上,用这个方法修禅定,不是教他盘腿面壁。小朋友要不是这样限制他,他要胡思乱想,那个事情就麻烦大!把你所有的精力、精神、时间,著重在应当要背诵的东西全部背过。这是训练根本智。
在古时候出家,出家剃了头之后,五年学戒。这五年是学什么?就像儒家的童蒙教学一样,学生活教育。出家这是个团体生活,你一定要懂得团体生活的规矩。寺院里面有讲经、有教学,你没有资格去上课,为什么?出家总有先来后到,所以说到寺院头五年是为常住服务,我们今天讲做义工。寺庙里不能在外面雇人,初学的他来担任这些工作,所有一切这些工作你都要去做,常住执事分配给你,五年!这五年当中,除了你工作之外,教你背书,你自己去背,有师父教你。背哪些经论?每个道场不一定,所以佛家宗派很多,譬如说华严宗的,那一定要背《华严经》;天台宗的,那至少要背三大部;法相唯识宗的它比较多,它有六部经十一部论,不能全背,一定是选著背,因为它分量多,都很大。每一个宗派有它自己主修的这些经论,这些经论一定要背过,都在你刚刚出家的五年。除了为常住工作之外,你的时间你就去背诵。五年之后,有新的出家人来接替你的工作了,你可以上讲堂听经,你可以到禅堂参禅,或者到念佛堂念佛,清众!亲近善知识学习、研究、讨论,开后得智。所以前面一样五年的时间给你背书。
古时候这些出家人都有学问,一般不但是佛教经论他通达,世间东西他很熟,为什么?他从小在家里,在私塾里面都学过,所以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他都通。出家之后学经教他不困难,持戒不难,底子深厚,不像现在。古时候那些念书人,说实在话,富有之家还是占少数,贫穷人占多数。贫穷家里小孩要真正发愤去念书,到哪里去?到寺庙。寺庙里面去住不要花钱,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