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中国过去有这种人,一生专修《阿弥陀经》,专讲《阿弥陀经》,一生讲二百多遍!我非常向往,非常羡慕。我这一生当中为什么讲了这么多经论?缘,这缘不好,这是没办法。你要是问为什么?自己没有道场,一生都在流浪,现在快八十岁了还是在流浪。别人的道场,当然要接受别人的意见,所谓是客随主便,自己做不了主,人家请我们讲什么,好,就得满他的愿,去给他讲什么。自他虽然都有利益,总没有一门深入那个利益深。我在讲经的时候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如果我一生随自己的愿望专讲《弥陀经》,我今天纵然不能说得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是早得到了。而一心不乱,事一心,这一生当中是可以办得到的,不是办不到。但是学多了、讲多了,分心。
所以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跟日本那边净宗同修接触,只能够大家互相勉励学智者大师。日本人对智者大师非常崇敬,这是真的。智者大师五品位往生,我们今天只能走他的路子,这可以走得通。五品位在事上第一个是随缘,自己没有道场,那就随缘了。第二个读诵,第三个讲演,第四个兼修六度,第五个正修六度,我们可以做到。我们要晓得,智者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到中国来的,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是用佛身,又隔了一千年到中国现比丘身。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在中国给我们示现五品位,这个意义很深,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外面恶缘太多了,五品位行,我们能做到。目标在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错。
我们再看下面第六句,「虽成硬用而不失软性,喻即事恒真」。这个意思很深,确实是觉者的境界。虽成硬用就是十法界,诸位要记住,你落在十法界里面,特别是三途六道,这讲到我们自己身,业障习气、受的果报无量差别,但是怎么样?不失软性。就像水一样,不管是在江、在海、在河,在平静的时候,在大风大浪的时候,在种种不同程度染污的时候,水的性没有变,永恒不变,这就是硬用不失软性。这软性就是我们一般讲实性,水的性是实性,结成冰它也是实性,变成了蒸气它还是实性。所以这物体有三种状态,气体、固体、液体,在这三种状态之下统统是实性,实性不失。
这句话的意思比喻即事恒真,事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真是真性的显露,就是性德的显露。性德的显露,我们中国人讲「良心不昧」。良心就是善心、就是本善本性,本性本善良心不昧。再恶的人,某一种条件之下他也有慈悲心,他也有怜悯心。那一念慈悲、一念怜悯,真性里头性德显现出来。这桩事里头特别是讲因果报应,可以说这是因果报应的原理,恶是习气、习性,善是真性。你的性本来是善没有恶,你的自性本来具足无量德能,无量的智慧是觉,无量的德能是正,无量的相好是福报,你统统具足。为什么你在这一生会生活得那么苦?对人对事对物会有那么样的艰难、会有那么多的挫折?这与你的真性不相干,真性里头完全没有。那这个东西到底从哪里来的?这个东西在习性里面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著这里头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著都是染污,严重的染污,染污不是真的,此地讲泥沙、灰尘。只要你能把它去掉,惑尽性现,你要能把它去掉。
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去掉,那就是染污的时间太长,染污得非常严重。没有学佛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回事情,学佛之后,学佛的时间长了,受佛法的薰修,慢慢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能觉察到,这就不容易。觉察是觉察到了,毛病习气还是照常发作,那是习气。能够常常觉,觉悟的时间长,觉悟的程度深,自然就产生效果,就产生一个力量,把你的烦恼习气逐渐就化解。不能彻底化解,你会感觉到一年比一年轻,烦恼轻。烦恼一轻,一定会发现到智慧德行一年比一年长。譬如从前别人要是侮辱我,我会生气;今年别人毁谤我,侮辱我,我不生气,德行增长了,智慧增长了。为什么不生气?明白了。以前为什么生气?以前不明白,总是要跟人对立,总是要跟人计较,吃了亏,上了当,不报复,这还能算人吗?都是这错误的观念,现在晓得吃了亏、上了当不报复,这是德行,这是应该的。
我们整个社会,大家是吃亏上当都没有瞋恚,都没有报复,你说这个社会多么安详!这个社会人心淳厚,社会安定定和平。我们很希望这个境界能现前,不希望社会动乱。从哪里做起?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待人处事当中,不知不觉良心发现,德行流露,特别是在真正肯发心修行,这是好事。真的不会失掉,妄的一定会消失。所以习气,烦恼习气真的会消失。不一定要勉强去断它,自自然然消失,自自然然减轻了。硬是要去断它,难!不容易。我这一生修学的经验,我没有勉强去断烦恼习气,只是在教理上下功夫。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你能多看破几分,你自自然然就多放下几分。没有看破叫你放下,好难好难。看破之后,不要劝你放下,自自然然放下,自己也没有劝自己放下,这正是所谓「习惯成自然」,这个习惯就是读经明理。所以经要读,教要讲,愈讲愈欢喜,讲是劝别人,实在讲劝别人充其量三分,二、三分,自己得利益八、九分,自己得利益大。自己为什么得利益?天天在薰习,薰习到一定的程度,慈悲心,真诚心,我们常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然流露出来,没有丝毫勉强。我们在这半个世纪的学习经验当中看到成果,所以要长时间,时间短了不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三0卷) 2004/1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30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三首,清凉大师《疏》最后一段水喻真心十义。从第七句看起,「暖融成软,喻本识还净」。这一句必须要跟前面第五句连起来。前面第五句讲水遇到冷它就成冰。水有三种形态,通常我们讲水是液体,它在零下寒冷的时候就变成固体结成冰,如果它在高温的时候就变成气体,水就变成蒸气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能随缘,它不执著、不分别,它不执著,上善若水的意思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结成冰,冰在温暖的时候它又融化成水,成为液体,用这个来比喻本识还净。
本识是阿赖耶,阿赖耶是染净和合。前面第五句讲得很好,遇冷成冰而有硬的作用。冰有冰的作用,比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的作用。本识的作用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唯识论》里头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大乘教里面讲宇宙的源起。宇宙里头万事万物,我们常讲宇宙怎么来的?虚空怎么来的?世界怎么来的?这个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球,太空当中无量无边的星系星球是怎么来的?这里头万事万物,这我们常说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相宗为我们解释。总的说法,《华严》是属於相宗的经典,法相宗是六经十一论,《华严》是六经之一,因为《华严》里面说宇宙的起源,「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相,识能改变这个现象,识就是念头、就是心想。所以说是无明不觉,心动!这叫做业相,业是什么?业是造作。
真心没有念头,真心没有造作,真心是湛寂灵明,这大乘教里头常常用四个字来形容。湛是水停在那里不动,不动没有染污,这水清水,从上面可以看到底,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寂是清净寂灭,这是讲心之体,用这两个字来形容。灵明,它不是死的,它与法界众生感应道交,灵;明,明是不迷,不是暗(昏暗),它明。这个灵明就是说它本来具足智慧德相。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相本来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本来具足的,如果不是本来具足,它怎么会变现?就像我们作梦一样,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诸位想想看,从小时候常常作梦,有时候晚上一觉做了几个梦,一直到老有没有两次梦是相同的?没有。梦中的境界是哪里来的?心现。何以没有不相同的?识变,所以不相同。识是心的起用,我们常讲起心动念。
本来是不动,现在动了;本来是明的,这一动就不明,一动就叫无明。所以无明是个动相,明是不动的相,像水一样,用水做比喻,有相似之处。水不动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明,照见,外面这个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可是水一动它就有波浪,能不能照?也照,照得不清楚。微微的波浪还可以,照这外面的境界相还能看得清楚。如果说是波浪大了,所看的这个相支离破碎;大风大浪,这个相就看不见了。所以水照见就像心一样,心在定的时候照见,定愈深照的那个功能愈大愈殊胜。到什么时候你能够照见诸法实相,那就叫见性,叫明心见性。这个时候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自然现前,这就是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恢复自性而已!
恢复自性需要定,定是个枢纽,因此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就是教你定下来。放下是定,看破是慧,慧帮助定,定帮助慧,定慧相辅相成,最后到大彻大悟。所以我们要知道静是觉相,动是迷相,这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统统都是修定道理在此地。修定就是佛陀。佛没有分别,佛没有执著,佛没有说只有我说的才是真理,佛没有说!你看佛讲,佛的经五种人说,很符合现代所谓是民主科学的精神,佛没有专制、没有成见,只要说的是事实真相就对了,就没有错。佛经,当然是第一个是佛说,佛弟子说,天人说,仙人说,只要说的是事实真相,佛都承认这是佛经。所以大乘经唯一实相印,我们通常讲法印,大乘法印就是实相;小乘有三法印,无常、无我、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