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比喻「真心惑尽性现」。把清净的水比作性,比作真性,这真心;把泥比喻作迷惑,迷惑太多太多。佛把它分为三大类,这经教里面常常称之为三惑。这三种迷惑,第一种叫见思,第二种叫尘沙,第三种叫无明。九法界众生总不外这三种迷惑;六道里面众生这三种迷惑统统具足,也称为三种烦恼。迷惑就是烦恼,对於诸法实相一无所知。见思这是最粗的,见是见解,你的见解完全错了,不是事实真相;思是思想,也完全错了,见解、思想完全错了,还要加上尘沙。尘沙是比喻多,对於宇宙之间一切性相、理事、因果都不能够明了,那个数量就像尘沙一样无量无边,你一无所知。第三类这是最深的,无明,无明就是不明了,无所知。这三大类统统具足是六道里面的众生。
如果这三大类,第一大类干净了,就像这个水缸里面的水,泥往下面沈,沈也是慢慢沈,先沈下去一些,水面这一层干净了;时间再久一点,大概明矾打下去之后,总得一、两个小时,这上面的水就可以用了,四、五个小时水缸下面的水也可以用了,舀水要轻轻的,不要把缸底下的泥土又搅和上来,那就又变成混浊,所以舀水要轻轻的舀,尽量使缸底下的泥沙不至於浮出来。所以佛告诉我们,见思烦恼断了,就是见思惑断超越六道,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断掉之后,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还有无明,《华严经》上给我们讲的,无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圆成佛道。
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说惑尽性现,大乘教里面一般讲,无明惑断一品,真性就现前了。真的,决定不是假的,我们一般讲真心显露。你没有破无明,你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显露是破一品无明,你的清净心现前,你用的这个心跟诸佛如来用的心完全相同。所以大乘教里头才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真佛不是假佛。虽是真佛,并不圆满。《楞严经》上佛讲的这个比喻讲得好,就是断这三种惑,佛用月亮做比喻。月亮比我们的真性,天上的月亮是真的,水里面的月亮是假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我们凡夫用的心是什么心?水里头的月亮,把水中的月当作真月,这个误会严重。
六道凡夫用的心,水中之月,不是真心。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权教佛,我们天台家讲的藏教、通教;贤首讲的(贤首讲五教)小教、始教。小教的佛、始教的佛都没有破无明,在十法界,没有出十法界。所以十法界里头有个佛法界,那里面的佛就是天台讲的藏教佛、通教佛,《华严》讲的小教佛、始教佛,没见性。四圣法界所用的心不是水中月亮,他聪明,他知道水中月是假的。他用的那个月是什么?《楞严经》佛说的「捏目所见」,这个捏目所见是怎么回事情?像我们晚上看月亮,我们看的时候把一个手指按在一个眼睛上面用力压一压,这用力压一压,你看天上两个月亮。这个道理现在我们都懂,焦距!这两个眼睛焦距合不拢就变成两个月亮。两个月亮里头有一个真有一个假,但是那个假是相似的,比水里面那个要真一点,水里面那完全是假的。所以这叫相似,相似的真心,不是真正的真心,相似的。
破一品无明,证一分自性,真心。那什么叫一分无明?佛还是用月亮做比喻,天上的月亮。你看夜晚,初一看不到月亮,月光完全在它自转的时候被遮住;到初二、初三露一点月牙,刚刚露了一个月牙,我们在晴朗的天气里面看到,真的像一条线一样,那是不是月光?是!这个月光跟十五的月光没有两样,十五只是光大,很明亮,这是刚刚露一个牙,刚刚露一个牙,就比喻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那个光是真的月光,那就是真心不是妄心;不是水中之月也不是捏目所见之月,是真月,用真心。虽然只一个月牙放了一点光,跟十五的光决定没有两样,是相同的,只有光大跟光小。从月牙到十五的满月,如果把它分成四十一等,那就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品无明,那真可以分。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满月就现前了。满月,我们称为如来究竟果地,还差一点点没有圆,那是等觉菩萨,就是真心;就是刚刚露一点点月牙,真心的性德就流露出来。
真心的性德是什么?总的来说,觉正净。觉正净展开,菩萨的六度四摄、普贤菩萨的十愿,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性德!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他不是修的。我们今天需要修,什么原因?因为有染污盖覆住,真性不能现前,性德不能现前。中国儒家所讲的,总的,他也有总的说法,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展开来讲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性德,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本来有的。所以圣人教人没有别的,随顺性德,这就是圣贤,这就是大圆满、大自在!违背了性德就是染污。虽染而不染,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我们才会对一切众生像诸佛如来一样的恭敬。你能够这样修,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你对一切人事物都是这样的。
你的性德是修出来的,修出来的还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修德跟性德相应,这个相应就叫做证。自性里本来有的,你证什么?证是这个意思,证是讲的修德跟性德相应,这在修学当中过程上来说的。跟你说真话,大乘经上说「无智亦无得」,《般若心经》上大家常念的,那是真的。在我们现前修学过程当中有智亦有得,这不能不晓得。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修德重要。可是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修德要跟性德相应,这就叫正法;修德跟性德相违背,邪法,魔所教的。魔也有修行,但是你仔细去观察他与性德相违背。
虽然高级的魔,魔里头有很高级的,他的修行跟佛菩萨差不多。你要是看看《楞严经》,楞严会上佛给我们讲五十种阴魔,魔王外道他们修行的方法,你要是看到了,五体投地,你真的把他当佛看待,你看不出他的破绽。佛要是不跟我们说出来,我们决定不知道。学佛最后变成魔了,你说冤不冤枉?怎么会变成魔?你自己一定要知道,《楞严经》上讲的四种清净明诲,这就是标准,四种清净明诲是杀盗淫妄,他们戒不戒?也戒,也叫你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饮酒,他也是这样教你。那为什么会变成魔?不干净。这里头有个绝对标准,他没有做到。形式上做到了,意念上不清净,这样就变成魔道了。正如同此地讲的澄泥净现,他确实澄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不彻底,底下并不干净;上面这一段干净,下面并不干净,所以境界现前他烦恼还是起现行。那愈是功夫深的、高的,他烦恼现出来是很微弱,我们凡夫见不到。八地菩萨才看到阿赖耶的波动,我们凡夫哪有功夫能看到?他也能现神通,他也知道过去未来,我们凡夫接触的时候,哪有不把他当作佛菩萨、当作活神仙来看待?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佛教后学,特别是佛不在世我们依靠谁?佛教给我们的四依法,这太重要了。「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经典你要善学,你一定要知道经典不是为我说的,是世尊当年在世,有人还向他老人家请教提问题,他对他说的,他不是对我说的。对我说的,契我的机;对别人说的,未必契我的机。就像大夫开的药方一样,处方,这个处方是替那个人开的,治他的病,不是对我开的。我们今天看到所有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开的药方,所以你要不会吃药,你会被药药死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怎么办?所以你要懂得,那佛真的慈悲,对於末法时期开了一服一般的方子,这不是对一个人开的,这个方子是什么?这个方子就是净宗法门。净宗法门不是对某一个人开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这个叫万灵丹,无论什么病,用这个方子肯定有效,肯定得度,那是妙不可言。要没有这一服方子,那就难,太难太难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下面第五句「遇冷成冰」,这不是水,这是冰。遇到冷水就变成冰了,而有硬的作用。「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这个意思很深,深度在什么地方?十法界依正庄严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这个地方就是讲本识,本识是阿赖耶。阿赖耶识怎么回事情?记住前面的比喻,水比喻作真性,真性就像僧肇大师综合佛陀在大乘经教里面常讲的几个名词,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真性、清净心、缘会,一个意思。一个意思说这么多名相?这是如来教学的善巧方便,教我们了解这一桩事情,而不要著名字相,不要著言说相,你才真正能懂得如来所说义。这是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果著相,你用思惟、用想像,那你跟如来说的意思愈来愈远,甚至於把佛所讲的意思扭曲、误解了,这样的人太多太多。所以佛总是一桩事情说好多个名相,意思叫你不执著,不要分别,不要执著。
在这个地方把水比喻作真性。水遇到冷,零度以下它就结冰。冰有冰的作用。昨天我们讲经的时候这个山上下了一阵冰雹,下得很大,我们以为是大雨,其实是冰雹。今天早晨我们到菜园一看,很大的一块冰还没有融化,才知道昨天下的是冰雹。零下的温度水就结成冰,冰有冰的作用,用途就不一样,它就产生变化。所以相宗里面讲「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就是染,前面讲遇到染,那个觉本来是觉的就变成不觉,这一不觉就变成三细相,这个细就非常微细。无明头一个现象,动相,无明业相。
所以诸位要知道,无明是动的,觉是不动的。这个事情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心动那就是无明,就是无明业相,我们平常讲叫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有无量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