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好,那每一首偈就会讲得很长,因为五十九卷是「离世间品」,离世间是讲修行的方法。八相成道是自行化他的神变,不可思议。所以他这个地方不是说八相成道,他讲八相菩提。实际分为两大段,第一大段就是第一首偈,第二大段是后面九首偈,第一大段「标德充满」,第二大段是后面的九偈,「别广调生」。广是广说,调生就是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我们先看这一首偈子经文:
【佛了法如幻。通达无障碍。心净离众著。调伏诸群生。】
第一句『佛了』,通达明了,这一句非常重要。明了什么?明了『法如幻』,这个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诸法之体就是法性,一切法的形象就是法相。法性无性,前面都念过了要记住,法性无性,法性是真空,但是不能说它是无。为什么?它能现相。它确实不是物质,我们六根都缘不到,你看不到它,听不到它,你也摸不到它,你也想不到它。意就是思想,思惟想像达不到,想不到它,它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间跟空间也是它现的相,唯心所现,心就是法性,它什么都不是,所以佛叫它「真空」,真空不空。为什么不空?它现相,它所现的相,你一定要知道相是幻相。所以《般若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一定要知道,你可不能把幻相当真。这六道九法界众生迷了,什么原因迷了?把这些幻相当真,以为真的有,以为真的存在,这下上当了。一迷永迷,愈迷愈深,出不来了。这一迷之后,把唯心所现的相立刻就扭曲了。
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从心想生是讲九法界依正庄严,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现相没有被扭曲,那个相是什么?《华严经》讲华藏世界就是的,「往生经」里面讲极乐世界就是的,那个相是没有被扭曲,依正都是心现的,没有识变的。十法界,十法界是识变的,识变就扭曲了。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菩萨法界扭曲还少,缘觉、声闻扭曲就多一点,再到六道愈来愈严重,到三途那扭曲就不像话。虽然被扭曲,扭曲不是真的,只要一觉悟,一回头,那个扭曲立刻恢复正常。「佛了法如幻」,所以对於一切法通达无障碍。明了、通达障碍就没有了,不明了、不通达障碍就起来了。这一句话的意味深长,不但是修道人明心见性通达诸法实相,就是应用在世间上也是真理。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什么会有误会?彼此不明了,彼此少往来,现在讲沟通,少往来,不通、不达,所以产生障碍,这个障碍是误会,猜疑。我们知道有史以来这个世间上的人,因为误会、猜疑而造成的不幸后果,太多太多了。所以明了跟通达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明了跟通达,这个世间上就少灾少难,对於自己个人来讲少病少恼。你看这个意味多深长!人与人之间要是发生问题,发生矛盾了,怎么解决?沟通。多交往,多往来,彼此能够在一起生活几天,那是最理想的。最怕的彼此互相不往来,这是最可怕的。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没问题,他心清净。实在讲心清净自自然然就通达。为什么?猜疑,猜忌、疑虑都是心不清净里面产生的。所以心清净没有问题,诸佛跟诸佛不往来,菩萨跟菩萨也不往来,彼此没有猜疑,彼此没有矛盾,彼此没有对立。所以我们称他作圣人。凡夫不行,凡夫内有烦恼,外有诱惑,缺少往来什么麻烦都生起来了,真的叫无中生有。
起心动念那就造业了,身没造,口没有造,意在造业,意所造的业比身、口力量还要强。你们读《了凡四训》,你会想到卫仲达这个人,阎王把他抓去,他还很年轻,判官把他的案卷调出来一看,所造的罪业那个案卷摆满一屋子,他就问判官,他说我年岁这么轻我哪里造这么多业?阎王就告诉他,起心动念你已经就造了,不等身、口。那恶业盈庭,案卷,看看有没有善卷,善业?善业只有一张纸。阎王很不高兴,拿秤来秤一秤,结果这一秤,天平上一秤,这一卷反而重,他那个满房子恶业的案卷反而轻。阎王当时气就消了,还挺高兴的,卫仲达就向阎王请教了,那一卷是什么善事?阎王告诉他,当时皇帝想兴一个工程,工程浩大,劳民伤财,他上书谏议希望这个工程不要做。这个意见是好意见,这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他说皇帝没听,没接受。阎王讲:你的善心,一念善心效果这么大,如果皇帝要是接受你的意见,你今天不会到这来。所以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道理就在此地。不要以为自己,我自己没有做什么过失,念念为自私自利,念念都是罪过。我们凡夫确实粗心大意,哪里会想到这个事情?
世出世间大圣都教导我们「慎独」,这是真正做功夫。慎独是你一个人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心要端正,行要端正。孔夫子教导我们,一个人虽居暗室没有人看到你,依然要像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要想如同十个眼睛在看你,十个手指在指著你,不能不谨慎,不能放逸,现在讲不可以随便。古人慎独的功夫,那真正叫积德。我们有没有在这做?所以古人修养道德表里一如,不是两个人,两个人是里外不一样,外面是装模作样,心口不相应,心行不相应,外面给人看,假的,里面看不得。这样的人就是古人所讲的自欺欺人,凡是欺骗人的一定先自己欺骗自己,自欺,不自欺的人绝对不会欺骗别人,自欺而后才欺人。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第一首偈。
「谓了俗即真故,如幻本虚,真不碍俗故,达诸法相,性相无碍,是真通达」,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讲前面两句,俗是俗谛,就是法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就是法性。所以说了俗即真。相是虚妄的,性是真实的,性是法性,所以相是如幻本虚,虚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但是真不碍俗,也就是说这个空性不碍诸相发挥,诸相发挥不碍自性真空,没有妨碍!为什么没有妨碍?因为相不是真的,相要是真的就有妨碍了,相是幻相,梦幻泡影。它怎么会碍?空与空绝对不会妨碍,空跟有就有妨碍,这个现象就在眼前你有没有能觉察到?我们怎么样?粗心大意,习而不察。譬如这是个相,你说它有还是空?这外面是虚空,如果真的是有,空也是有,相也是有,它在此地就不能动。为什么?你移动,那个虚空不就妨碍了?如果我这个地方这个虚空被它占了,这个杯子移过来,这个虚空应当空那一块,这个地方的虚空应当挤到它里面去了。岂不是这个现象就在眼前吗?我们粗心大意没有发现。所有物体自性空,空跟空不妨碍,所以有不碍空,空不碍有。有是相,幻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空是真空。
所以达诸法相,这是你通达明了诸法这个法相的真相。性相无碍,真通达。为什么无碍?都不可得。性是无性,相是幻相。相,无论是什么现相,你六根所接触到的全是幻相,全是无所有,全是毕竟空,全是不可得。所以你可以欣赏,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占有,你要是占有就错了,包括我们自己身体。我们今天为什么这么苦,这个身体的幻相我们把它占有了,起了执著。你要不占有这个身体,你就解脱了,你就是菩萨了,你不再分别这个东西,不再执著这个东西了,你可以受用它。诸佛如来在九法界,在人间示现,我们讲示现,现身说法,他对於身体他没有执著,他无我相,无我见,不但不执著,他也不分别。他会利用这个工具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他把它当工具来用。我们迷了以为它是自己,以为它是真实,这叫根本的错误。满足这个身相,为了满足它,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自己茫然不知。把这个圆圆满满的一真法界变成了三途六道,在这个里头受苦受难,这才叫真正的大灾难。大灾难原来是自己造成的,自作自受,不是从外头来的,外头没有,外面性相都不可得!下面说。
「无二碍著,则转依心净,大悲同体故,调伏众生,则三德备矣,故能摄化」。这一句不太好懂。这个无二,二碍著,《钞》里面清凉大师有解释,这就是「二障」,二障障碍了你。注解里面讲「了相故无智障,了性故无惑障」,智障是所知障,惑障是烦恼障。你通达诸法实相,所知障没有了;你知道法性无性,烦恼障没有了,这个时候「转依心净」。转依心净是什么意思?清凉说得很好,「谓转无常杂染之依,唯以功德依常法身」,心当然清净。你看看我们现在,我们现在心之所依,依什么?依烦恼,依习气。我们常讲六道凡夫烦恼习气当家作主,你的心怎么会清净,身心清净有名无实。什么时候才真正清净?你能转境界就行了。这个转依就是转境界。
转境界两个基本条件:通达法相,通达法性。通达法相,所知障没有了,转变成智慧;通达法性,烦恼障没有了。转两种烦恼成二菩提,成两种菩提,这两种菩提就是根本智跟后得智。法性转变成根本智,法相转变成后得智。根本智,不动智佛,后得智,文殊师利。他会转,我们不会转,我们迷了自性变成烦恼障,迷了法相变成所知障。所以『心净离众著』。这个执著,执著是无量无边,把它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是属於法性,一类属於法相,这全都包括了。离两种执著,我们通常讲法执、我执,我执是烦恼障,法执是所知障,心就清净了,清净平等觉就现前了,真诚慈悲就现前了。
『调伏诸群生』。调自调他,清凉注解有,通达是智德,无碍是断德,调生是恩德,这叫三德。有智、有断,断是断烦恼,对烦恼障的;有智,智是破所知障。所以有智德、有断德,你又有慈悲心,肯教化一切众生,恩德。调伏诸群生,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