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有智、你有定,你的戒定慧有,力量不足,就是不能够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没有这个力量。所以,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还在,你自己还是凡夫,不是初信位的菩萨,你的知见跟初信位的菩萨没有两样,甚至於说跟信解行证的菩萨也没两样。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认真的向智者大师学习,求什么?五品位往生,有分!五品位往生,末法时期九千年,在我想都靠这个方法往生净土,这真的叫带业往生。智者大师在隋朝给我们做了个好样子、好榜样,我们看了、读了他的书,充满了信心。
  五品位第一个条件就是正知正见,你对宇宙人生、森罗万象的看法决定没有差错,虽然没有入境界,对於森罗万象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这种知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随缘,随缘而不攀缘,五品第一个是「随缘」。随缘是什么?没有执著、没有分别。第二个是「读诵」,每天读诵大乘,第三个是「为人演说」,第四个「兼行六度」,第五个「正行六度」,我在平常讲经都讲得很详细,我们可以做到,我们一定要做!智者大师给我们的示现恩德太大了,对於末法九千年的众生,这个示现让我们充满了信心,我们知道这一生决定得度。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八卷)  2004/10/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8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清凉大师《疏钞》末后这个几句,末后这最后一段。我们从前面这一段念起,虽然讲过了,大家容易知道从哪里接起。
  「宝性论翻此颂云,此性无始时等,彼论就实教释云,性者,谓如来藏性,如圣者胜鬘经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盘,以此等文,故知两宗不同,浅深可见」。这一段文的大意是就《宝性论》来解释,《宝性论》翻这首颂,这首颂就是在前面《达摩经》颂里面所说的,「无始时来界,为诸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就是这首偈,这首偈前面跟诸位说过。
  「宝性论翻此颂」,著重在这个翻字,说「此性无始时等」。前面说的是「无始时来界」,《宝性论》上说「此性无始时等」,实在讲,这个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做过详细的报告,都是从真实说。「彼论就实教释」,实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佛说法依二谛,我们总要记清楚,依真谛就是实教,依俗谛就是权教。世尊一生说法四十九年,决定要知道观机说法;换句话说,说法第一个目的就是要众生能听得懂,听了之后能觉悟,那么说法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讲得很深很玄,大家听不懂,得不到真实利益,这种说法叫契理不契机,佛是不许可的。契机不契理叫魔说,现代这个社会就太多太多了。契机,完全随顺众生的欲爱,与事实真相、与自然的法则(那就是道德)完全相悖,这就不契理。契机不契理,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很清楚能够觉察得出来,那就是社会的动乱。要契机契理才能真正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得真实利益,所以彼论就实教来解释。
  性者,这就是如来藏性,如《胜鬘经》上所说的,古大德在论典里面引用《胜鬘经》很多,特别是关於唯识法相这些学术。《胜鬘经》上讲的,「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盘」。涅盘跟生死是相对的,都是依如来藏,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迷悟,悟,就是涅盘,迷,就是生死,所以大乘教里头常说生死、涅盘不二,真正关键是在迷悟。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迷悟,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除此之外没有丝毫差别。生佛不二,这个「生」范围非常广大,不仅仅指著我们社会上这些芸芸大众,指的是我们人道,不是的。这个众生里面把九法界都包括在其中,九法界里头有畜生道,畜生道里面有蚊虫、蚂蚁,有大象、狮子,不一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我们要懂。
  为什么堕畜生道有小身、有大身?畜生道的业因是迷惑,迷惑就是对於宇宙人生、伦理道德一无所知,因此有意无意造作许多的恶业,堕到畜生道。佛说变小身的是傲慢人,是自大的人,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将来堕畜生道堕小身;谦虚的人得大身,我们想想这个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易经》里面讲,《易经》六十四卦,圣人教导我们,最推崇的是谦卦,地山谦,教我们要学谦虚,要学礼让,不可以有傲慢。今天我们常常听到社会上流行的话说「值得骄傲」,值得骄傲来生就变小身,谦虚、忍让报身才大。
  佛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谦虚、忍让,所以佛的报身大!你看我们在赞佛偈里面念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白毫是眉毛当中两根毫毛盘旋在一起,像个珠子一样在眉毛的当中,白毫。那个白毫有多大?有五座须弥山那么大;绀目是眼睛,眼睛就像四大海一样,你从这里想想,佛的身有多大!这种庄严相好之身是万德庄严所成,不是我要想得怎么样的身相,不是,自自然然形成的。想得是修因,修这种因自然显示果报,没有丝毫勉强,所以涅盘、生死都是依如来藏。
  从这些文字来看,你就晓得「两宗不同,浅深可见」,特别是显示在佛教凡小,你看教凡夫、教权教、教小乘,特别著重在因果的教学。为什么?在娑婆世界,这一类根机最多。首先你要让他了解性相、理事、因果,佛说一切法总不出这个三大类。性相是最高的、最深的,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诸法实相」,你要能够通达,你就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你要是明了理事、因果,你会超越六道轮回,住在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法界。六道里面,理事纵然不明,真正能够相信因缘果报,为了不愿意受恶报,绝不造恶因。这样的人虽然在六道他不堕三恶道,他能够生生世世享人天福报,也不错了。可是要知道阿赖耶识里面恶习种子很多,力量很强大,你哪一生当中控制不了,它起作用的时候就造作罪业,这样就把你带到恶道去。
  恶道就是三途,饿鬼、畜生、地狱,很容易堕入,很不容易出脱。你要问那是什么原因?不是没有理由的,那是因为每个众生无量劫来恶习业的业因,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无量无边。佛在经上用比喻说,如果阿赖耶识种子要是一个物质的话,哪怕是再小,像微尘,极微之微这么小的微尘,我们业习烦恼有多少?佛说就是尽虚空也容纳不下。好在阿赖耶识里面的业习种子它不是物质,它没有形相,真的是无量无边。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能测验,用什么测验?作梦就是很好的测验。大多数同学每天都会作梦,常常作梦,中午打个瞌睡也会作梦。梦境从哪来的?阿赖耶识业习种子,在你昏沉的时候,你意志不能集中,它就冒出来,就起现行。你想想看,你这一生从出生到现在,你做了多少梦,而且每天晚上做的梦都不一样。从这些地方细心去体会,知道自己烦恼习气太多太多了。
  佛教我们修行修什么?修禅定。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戒得定,重视禅定。禅定依旧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目的在开悟,所谓因定开慧。慧一开,智慧开了,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就是宇宙之间一切性相、事理、因果你就全都通达了,你没有丝毫疑惑,全通达了,这才是真正目的,全通达就成佛了。佛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诸佛如来平等平等,无二无别。现在我们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人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迷失了自性,真正原因在此地。迷失了诸法实相,对诸法实相一无所知,诸法实相就在面前,你六根从来没有离开过它们,但是怎么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古德说这人好像是麻木了,麻木不仁,没有知觉,我们现在叫什么?植物人。这个不能怪别人,要怪自己,自己这一生迷惑颠倒,没有亲近善知识,没有认真去求学。
  人生第一桩大事、第一桩好事就是有好老师、好同学,常常在一起切磋琢磨,这是人生最大的乐事。谁知道?只有真正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他知道。那些老教授天天跟年轻人在一起切磋学问,教学相长,看到年轻人培养出来,就正如农夫种植、种树,树木长大了,心里面无限的欢喜,这是他一生的心血栽培的。我们的老师对我们如是,一代一代往上面推,最初的老师对学生亦如是,再往下推,将来的老师对学生亦如是,这是个自然的道理。教学目标、方向永恒不变,教学的方法、方式千变万化,有浅深不同,有广略不同,这些我们都要学习,完全看教导的对象。
  所以佛经,任何一部经典,可以说没有浅深广狭,浅深广狭是看什么样的听众。听众的程度深,修行的功夫好,浅经可以深说,深讲有味道;听经如果是一般程度,普通程度,深经可以浅讲,统统得利益。你要问怎么讲?讲什么?你常常记住我这六个字就行了,性相、理事、因果,诸佛如来教导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总不离这六个字;浅深广狭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就是随缘。
  再看末后这一句,「又唯识等,亦说真如是识实性,但后释者,定言不变,失於随缘,过归后辈耳」。这就是说后来的人把佛的意思错解了,这个过失不是佛,是后人。「唯识等」,唯识的经论,代表性的有六经十一论,六经里面有《华严经》,十一论里面有一部大论叫《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造的。这些经论里头也说「真如是识实性」,识就是阿赖耶识,性是体性。阿赖耶识的体是什么?体是真如。
  我们学唯识的同修都晓得,宇宙之间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是从阿赖耶生的。精神这部分是阿赖耶的见分,物质部分是阿赖耶的相分,见相同源,同一个根源,是自证分。佛性、觉心是什么?是四分里头的证自证分,证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