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时间到了,下面我们还有一堂,我们接著再一起学习。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这一段文,「勤首即进心,财首为念心,明四念故」。十首菩萨在此地要略为介绍,我们都看到,第一位是文殊师利菩萨。十首里面,我们看到的是勤首,首就是第一,我们看看十信位的菩萨。第一尊觉首,他这个地方排在我们这个本子上的倒数第二行,但是将来到经文里面,你看到第一个是觉首。觉重要,三皈依里面头一条「皈依佛」,佛的意思就是觉,所以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在十信,初信位的菩萨,觉首,到下面我们读到的时候再介绍。这个地方先看勤首,总而言之,这十首菩萨的名字非常重要。
我们初入佛门,这是大乘,十信位,所以要觉、要勤。勤就是勇猛精进,决定不能够懈怠懒散,懈怠懒散是大障碍,大乘教里头常讲的业障。懈怠懒散是严重的业障,障碍你於一切法都不能成就,所以不能不精进,不能不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中国古时候,你看苏秦、张仪读书,悬梁刺股。这是什么?这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助道。他懒惰,晚上读书打瞌睡,怎么办?在从前人都有头发,把头发吊在屋梁上,头要一低的时候,头发就拉住你了,不让你休息。用这个方法驱除自己的睡魔,勇猛精进,那是求世间的功名富贵,都用这些方法。今天我们这是学道,不勤奋怎么能成就?我们是笨一点,笨不怕,勤能补拙,所谓是「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像读书,人家一遍就能背,我念十遍,人家十遍能背,我念一百遍,只要自己勤奋,一定有成就。这个要有勇气、有毅力,把自己懒散这个毛病彻底改除,我们才能成就。所以,他是精进心。
财首是念心,明四念故,都是最初修学的纲目。财首,财是功德法财,不是世间的财富,是讲你的智慧、德能。智慧、德能从哪里来的?从念心来的。所以,四念处是智慧,这个我们讲「三十七道品」讲得很详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要深入去观察,才能够成就你自己的功德法财,财首菩萨做代表。
「德首定心,心性无念为上定故」。《华严经》里面讲修定,不是一般所说的盘腿面壁,不是的。《华严》的定很别致,它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也就是说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怎么说法?心性无念就是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慧;正在接触的时候,如如不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大定,这叫自性本定。当然这种功夫不是我们凡夫能学得来的,我们凡夫盘腿面壁在打妄想,哪里是在修定?妄念纷飞,这个要知道。所以,诸佛如来劝我们念佛,用念佛这个方法修定。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持名念佛,诸位要晓得持名念佛的意义、目的,《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是念佛的功夫,念佛的目标。然后你再看看《维摩诘经》里面所讲的,「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的心得清净,就跟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这里面障碍没有了,什么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
也许诸位要问,这要念到什么样的功夫才有这么样的自在?功夫,上中下三辈都不障碍。随意往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放下,娑婆世缘你真放得下,这个消息就通了,什么时候去没问题。有许多人告诉我们,学佛学了多少年,连消息都没有,还有出家的老法师跟我讲,这讲真话。为什么没有消息?没放下!你自己想想,你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没完全放下,原因在这里;果然真放下,决定是感应道交。我们在《净土圣贤录》看到宋朝莹珂法师,破戒的一个出家人,他是畏惧地狱苦,真正勇猛精进,一句佛号念了三天三夜没休息,真的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三天就往生。这都是给我们做模范,把自在往生的讯息传递给我们,没有别的,放下!
下面一位,智首,「智首即慧心,慧为上首,兼己庄严,故有十度」。《华严经》上统统用十表法,大乘教里面佛教菩萨六度,《华严》统统用十,所以《华严》有十度。十度怎么来的?后面的四度是般若波罗蜜里头开出来的,般若是实智,后面四条是权智,不离般若。前面六条诸位很清楚,后面四条是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最后是智波罗蜜。所以,学佛一定要知道,学佛就是学智慧,智慧是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决定不是从外面来的。不但智慧是本具的,佛跟我们讲,德能也是本具的,相好也是本具的,本来具足,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在《华严》里面,读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在「往生经」里面,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依正庄严。那你要晓得,我们自己自性依正庄严跟阿弥陀佛、跟毗卢遮那没有两样,平等平等。
现在我们的智慧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德能到哪里去了?我们的相好到哪里去了?佛说得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这三样东西造成严重障碍,使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打滚,苦不堪言,要不是如来出世,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们得人身,幸遇如来出世,虽然不是跟佛同时,佛的遗教还在世间。遗教是经典,我们依照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去学习,肯定能成就。像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注解里面讲的,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做到,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犯。这就是佛的好弟子、好学生,你一定能得三宝威神加持,这一生当中就能成就。
下面是法首,「法首即不退心,如说修行,不得退故」。法是三宝之一,它配在不退心上,文字说得很清楚,如说修行,不得退故。佛教我们怎么修,教我们怎么行,我们一定要做到,这才是尊重法,敬佛、尊法。底下一尊「宝首即戒心,三聚无缺,如宝珠故,业果甚深,戒所招故」,这个意思很深。宝是比喻,戒是宝,所以如来灭度之后教诫弟子,佛不在世了,以谁为老师?佛说了两句,「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很重要。学佛怕吃苦,不能持戒,那怎么会有成就?这一句我们要常常反省、检点。
现在人,无论是在家、出家,怕苦,学经教还有兴趣,学戒律没兴趣,尤其知识分子,对这个可能有成见。我初学佛的时候,遇到这个障碍,这个障碍很严重。我学佛是方老师介绍的,方老师告诉我,佛教是世界上最高深的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把它当哲学来学。章嘉大师知道我的因缘,所以善巧方便,他老人家常常跟我提起戒律很重要,并没有直接劝我去学戒律,因为在那个时候我很不容易接受。我有个错误的想法,我认为经典里面佛所讲的道理确实微妙,超越时空;但是戒律是日常生活规范,这是三千年前的古印度的学佛人的生活规范,在今天怎么能用得上?
我自己以为我这个看法很正确,也很不容易驳倒。章嘉大师就用善巧方便,他用的什么方法?每次我去见他,离开的时候,他一定轻描淡写一句话,「戒律很重要」。所以,他老人家往生之后,我就想想我跟他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东西?这句话印象最深,「戒律最重要」,这句话讲了几十遍,我的印象最深,这才真正放下疑问去看戒经。看了戒经之后,才真正明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生活规范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不是死板板的。而且戒律,我们看到开、遮、持、犯,看到制戒因缘,非常活泼。这是大智慧、大善巧、大方便,成己成人,这才接受,开始读戒经,所以很不容易。我相信知识分子像我这种误解、曲解,绝对不是我一个,一定还有很多人,但是我是章嘉大师善巧方便帮助我回头,这个缘很不容易。你今天到什么地方找到这样一个善知识帮你回头?
戒律里面有三聚净戒,聚是类别,三大类。有「律仪」,律仪是有文字,佛当年制定的,它的精神用意非常好。在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现在跟古时候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当然应兴应革的事情很多。所以在中国唐朝时候,百丈、马祖这两位祖师提倡佛教革命,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现代化,这个讲现代是唐朝,是现代化。保留著世尊在戒律里面的精神,如何落实在生活上,而适用於中国这个地区。正如同国家的法律一样,过个若干年,有很多不适用了,要做一次修订。法律的精神永远不变,法律的条文随著时代来调整,佛家的戒律亦复如是。只有根本戒永恒不变,根本戒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永恒不变,学佛的同学要知道遵守,要依教奉行。
除这个之外,有「饶益有情戒」。佛戒经里面没有的,但是是善法,是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佛虽然没说,我们要遵守,这是叫饶益有情戒。另外一种善法戒是对自己的,佛没有讲,可是对自己决定有利益,要遵守。譬如一般人讲到的香烟,戒经里头没有说是戒抽香烟的,但是香烟对自己身体决定有害处,没有好处,那叫「摄善法戒」,我们一定要遵守;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事情,饶益有情,我们要遵守。有这个两句,戒律的范围就扩大了,真的是深广无际。持戒,把自己的性德,把自己的慈悲心,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遍满虚空法界,所以说如宝珠故。下面这两句提醒我们,「业果甚深,戒所招故」,你能够持戒,得善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业一定感恶报,天经地义,我们要相信,决定不能怀疑,一定要认真依教奉行。
「觉首即护法心,缘起甚深,是所护故」,配得好。所以在向下的经文,十一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