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藏教主,是华藏世界的导师,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他的学生,是他的徒众,文殊、普贤是他的左右手。现在文殊、普贤皈依阿弥陀佛去了,不但皈依阿弥陀佛,把所有他的这些徒众全部都带去,毗卢遮那佛发不发脾气?有没有责备他们?没有。而且怎么?欢喜!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道场,道场的人跑到别的道场,我们就受不了;别的道场人到我们这个道场,我们对他歧视,这是凡夫。毛病都出在我执,心量太小,不能容人,你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心量都大,我们今天讲包容。你不能包容,你就决定不能往生,你修得再好,你也没有办法,跟西方极乐世界不相应。
怎么样学著把分别、执著放下,不能彻底放下,总要是一年比一年轻,一月比一月轻,你的修行功夫有进步。自己要认真反省、检点、思惟,我的烦恼习气比十年之前怎样?比五年之前怎样?比一年之前怎样?如果一直是轻,你有进步;如果还是一样的,你就完全没有进步;如果是现在比从前还严重,那你麻烦大了,你退了。功夫是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你的清净心现前,清净心生智慧;总要记住,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才能救。
第三句里面,『普事如来获妙法』。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这是「救方」,就是救度的方法,他说得很好,「说二无我,唯佛有之」。六道的根是执著有我,你要真懂得无我,无我不是说你明白了,明白是解悟,解悟没用处,你解得再多、再深、再妙,你的执著没有放下,还是出不了生死轮回。不管修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一定要把我执破了,你才能出得了六道轮回。小乘须陀洹是只破见惑,思惑没有破,这个在此地不必细说,经教里面讲得很详细、很明白。见惑断了之后,有一个好处,就是你的知见正确,见解正确,你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不堕三恶道?你决定不做三恶道的业,虽然你阿赖耶识里头,过去、今生有三恶道的业因种子,现在没有缘;现在不做贪瞋痴慢,就是三恶道的缘没有了,有因没有缘,不会起现行。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学习第四首的第三句:
【普事如来获妙法。】
这句经文一开头『普事』,「事」是奉事,就是净业三福里面所说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普」是普遍、是平等,那就不是一尊佛,「普事如来」是一切佛。真正遇一切佛,那是没有问题,为什么?佛佛道同。像我们人间的老师,那就不行,我们每个老师所学、所见、所体会的(这不能说证)不一样。所以,跟一个老师,你学的是一条路,跟两个老师是两条路,三个老师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你无所适从,麻烦在这里。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都讲究师承,你是跟哪个老师学的,你的老师他又是跟谁学的。
以佛法来说,我们最初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在中国十个宗派,十宗,派别就更多了,每个宗就分很多派别,根本的老师都是释迦牟尼佛,一个老师传下来的。老师所传的这些学生,学生没有成佛,学生里头有菩萨、有声闻,没成佛;没成佛,他契入的深度就不相同,所说的法不一样。虽然不一样,方向、目标决定不错,殊途同归,这就叫正法,这不是邪法。如果方向、目标不一样,那就是邪法,不是正法,这是我们要有能力辨别的。
由此而知,普事是到什么时候?至少,这是讲我们现在的状况,最低限度我们要能够圆伏烦恼,你能够伏得住。开一点智慧了,这个智慧,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善恶,你可以出去参学了。而实际上,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示现给我们做了榜样,出去参学需要什么条件?明心见性,教下常讲得根本智,然后你才有资格出去参学,参学是圆满后得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定,从定开慧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你才有能力辨别,这时候老师不留你了,劝你出去参学。你看善财他代表一个大乘学人,是表法的,是大乘修学的代表,他的老师文殊师利菩萨,他在文殊菩萨会中成就了根本智。
《般若经》上讲智慧有两种,第一个是根本智,第二个是后得智,根本智叫实智,真实的智慧;后得智叫权智,就是佛法里讲的方便,善巧方便。《般若经》上讲得好,「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又说「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所以,从方便,方便是对人的,帮助别人的是无所不知,对自己,自己是无知,一念不生。根本智是一念不生,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不但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他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他不是不看,不是不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活活泼泼,真的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这时候根本智现前。根本智现前之后,这参学,善财为我们表演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你广学多闻,就是此地讲的「普事如来」。
如来,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是如来,佛的十号你统统具足了。大乘经上佛常常说,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这个心是菩提心,菩提心真正发出来了。《观经》里面所说的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经论合起来看比较容易懂。什么叫直心?至诚心就是直心,真诚到极处。深心,经论相同,自受用,就是对自己,真诚心对自己。真诚心对别人,《经》说的是回向发愿心,《论》上讲的是大悲心。古来祖师大德为我们解释这个菩提心,菩提心是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有体有用。第一个是讲的体,第二个是讲自受用,第三个是讲他受用,有体有用,不是三个心,是一个心。这一个心,真诚心对自己是什么样子,对别人是什么样子,我们为方便起见,我是用了五句十个字。第一个是真诚心,真诚心是菩提心之体,我们要学这个。真,决定没有虚妄,诚,决定没有虚伪;真就不假,诚就不伪。我们用这个心对自己、对别人、对一切众生,用真心,不能用妄心。
真诚心,什么才叫真诚?每个人都说我的心真诚,我对人都是真诚。你要晓得,真诚这两个字怎么讲法?我常常引用曾国藩先生读书笔记里头,他对「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跟佛法讲的很接近。他说什么叫诚?「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跟佛法很接近;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不起,这是诚,这是真诚。这里面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诚就没有了,真也没有了。妄想分别执著一生起,你的真心就变成识,妄想是阿赖耶识,执著是末那识,分别是第六意识。八识,佛法称之为妄心,妄心就是八识,你把真心已经转变成妄心,这下面就堕落了。
所以,相宗修学教人转识成智,智是真心,转八识成四智是相宗修学的总纲领,这就是转八识。八识有因上转,有果上转,果上我们办不到,从因上转,因上就是六、七;六、七转过来,前五识跟阿赖耶自然转过来,真正功夫就在这两个。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你想想看,只要你有末那(就是你有执著),决定不平等;你有分别,决定不生智慧,所以从这两方面来下手。只要这两个转过来,阿赖耶自然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自然转成成所作智。这一转过来就是法身菩萨,跟禅宗里面明心见性没有两样,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理一心不乱,都是这个境界,教下所谓大开圆解,转八识成四智。法相学家他们用功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怎样练不分别、不执著,从这上面用功。
分别是所知障,执著是烦恼障,我们回向偈上常常念「愿消三障诸烦恼」,二障、三障是一个意思。二障破了,圆成佛道,这叫做真功夫,真正的在修行。佛把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讲给你听了,你要不懂,不能契入,你要不能做到,没有用处,所以你要真正学,要好学。古今中外,哪一种人他学成功了?我常常讲,我们观察古今中外这些修道成就的人,他具备三个条件,所以他成就了。第一个条件,这是因,善根、福德深厚,这是因。没有善根福德不行,善根福德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积的。其余两个是缘,跟四缘生法是一个意思,善根深厚是亲因缘。第二个是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所缘缘。为什么?重道,他一定尊师,尊师一定重道,这两个是决定分不开的;一体的两面,一个手掌一样,一个是掌,一个是手背,它决定分不开的。老师找传人,传法的学生,他怎么找?就是观察他有没有这个条件。他懂得尊师,就说明什么?他重道。不重道的人绝对不会尊师,决定是阳奉阴违,不会成就的。第三个条件,好学,好学是无间缘,他不会间断。只要具足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他就能成功。
第四个是外缘,外面帮助你的,这三个是主要的,你只要具足这三个,外面肯定有很多帮助你的。帮助你的不一定是善缘,善缘、恶缘都帮助你。通常我们讲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善缘、恶缘是人事,善人、恶人,顺境、逆境,你在这个当中就磨炼成就了。无一不是消你的业障,增你的福慧,你得会,你不会不行,这些道理、方法都是从如来那里学来的。
学,记住要有次第,所以我常常讲,讲了多少年,四弘誓愿我们这一生当中只学两条。一定要发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特别是这个世界上苦难众生,度就是协助,就是帮助,我们要尽心尽力,全心全力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帮助他什么?方方面面都帮助。帮助里头最重要的,这个不能不知道,最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