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人讲患得患失,你愈想愈有味道,身心都不安,这个日子过得很痛苦。又何况还有外面的缘,外面的缘,谚语常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一个人有这么大的财富,别人很多穷人眼睛盯著你。心行不善的,你是抢劫偷盗的对象,你是别人想尽方法夺取的对象,别人陷害的对象,都来了。尤其如果是过去生中跟众生结了很多怨恨的、冤仇的,这一生当中遇到,常常想方法来报复你,你的冤家债主就多了,你怎么能过太平日子?所以,他们的生活是战战兢兢,费尽心机想保全自己的富贵,方法、手段错了。要请一些保镖来保护,我听到很多人说,保镖不可靠,到最后往往被杀害的都是保镖。当然这些事情不是尽有,真有这个事情。古时候你请保镖,还有讲道义的,现在难了,现在恩德情义都没有,现在人在一起是利害!那个人给他利更多一点,他就变了心,这个事情可麻烦了。
所以,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听佛的教诲,舍财,有多少舍多少。纵然是过去的冤亲债主,看到你这一生所作所为,你是真正的好人,真正的善人,遇到你的时候不忍心下手;还要赞叹你,还要保护你,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布施是妙法。为什么不舍?财要舍,法要舍,无畏自然在其中,你所得到的,真的,你物质上的生活不缺乏,这就满足了。我们常讲,衣服穿得暖,三餐吃得饱,有一个房子不要那么豪华,能够遮蔽风雨,有福大家享,这是真正第一大福报的人,真正第一聪明人。
决定不能有贪心,决定不可以悭吝,要学范蠡,这是中国古时候春秋战国很有名的一个贤人,晚年,他自己起个名号叫陶朱公。做生意发大财,发了之后,散光了,从小买卖再做起,做了几年又发了,史书上记载他一生三聚三散。所以在中国古时候,供财神就是供他,陶朱公是财神,你们要学发财要学他。他保佑你发财,用什么?就是教你散财。散财自然聚财,聚了再散,决定不可以留,一留就变成病,那就真要命了。所以,财宝叫通货,像水一样它要流通,长流不息,源源不断,这个财宝才是真的。就是说有进有出,有出有进,不可以只进不出,那就坏了,那变成死水;死水就有毒,畅通没有毒。
一定看现前社会需要什么?我有多大的能力,全部奉献出来,不要保留。念念不要想自己,想苦难众生,怎样去帮助他。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救济一切苦难众生,这里面最重要的要晓得,帮他开智慧。为什么?你施财给他,财能救急,不能救贫,救一时不能救长久。怎样才能救长久?他觉悟了,觉悟了之后,他有智慧,他有德能,他就有富贵。怎么说他有富贵?他懂得种善因,他一定会收善果,要教!不教不行。我们今天看到不少慈善机关办养老院的,办孤儿院的,非常遗憾,这里面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这很遗憾,你只是让他们吃饱了,穿暖了。孤儿院里面这些小孩送在附近学校念书,是很好的一个机缘,学校念书应该的。除了学校之外,家里也要教,家里也要请一个老师来讲伦理道德,来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老人院里面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跟他们讲宗教教育,他心灵上得到安慰。如果这些老人天天能够听经,天天能够念佛,他晚年过得多幸福、多快乐。万缘放下,一心一意求解脱,一心一意为来生真正幸福著想,他天天在真干。老人院里面有几个真正修成了,往生的瑞相让大家看到的时候,个个都有信心了,那就是道场。我这个念头是一九八三年在旧金山讲经的时候,在一个老人公寓里面启发这个念头,这是真正叫三种布施具足,财施、法施、无畏施,办养老院。有很多同修来找我:法师,你讲得很多,你为什么不办一个?我是很想办,什么原因?没有福报,前生没有修福,确确实实。没有福是什么?譬如现在,虽然四众同修供养的这个财,财力没有问题,人有问题!你办个养老院,我不能去管理,谁去管理?
我刚刚到澳洲,我一到澳洲的时候就去参观澳洲的退休村,我看到是真喜欢!我在全世界看到养老的这种设施,真的是澳洲第一,对老人的生活、医疗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的环境太好了,澳洲地大,土地太便宜,不值钱,所以养老院就是个花园,老人居住在花园里面。他们地大,所以不要楼房,都是平房。出来之后,花园里面布置的真是有小桥流水、树木花草,供你欣赏的。唯一遗憾的是里面没有人讲经说法,就缺少这个。那么好的一个环境,有些老人身体还不错,可以建个讲堂讲经教学;身体稍微差一点,在他自己房间里面,我们用闭路电视,现场讲演用闭路电视传到他房间,他在房间里面躺在沙发上可以听,可以在一起学习。谁去做?我可以提倡,没有人做,真正发心来做的,那个人是菩萨,那不是普通人。做事情要任劳任怨,要牺牲奉献,我们找不到人,难在这个地方。我们等待机缘,看看再过几年,有没有菩萨出现。
我们不想办多,办一个,规模也不要太大,这一个做成功了,就能影响整个世界。全世界现在年龄老化是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养老这个事业,每个国家政府都已经重视。怎么样把它办好,能够叫老人像中国古人讲的晚年享福,真正享福是在晚年;青年、壮年造福,为社会造福,你在那里修因,晚年享福。童年的时候奠定伦理道德的根基,严加管教。将来他长成之后,他懂得孝亲尊师,他能够落实伦理道德,为社会造福,晚年享福。这跟西方人思想不一样,西方人是儿童享福,福报全是在儿童时代享尽了,所以踏进社会非常辛苦,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到晚年的时候都进养老院。
养老院里头老人跟我讲,我们中国人在养老院里很多,去的时候都很悲哀,在这里干什么?坐吃等死,那是什么味道!每天在养老院总是有一个人、两个人过世了,抬走了。长年累月看到这个房间空了,明天、过两天那个房间空了,慢慢想到轮到自己了,这个压力很重。所以,住在养老院里面,虽然物质生活不缺乏,精神很痛苦,我都去参观过。尤其是在很多地区没有像澳洲老人院范围那么大,有那么好的庭院,没有。一般大城市里面,老人公寓都是高楼大厦,几十层的房子,一个老人一个小单位。
这个社会问题怎么解决法?我们看到,我们想到,缘不具足,我本身福报不够。现在年岁也大了,你说从事於这些工作,第一个我没有经验,没做过。这一生都是在讲经教学,做这么一个很单纯的工作,所以我知道怎样做法,但是我没有能力做。像今天这个世界,多少志士仁人在寻求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我对这个事情我懂得,我知道怎么做,没有机会去做。今天所作所为的还是没有离这个方向,没有离这个目标,已经尽心尽力了。
这一首偈第三句是解决的方法,就是度脱这些执著欲望而不能放下的这些苦众生,怎样帮助他,怎样来救他。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三首偈颂的后面两句:
【奉行佛教常摄心。】
这个地方的『佛教』是佛教导我们,我们要能够落实,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最重要的宗旨就是教我们要『摄心』。「摄心」这两个字,跟孟子所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摄心就是求其放心,把我们的心从五欲六尘上面收回来,这叫摄心。这句话就是四句偈里面所讲的「自净其意」,这是诸佛传法的四句偈,也是佛门的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是一尊佛,诸佛,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内容是什么?总不外教人断恶修善;诸恶莫作是断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就是常摄心。这一首偈是把佛法,真的是代表了佛教,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宗旨说出来了。
这四句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摄心,自净其意,这个地方一句说出来了,这一句实际上就是四句偈,我们要认真奉行。你能够奉行,依教奉行,你当然对於佛所教的能够通达、理解,你要不能通达理解,做不到。为什么现在学佛的同学,对於佛经论上的教诲没有办法做到?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你对於佛的教诲,就是经典的义理,你懂得的不够透彻。你要真的明白,真的通达了,什么力量都止不住叫你不学,你会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奋发努力。你说为什么?这里头有法味,这里头有快乐,味道你尝到了。现在你学得这么艰苦,不愿意学习,你没有尝到味道。就好像吃东西一样,吃了怎么样?不消化,没有味道,吃不出味道;没有消化,吃进去之后都变成病,你没有吸收养分!
今天学佛绝大多数的人都像这样的,信不是真信,听到别人说几句话,信心马上就动摇,世法、佛法皆如此。这什么原因?你对於世法、佛法认识都不清楚,迷惑在其中,所以疑虑不能断;你有怀疑,你有顾虑,你身心不安稳。听这个人说,好像有道理,听那个人说,好像也有道理,你没有能力抉择,你在这一生当中你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所以你的生活怎么会不痛苦?纵然过去生中修的一点福报,你有五欲六尘的享受,前面我说过了,富而不乐,贵而不乐,你的生活是苦,不是乐。如其是富而不乐,贵而不乐,不如贫而乐,贱而乐,什么都没有,活得很快乐,这很可贵。在中国,颜回如是,夫子对他赞叹,在中国像颜回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朝朝代代都有。
贫贱他有乐趣,贫贱无所谓,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他乐什么?乐道,他明理,所以他对於眼前的生活他心安,他心专一,他心定,他没有妄想,他没有非分的希求,他也不要跟人家竞争。安贫乐道,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你要是受不了贫苦,你对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