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蕅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就看你信愿有没有,真信切愿你决定得生。品位高下在你念佛功夫的深浅,你要记住,不是你念佛多少,是念佛功夫的深浅。什么是功夫?功夫是伏烦恼,断烦恼;换句话说,你对於这个身心世界你能够放下多少?这是功夫。果然能够彻底放下,一丝毫不留恋,功夫深;能一时放下,狠心忍一忍,一时放下,有时候还会起现行,还会想到,那功夫浅。功夫深的人,放下之后永远不会忆念,不会再想,功夫深。功夫深的品位高,功夫低一点的,品位也下,蕅益大师讲得好。总而言之一句话,要见自己过,不要见别人过。我们现在就是喜欢见别人过,批评别人,不知道自己过,不晓得责备自己,不知道忏悔,这是我们天天罪过在增长。我们在这上面练功夫,不练功夫,你自己一定要晓得,死了以后决定堕三途。
痴的第二个意思,「妄见有德,结网自缠」。妄见是邪知邪见,自己以为自己有德,堕在名闻利养里头。自己真的有德吗?不能把福当作德,那你就错了,福不是德;德里面有福,福里头未必有德。德是与道相应,叫做德。道是什么?在我们佛法里面讲,道就是自性,与心性相应这是德。我们这么多年来,修行写了十个条目,存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行为,对人、对事、对物也有五句,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十句二十个字是德。有没有德?你真做到了就有。你天天念,天天写,没有做到,没有德!绝对不是说,你今天地位很高,名气很大,法缘很盛,这不是德。这些东西怎么样?这些东西不能了生死,这些东西不能帮你往生,你一定要知道。
这些东西,《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换句话说,要彻底放下。事上可以有,为什么?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接引众生,行!这个东西可以用,在事相可以用,可不能著!就是说你心里头不能有;心里面有,德就没有了,心里没有,就有德。所以,放下是德,看破是德,看破是明了,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不迷;不迷是大德,就是正觉。彻底放下,连自己身心,在我们一般人讲明白一点,吉凶祸福、生死都要放下,不放在心上。这个肉体还在,对自己,帮助自己提升。我们已经有净土,已经有怎么样?提升品位!对身外,帮助正法久住。如何帮助正法久住?我们所学的佛法完全做到,做出样子来给人看,正法就在这一身。
世间人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讲得好。出家人,出家人是人天师,人家称你法师,师是社会大众的表率,我们做的像不像?范是模范,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样子,如果不会做,你就学本师释迦牟尼佛。近一点的,近一点我们今天是学印光大师,常常读他老人家的《文钞》,他怎么教我们,我们一定要把他的教诲落实。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不真干怎么行!所以千万不要产生误会,今天你有地位,你有权力,有位、有权、有供养、有法缘,以为这是有德,错了。这些东西统统不能了生死,这是福,你修的有一点善,善感得的福报。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清楚,「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讲生死大事,福不能救;戒定慧能救,德能救,福不能救。可是我们看到世间人,今天不论在家、出家,清凉大师讲得没错,妄见有德,结网自缠,结网自缠是比喻。
偈颂第二句说,『无明网覆大忧迫』,这就是比喻结网。网是从哪里来的?自己结的。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所造种种的善恶业。网是什么?六道,六道是个网,你永远出不去。第三句『至仁勇猛悉断除』。这后头还有一句「五」,这就是五事,前面讲过「五事难出」。众生欲海流转也有五,爱说了两个,痴说了两个,后面还有,「由前痴爱,招大忧苦」。因为你痴,因为你有爱,你招来六道三途的苦报。六道三途从哪里来的?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佛菩萨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自己造的,自作自受;总的来说,就是前面讲的痴跟爱。末那识,第七末那,末那是执著,相宗里头常讲四大烦恼常相随,爱跟痴就是其中的两大烦恼,另外两个是我见、我慢;四大烦恼,我见、我爱、我痴、我慢,造成六道轮回。所以,这个四大烦恼你要断,四大烦恼断了,我执就没有了。「次句」,第三句,「举古佛已行,忘身为物,故曰至仁」。至仁是讲的古佛,已经修行成佛的人,他没有身,忘身就是我执破了;为物就是为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可以化身,应以什么身度就能现什么身,所以说至仁,仁慈到了极处,古佛如是。
末后这一句,『誓亦当然是其行』,「誓」是发誓。我今天发这个誓,我要效法古佛,古佛这么做法,我也要这样做法;效法诸佛如来,效法诸大菩萨,这就对了。效法诸佛,一佛就是一切诸佛,我们修净土,我们效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你能把《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统统落实、统统做到,你就是效法阿弥陀佛,效法阿弥陀佛就是效法一切诸佛。你要学菩萨,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你依照《文钞》来学习,你就是跟大势至菩萨学习,效法菩萨。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决定没有错误,决定没有过失,应当要学。这一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八六卷) 2004/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86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九段光照十亿界,偈颂第三首看起:
【世间放逸著五欲。不实分别受众苦。奉行佛教常摄心。誓度於斯是其行。】
前面一首是度化痴爱的众生,接著这一首是度执著欲求的众生,这个欲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欲望,贪欲。欲望范围非常之繁杂,佛菩萨为我们说明都把它归纳,无尽的欲事把它归纳为五大类,我们称之为『五欲』。在中国,中国古人讲七情,情里面就有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后面这个欲也是佛法里面讲的五欲。这个东西是烦恼,不是好事情,人生在世间又不能离开。你看看任何一个人,古今中外都不能例外,没有法子离开财;色是讲男女之色,也没有办法离开;名,我们讲名闻利养,名里面,现在人讲的荣誉,里面包括地位、职权、权位、名,这都合在一起的;食、睡眠,这个五大类。
这五种人之大欲,如果不能离开,生活圈子很小,在六道轮回在欲界。我们知道六道里面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愈往上面去范围愈大,欲界的范围很小。欲界,天、人、修罗,这佛法里面称为三善道,天、人、阿修罗称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称为三恶道,总在这个圈子里头轮回,总出不去。纵然修行有功夫,能够把这个欲望控制住,你能够生到色界天,生到无色界天,还是出不了六道。原因是什么?色界天、无色界天寿命虽然长,寿命到了,他要往下堕落。你的烦恼、习气又起现行,也就是说,那是一种禅定功夫把它压住,功夫一失掉,它又起来。我们说石头压草,那个石头稍微松一点的时候,草又从旁边长出来,没除根;如果把根拔掉,那你就出轮回了。由此可知,欲爱真正是轮回的根本。
所以,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不是别人造的,这是真的。在佛法里面讲,六道轮回有没有?说实话,没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你迷失了自性产生的现象。这个现象,佛经上把它比喻作梦幻泡影,真的,它是个梦境,六道是梦境。觉悟了,恢复自性了,你找这个东西找不到,觅六道了不可得。好像我们作梦醒过来,醒过来之后你找梦中境界,没有了。我们今天堕落在里面,我们迷失了本性,堕落在六道,又不幸堕落在六道的欲界,在欲界里头愈迷愈深。『著』,著是贪著、执著,不肯放下。
佛很慈悲,把欲界里面的真相为我们说出来。世间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是例外的,你在欲界就没有一个人是例外的。你一生所得到的财色名食睡,我们著重在五欲里面讲,你这一生当中得多少财富是一定的,有定数;我们一般人讲常数,常数就是定数。你想多,没有,你想少,也少不了,古人所谓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真的。这个前定就是你命运里头注定的,谁给你注定的?是你自己,你过去生中所修的是因,这一生当中遇到缘,果报就现前。所以,这一生的受用是果报。
佛说,佛经说的比别的地方说的详细,一般说的比较是笼统一点,佛讲得详细。譬如我们到人道,这一生到人道来,六道里头轮回,有两种力量,第一种力量叫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去受生,也可以说你到哪一道去受报,接受你的果报。你造了善,你去享福,你造了恶,你要受苦,这就受报!引导你去。第二种叫满业,满业是你过去生中做的善与不善,就是你得的福是多少,你受的罪有长短,不一样。在这个地球上,我们现前所看到的,我们都是人,都是人就说明我们的引业相同。但是各人面貌不一样,各人生活状况不一样,各人聪明智慧不一样,各人的寿量也不一样。这是什么?这是属於满业,满业是善恶的果报。
引业,这是佛经上常讲,你到人道来是什么条件来的。佛为我们讲,人是禀五戒而来的,过去生中曾经持五戒,五戒持得不错;在儒家,古时候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常,永恒不变叫常道,也就是做人最基本的德行,你要遵守。现在人没有了,不讲求这个,学佛的人也不持五戒了,世间一般人仁义礼智信都不讲了。我们这一生到人道来,是过去生中修的因,这一生遇到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