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2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修苦行,一天一麻一麦,这在世尊传记里头有记载,传记是从经典里面会集的。《大藏经》里头有《释迦谱》、《释迦方志》,这两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唐朝时候人编辑的,我们读了非常受感动。他真的是吃人不愿意吃的食物,穿人不愿意穿的衣服,过人不愿意过的生活,做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事业。我们世间人说,这种人是大人物,佛法说这种人是佛菩萨。
  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这些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仰慕释迦牟尼佛,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晚近才背离,不照释迦牟尼佛这个形象去学习,为什么?怕苦,衣食住行要讲究,不但讲究足,而且讲究奢侈,这怎么得了!佛的求学,为我们示现的十二年,求学过程当中真苦。学成之后,那就是普化众生,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为众生做榜样,从鹿野苑教五个学生,这五比丘,实行的生活方式,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生不改变。学生也跟佛一样,每天托钵。托钵,给什么吃什么,托完之后找个地方集合,大家在一起;吃的时候在一起吃,不是说每个人托的,每个人一面走一面吃,那个很难看,那不好看。所以佛的戒律、威仪,化到菜饭之后回来一起吃。有人化得多,有人还没有化到,没有化到的,化多的人就分给他,托钵有规矩、有礼节。
  吃完之后,是要上课,就是讲经说法,解答学生们的疑问,答问,许许多多经典都是一问一答集结出来。不讲经的时候,有打坐的,养静,我们中国人讲参禅;有经行的,我们现在人讲绕佛,身心清净。思惟佛所讲的道理,细心去体会,然后把这些理论、把这些教诲都落实在自己的身上。道理落实在自己的思想、见解,教诲落实在自己的言行,真做到了!佛给学生做榜样,整个僧团给社会大众做榜样。总的来说,这个榜样是什么?人回归到大自然,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於一切万法没有争执,清净平等。把自己的德行不断的向上提升,不断的向外扩充,扩充到极处,就是经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的智慧、你的德行周遍虚空法界。没有别的修,就修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以苦为根,以苦为本。
  所以,佛灭度之后,教诫弟子两句话,佛不在世了弟子们悲伤。佛在世,我们有老师,佛不在世了,老师没有了,我们以后跟什么人学?佛就讲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佛所制定的那些戒律,你统统遵守,你就是跟著佛,没有离开;「以苦为师」,佛一生示现的,苦行。当年佛的在家弟子有不少国王大臣,他父亲也是他的护法,净饭大王,为什么还要示现苦行?这个用意很深很深。唯有苦行能断贪瞋痴,唯有苦行能不造罪业。你们想想看,贪瞋痴从哪里起来的?不能吃苦才有贪瞋痴,不能吃苦才造业。所以清苦的生活,佛菩萨视为这是正常的,这是与大自然相应的,生活虽然很清苦,精神快乐,没有觉得那个生活苦。
  在中国,世间法里头,颜回苦,那个生活状况跟释迦牟尼佛也差不多。你看看孔子对他的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这种生活在别人就苦,觉得苦得不得了,可是颜回怎么样?一天到晚快乐无比。我们才晓得,颜回在苦生活当中快乐,那诸佛菩萨一定法喜充满,还用得著说吗?所以,真正的乐与物质生活不相关,物质生活只要得到能够滋养身体的养分,足够了。身体上的养分,我们今天讲能量的补充,需要很有限。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日中一食,他是三十多岁开始的,一生日中一食,吃得很少。我跟他一段时期,我也跟他学,也学日中一食,我这种生活过了五年。在学习当中,我也没有跟任何人说,到第八个月我才向老师报告。我说:我现在日中一食。老师听到之后,精神就起来了,立刻就问我:多久了?我说:八个月了。怎么样?对身体、精神有没有什么不正常的?我说:没有,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远这样做!为什么?生活简单,你这一生不求人,不求人是最快乐的事情。
  我原本是打算永远坚持下去,以后在台北讲经,遇到韩馆长。台北讲经遭遇重重困难,遇到这么一个护法,她是我的听众,讲经的听众。以后讲不下去了,没有地方住了,她发心,她说:我家里头有多余的房间,法师你去看看,可不可以住?没有地方讲经,我们去租,租房子、租道场,去借道场。我把这个事情向老师报告,老师说可以,那我就接受她的供养。她租朋友的办公室,借朋友的办公室,租房子,人家有房子出租的时候租房子,厅堂很大,可以做讲经的话,就这样用。多少年她这样维持,所以我在台北市讲经没有中断。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得力的人护持,没地方讲经,所以讲经的人真是走投无路。
  这个事情我清楚,老师曾经讲过。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老师就说:你发心出来讲经,你讲得不好,别人笑话你,还无所谓;你要讲得好,你就走投无路,谁都讨厌你,谁都不欢迎你。果然如此,遇到了,老师这个话早就讲在先,完全兑现。承蒙韩馆长护持,难!三十年没有改变,照顾三十年。三十年,我们在讲经这条路上才真正扎根,也才在教理上真正悟入了少分,多分不敢讲,有少分的悟入。她走了,往生了,我们离开台湾,走向国际。无论到什么地方,我们一定给她建个纪念堂,人不可以忘恩负义,没有她这个三十年的照顾,使我们讲经三十年不中断,你怎么可能有成就!道场的殊胜,对我来说没有别的,只是天天讲经,这就是殊胜,我们这一天没有白过。道场再庄严,再富丽堂皇,规模再大,信徒再多,这个道场没有讲经,没有念佛,空过了!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天天讲经,天天念佛,天天进步,经论上常讲的烦恼轻,智慧长。
  所有习气烦恼必须要在历事炼心这里头去磨炼,经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开头学的时候,别人的指责、毁谤、谩骂、侮辱,甚至於陷害,统统要接受。这里广,不是讲遍受吗?统统要接受,接受的时候要把怨恨的念头磨掉,这要很长的时间。开始接受的时候,听到人家讲,心里面真是不舒服,不是味道。这是什么?这是烦恼习气现行,马上要知道。人家加给我的这些侮辱、陷害,等於说是考我的戒定慧,你不要以为这是恶人,他不是恶人。人的善与恶是在你的念头,你以善念看一切人,一切人是善人;你以恶念看一切人,一切人都是恶人,境随心转!你有没有修行,就在这个地方看。
  我还觉得这个人讨厌,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人常常侮辱我,我自己是凡夫,烦恼习气统统现行。修什么?就修这个。遇到这种境界,慢慢的接受,不起怨恨心了;或者接受的时候有一点心里不舒服,很短的时间没有了,这是功夫得力。再提升,无论什么大的侮辱到面前的时候,决定不生烦恼,不但不生烦恼,心清净,不会为外面境界动摇。善缘、顺境不生贪恋,逆缘、恶境不生瞋恚,在境界里头永远保持著平等、清净。你不从这个境界你怎么磨炼?愈是不善的人跟事、环境,这里头磨炼,提升往往是最快的。先在这里头磨炼,然后在顺境里头磨炼,顺境没有贪恋,清净心现前,感恩的心现前。顺境、逆境我都感激它,善人、恶人我都感激他,为什么?他把我的心、把烦恼习气磨平了,功夫在这里修!「皆修习」,修是修正,习是练习,在日常生活当中练习,这个东西不是说说的,真要去做。
  顺境、善缘不生贪恋,把那个贪恋去掉也是苦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是苦事,统统一样的,功夫都是一样的,你要在这里头去学。所以,顺境、逆境都是道场,善缘、恶缘都是善知识。释迦牟尼佛是这样修成的,十方一切诸佛也是这么修成的,诸菩萨所以成为菩萨,也是这样修成的。清凉说得好,无余修,没有别的,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修的这个。尤其是我们净土宗,净土宗修的是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我们自己有没有把握往生,不要问别人,别人不知道,别人说的靠不住,问自己。心清净决定得生,清净心感清净土;心不清净,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得再多也没有用。寒山拾得说得好,喊破喉咙也枉然,不是真的;真的,这一句名号就是把你妄想分别执著念掉,念佛要这个念法。
  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就包含所有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六根对外面境界,念头才起,「南无阿弥陀佛」,压下去,这叫修行。顺境、善缘,贪爱的心起来,「阿弥陀佛」,压下去;逆境、恶缘,瞋恚心生起来,「南无阿弥陀佛」,压下去,这叫修行,这叫做炼功,这叫功夫。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平等心、清净心、真诚心、慈悲心,虽没有到菩萨,跟菩萨很靠近了,决定不会生贪瞋痴慢。佛、菩萨、祖师大德为我们做这个示现,这个示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表演;身教,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然后他说的话我们会听。如果你说,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说的跟做的不一样,那我们学生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总是打问号:你教我这样做,你为什么不这么做?你教我要孝顺父母,你为什么不孝顺父母?学的人会怀疑,学的人不相信,学的人不甘心。
  所以,你要是教儿女孝顺父母,你自己要做出孝顺父母的样子给他看,从小他看惯了,他一生孝顺父母。你自己不孝顺父母,你教他孝顺父母,他心里有疑惑。虽然你是他的老子,他不敢问,到你老了,他长大了,他也不孝顺你。为什么?你对你父亲是怎么样子的,我对你就算不错了,你还有什么话好讲!尊师重道亦复如是,我教学生尊师重道,我自己有没有做到尊师重道?做样子给人看,这就是教育,这就是大慈大悲。你的智慧、德能、方便统统都会了,你要会教,你要表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