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起妄想分别执著了,这个时候你才真正见到事实真相。否则的话,见相不见性,凡夫!迷惑颠倒,著相不见性;见事不明理,所以你才会起心动念,你才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才造无量无边的罪业。
如果你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明了理,你就是法身菩萨。为什么?生智慧,不生烦恼。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不生智慧。这个烦恼诸位要知道,顺境、善缘你见到生欢喜心,欢喜心是烦恼。中国古人讲七情五欲,七情五欲就是烦恼。七情是什么?喜、怒、哀、乐、爱、恶、欲,那个欲就是欲望,这是七情。你看看情,情就是情执。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一个人不生七情五欲?生七情五欲就是生烦恼。生烦恼,没智慧!
佛菩萨为什么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而不生烦恼?他没有情执。我们读《坛经》,看到惠能大师,他见五祖的时候,二十四岁,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笑笑,也不赞叹他。为什么?怕别人嫉妒,会陷害他。五祖以善巧方便的方法保护他,不动声色,知道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哪有不生烦恼的道理?你看看我们这么多年来,走了许许多多地方,遇到许许多多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来看我,谈什么?总是烦恼,一大堆烦恼!他要没有烦恼,他就不来找我了。所见到的都是能大师的反面,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没有遇到一个是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现在明了,你在相上能见性,你在事上能见理,你就常生智慧,你就不生烦恼了。
《钞》里面讲,「无即是理,有即是事」,第二句讲,「定散无碍者,恒住禅寂,定也。由契心性,理也。禅不系心,不碍散也,即涉事也」。注得虽不多,注得好,字字句句都给我们点清楚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要在这个地方练功夫,在这个地方叫真修行。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可是那个念头会起来,起来怎么办?念头不起,你功夫成就了。念头起,你赶紧把它转变,赶紧把它控制,这就叫功夫。控制的方法,总不外乎止观,念佛也是止观。止观就是定慧,止就是定,观就是慧。用戒定慧的方法,念念不能忘戒定慧。见到顺境善缘,欢喜心生起来,这时怎么办?学教的人,《金刚经》不能不读,《金刚经》不能不熟,为什么?便於观照。这个境界现前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立刻从相上看到性里面去了,相是幻有,性是真空,真空不空,幻有非有,你能这样子观照,那个贪恋的心就平息了。
如果不用经教来观照,我们念佛人,那有特别方便法门,心才一动,动这个贪心,「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把这个贪的念头打掉。口念阿弥陀佛,心里面专注阿弥陀佛,心想阿弥陀佛,把你那个注意的力转移,转移到阿弥陀佛上去,这叫真修行,这叫真用功,这叫会用功。功夫得力是从这个地方学来的。否则的话,一天念个十万声、二十万声佛号,遇到境界还是起心动念,那就是古大德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逆境现前,冤家债主找来了,人家恨你,侮辱你,毁谤你,骂你,打你,这时候自自然然怨恨的心起来,报复的心起来了,错了,这又生烦恼。应该怎么样?用般若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念佛的方法,在这个境界里面,一心转过来转到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提起来,瞋恚的念头伏住了,报复的念头化解了,这叫真会用功。受一点委屈,受一点冤枉,不必跟人说,跟人说,你还没忘记,你还没放下,你不过是勉强在那里忍住而已。忍不能解决问题,忍久了,所谓是忍无可忍,这个爆发就更严重了。
忍是有极限的,忍是属於定,一定要用慧,定开慧,慧把这个化解了,没有了。这个化解就是《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那真的度一切苦厄,都化解了。所以这化解,照见,智慧照见。知道什么?这假的不是真的,好像我们在作梦一样,梦中,梦中又何必计较?不要计较了。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缘也好、恶缘也好,总是用平常心看待,用平等的心,用清净心,用慈悲心,这就生智慧,这样才是过佛菩萨的生活。你要说怎么用功?功夫怎么用起?功夫从这里用起。你要说用什么方法?我们现在大家都用念佛的方法。念佛这个方法妙极了,真正不可思议。
我在讲席里头举过例子,般若会上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金刚经》上就这两个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须菩提提出来了,「云何降伏其心」,要用现在的话,就是用什么方法把我这个妄念断掉,那个「心」就是念头。这妄念断了之后,我们这个心应该安住在哪里?一部《金刚经》就是世尊给须菩提解答这两个问题,说得不少!《金刚经》我相信很多同修都念过,你们懂不懂?你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教导须菩提安心?怎样教导须菩提降伏妄念?能答覆出来的人不多。答不出来,好好的再把《金刚经》多念几遍。《金刚经》念了还是不懂,你去念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你就会明白了。
可是这个事情,如果要是用净宗法门来解答他,太简单了!你要晓得这净宗之妙。如果说是我怎样降伏我自己的妄念,佛要教净宗有缘人,有净宗根性的人,他不会那么麻烦,他一定会直截了当,「南无阿弥陀佛」,念头转在阿弥陀佛上去。不要去想妄念,你就专想阿弥陀佛,妄念就没有了,你看这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取而代之,就降伏了。应云何住,我的心要住在哪里?世尊一定说「南无阿弥陀佛」。你的心就住在阿弥陀佛这名号上,一点都不错,决定往生。你看看用净宗来答覆,一句话就把两个问题全答得圆圆满满。你能够体会到这一层,你才知道净宗之妙。所谓是简单容易、稳当快速,成就超越教下、超越宗门!成就不在他们之下,你怎么会不欢喜这个法门。
你接触到净宗的经论,听古来祖师大德的教诲,古来祖师大德不在面前,但是他那些注解,注解就是讲经,看他的注解就是听他们的教诲,法喜充满。你只要能够真正体会到了,尝到法味了,法味是快乐,其味无穷,你就会欲罢不能。你每天去读诵,每天去思惟,每天去观察,每天去实行,无比的乐趣在其中,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要不然学这东西干什么?快乐无比!人一生要快快乐乐,不可以忧悲苦恼,忧悲苦恼,伤人、伤心、伤身,身心都受伤害。所以古人常讲「忧能使人老」。人为什么老化?忧虑。年岁愈大忧虑愈多,对自己忧虑,还对家庭忧虑,对儿孙忧虑,他忧虑的事情太多了。愈是年岁大,老化的愈快速,道理在此地,你不能不懂!年轻、儿童他没有忧虑,他不懂事,活泼天真。这些道理,古人讲得很多,现在科学也给我们实验,给我们做出证明,真是这个样子的。
学佛没有别的,学什么?学快乐。你在学佛里头没有能够离苦得乐,那你什么都没有学到。离苦得乐就是来生,现在不行。现在不能离苦得乐,来生怎么可能离苦得乐?这佛在经上常说,现前叫花报,来生是果报,像植物一样,先开花后结果。花开得好,我们就能知道果一定结得好;花开得不好,虽然结果,果恐怕也不太理想。所以我们现前是花报。学佛,真的,你能够真正学到一分,你就得一分利益,你学到两分,你就得两分利益。学一分得一分快乐,学两分得两分快乐,你真学到了。
你学得很苦,没有法喜,那不是佛法的问题,是你自己不会学,你的修学一定有偏差,一定有错误,不是在理上,就在事上、在方法上。遇到这种情形,古大德一定劝导你亲近善知识。古德确实有这个能力,我们在语录、在传记里面看到很多。学人来参学,老和尚教导他,你到什么地方去,你去亲近某人,那个人跟你有缘,你到他那里去,你一定会得到满意的解答。他去了,果然在那里开悟了。老和尚能够认识人,能够教你到哪里,你能够成就,那他怎么不能教你,要叫你去找别人?你们看到这些著述有没有这个疑问?为什么老和尚不给他解答,不教他,叫他找别人去?这什么原因?缘不同。这个参学的学人与这个老和尚没有缘,与那个人有缘。
诸位要晓得,中国的文字自古以来著重在「简要详明」,简单、扼要,又详细、又明白,要求这四个字,标准!言语如是,文字也如是,这跟外国不一样,尤其跟印度不相同。印度人喜欢详详细细,我们看起来这罗嗦,一遍一遍重复,中国人这是忌讳,简要详明。所以文字的记载不多,只是把最重要的几句话点到为止。
那我们想一想,他去参学,老远的地方,跑去拜访老和尚,向老和尚请教,要是文字上记载,也不过三分钟、五分钟就完了,这不可能的。一定见面,见面之后一定会问,通常都要礼貌,你叫什么名字,你是哪里人,你为什么到我这里来,总是要问这些!这很正常的。既然来参学了,你过去读过什么经?修过什么法门?亲近过哪些善知识?亲近过哪些道场?一定是要问清楚、问明白,一定问你。你修学这个法门,你的心目当中希望什么样的道场?希望有什么样的老师?这一问一答出来了。
老和尚心里清楚,你所希望的道场,想一想,这天下丛林道场,哪个道场适合他,适合他的愿望。哪一位法师,就是他心目当中最仰慕的那个人,这个人跟他有缘,为什么?那个人教他,他百分之百服从,他能依教奉行。我,他虽然很尊敬,尊敬的程度不够,我给他讲也能听,但是他做不到。纵然做到,做到几成,做不到圆满。他要亲近某个人,那是他心目当中所仰望的,介绍到那里去,那个人教他,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