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吗?
谷瑞丹说,我没有。除了知音和读者,平常我很少看书。
舒彦又问,你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吗?
谷瑞丹说,没有,从来没听说过,我不喜欢看侦探小说。
舒彦再问,你听说过与此内容相似的小说、故事或者其他类似知识吗?
谷瑞丹说,没有,从来没有听说过。
舒彦又转向公诉人,问道,那么,我想问一问公诉人,你们在对我的当事人进行取证的时候,在她的家里或者她的亲属朋友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那里,找到了这本小说吗?
有关这本小说一事,公诉人当庭作了说明。公诉人说,这本小说的出现,最初因为翁秋水的供词。警方因为花过很多时间和精力,试图找到这一证据,结果未能如愿。加上后来翁秋水自己否定了这一供词,所以,检方在公诉书中,没有将此列为证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检方未将此列为证据,但实际工作中,检方仍然复核了这一证据。复核结果显示,所谓谷瑞丹看过一本外国小说一事,仅仅只是翁秋水的说法,并未得到更进一步证明。既没有查到这本书,也没有找到人证。
舒彦拿出了一本书,并且特别申明,这本书是她通过关系从出版社买到的。出版社出具了一个说明,说明这本书出版时间很早,印数极少,后来也没有重印。她向法庭说明,自己之所以找到这本书,正是想说明,这本书是存在的,里面确实写到了相似的杀人细节。这说明什么?说明本案的杀人方法,确实来自这本书。至于到底是谷瑞丹看过这本书后,将方法告诉了翁秋水,还是翁秋水看到并且运用了这种方法,却栽赃于谷瑞丹,需要法庭来判断。仅目前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翁秋水实际已经承认,他知道这本书的存在,也就是说,他知道这种杀人方法的存在。至于他所说的,方法来源于谷瑞丹,至少,他未能提出更有力的证据。
舒彦却提出了新的证据,她向法庭提交了几份书面证词,这些证词来自翁秋水的熟人,他们证实从翁秋水手里借阅过此书。至于此书是翁秋水买的,还是他从别人那里借的,不得而知。
这份证据显然打乱了翁秋水的阵脚,他并没有否认自己曾经读过这本书或者曾经拥有过这本书,而是狡辩说,这本书是谷瑞丹借给他的。
唐小舟喜欢买书而谷瑞丹喜欢向外借书,她将借书给别人看,当成了一种官场社交手段,有很多书,被她借出之后,再没有回来。唐小舟因此和她争吵过很多次。翁秋水是谷瑞丹的顶头上司,谷瑞丹将很多书借给了翁秋水,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舒彦恰恰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反复问了一些借书的问题。翁秋水确实让人相信,谷瑞丹主动借了很多书给他。有些书,谷瑞丹表示有印象,有些书,谷瑞丹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但在最后时刻,舒彦却告诉大家,这本侦探小说,根本就不是谷瑞丹借给翁秋水的,因为那些证言中,有一个是翁秋水的高中同学,他提到看这本书的时间,是在十几年前,当时,谷瑞丹才高中毕业不久,根本不可能认识翁秋水。
让唐小舟略感安慰的是,庭审结束,谷家人改变了最初的态度,意识到唐小舟和舒彦制定的抗辩策略是对的。对于唐小舟来说,能做的,他都做了。只要谷家不认为他想置谷瑞丹于死地,不在自己的女儿面前加诸不好的影响,他就心满意足了。
《二号首长》第二部 第072章
追悼会结束,唐小舟将赵德良送回了家,然后返回驻京办。省里其他领导在北京并没有家,也不方便搞自由主义,大家一起住在驻京办。尽管在驻京办开了房间,来不来住,又是另一回事,追悼会一散,各自活动去了,唐小舟独自一人进了房间。趁着这个机会,他给邝京萍打电话。通了,却没有接。唐小舟想,过一会儿,她可能会打过来。等了几十分钟,电话一次又一次响起,都不是邝京萍。他于是想,或许,是该和她分手的时候了。
第二天早晨,吉戎菲到了,唐小舟和雷主任一起去车站接她。
吉戎菲是独自一人来的,既没有带秘书,也没有带其他人。唐小舟还有些担心,怕这些高级领导出行,做惯了的派头,前呼后拥,赵德良知道后心里会不爽。赵德良是一个低调的人,他曾经对唐小舟说过,有些领导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声势浩大,其实这是一种装腔作势,是一种内虚。至于是怎样的内虚,赵德良没有说明。
唐小舟暗自总结了一下,得出几点,主要是三怕:怕孤独,身边没有一帮人围着,便以为被这个权力场抛弃了;怕见民,当然不怕见官,见了大官,你正可以讨好巴结,见了小官,人家会讨好巴结你。可平民百姓就不一样了,只要他不违法,你拿他没辙,或者找你上访告状,或者求你解决问题,或者把地方官的劣迹露给你看。不要以为地方官做表面功夫真能瞒得住领导,其实领导也是眼不见心不烦,下面官员的劣迹,也是上面官员的污点,他们自然不愿看到。没有看到,终究有一天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只是失察之责。看了却不过问,终有一天出现麻烦,那就是领导责任。怕人言,所有官员都前呼后拥,你身边没有人,别人就说你身边没有群众,更甚至说你已经被官场边缘化。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的怕。
将吉戎菲接到驻京办,和省里参加游杰同志追悼会的领导一起吃早餐。省委这些领导,除了马昭武以及赵德良要留下来开组干工作会议,其他人会在今天陆续返回雍州,唐小舟想,如果今天没事的话,是不是应该去机场送行?他不喜欢余丹鸿,余丹鸿自然也不喜欢他,毕竟,余丹鸿是他的直接领导,表面工作,还是应该做的。官场之上,谁不是如此?虽然势如仇敌,水火难容,表面上,还亲热得像几十年的老情人。没有这点本事,那是很难在官场混下去的。至于罗先晖,平常的交往不算太多,表面上还算过得去。平常接触较多的常委,是马昭武和夏春和。马昭武和赵德良走得近,自然对唐小舟另眼相看。不过,马昭武要留下来开会,自己还有时间替他服务。夏春和需要回去,他是继续留下来当纪委书记,还是去人大政协,说法很多,似乎还没有一个定论。不管结局如何,在未来的江南官场,总还有一席之地。该在他身上做的工作,是一定要做的。
此外还有两个常委,彭清源和丁应平。彭清源初到雍州,千头万绪,昨天他是乘飞机来的,当晚就已经回去。丁应平在北京还有一些活动,暂时不回雍州。
正犹豫要不要去机场时,手机响了。赵德良问了一下吉戎菲到达的情况,然后说,上午中组部领导接见,主要是谈江南省发言稿的修改意见,马昭武和吉戎菲都过去。
唐小舟将赵德良的话转告给马昭武以及吉戎菲,又让雷主任派两辆车,再向夏春和、罗先晖、余丹鸿三位常委说了一番客套话,表示自己不能去机场送他们了。大家来到驻京办门口,两辆奥迪车早已经等在这里。唐小舟想,两辆车,可以同时去赵德良家,但到了之后,赵德良如果不请他们上去坐一坐,显得不够礼数。若是请他们上去,又只能坐上片刻,反倒给领导增加了麻烦。他自作主张,由自己带一辆车去接赵德良,另一辆车载着马昭武和吉戎菲先去中组部。
赵德良上车后对唐小舟说,你把部长的意见记仔细,晚上,可能要和戎菲同志一起加个班,按照部里的意见,把稿子改出来。
那个稿子是东涟市弄的,省委组织部以及赵德良都把过关,唐小舟也看过,认为稿子写得很不错,完全不像一般公文那样八股,很感性,也很激情。他不是太明白,中组部会有什么新的修改意见。如果中组部希望像官场流行的讲话稿那样写法,就真的苦了唐小舟。
唐小舟还来不及回答,赵德良又问了,公安厅说他们那里有份岩山矿难的材料,你知道这件事吗?
唐小舟想了想,说了两个字:知道。
赵德良问,怎么没听你提起?
唐小舟说,节前我下去的时候,听说一件事,有一份十二人的死亡名单,这十二个人,早已经火化了,但他们的户籍还没有注销,理论上,他们应该还活着。一个人的生与死,直接记录是户籍。我想,这事只有公安部门才查得清,所以叫他们把材料直接送到公安厅去了。
赵德良问,这么说,真的死了十二人?
唐小舟说,这份死亡名单是真是假,上面的人是死是活,或者是不是在矿难中死的,只有公安厅调查之后,才能确定。
赵德良说,你给泰丰同志打个电话,我过问一下这件事。
唐小舟拿起手机,拨通了杨厅长的电话,说过一句后,将手机交给赵德良。
赵德良的话很简单,关于那份死亡名单,他建议公安厅立案侦查,人到底是死是活,如果死了,是怎么死的,一定要查清楚,一个都不能遗漏。说过之后,也不等杨泰丰表态,甚至没有结束语,将电话交还给唐小舟。唐小舟自然也没有加上休止符,将电话挂断。
四个人一起来到中组部,先在休息室等了十几分钟,才由秘书领进了副部长办公室。唐小舟一见,这位副部长他是见过的。去年,赵德良在江南省掀起反黑风暴,让唐小舟当联络员。岂知赵德良刚刚出手,发生了麻烦,有人告赵德良的黑状,说他借反黑之名,行排除异己之实,北京曾派一个小组下去调查。唐小舟奉命前去接受调查组的问话,当时领头的,就是这位副部长。只不过,他的秘书好像已经换了人。
副部长和赵德良、马昭武以及吉戎菲很熟悉,分别与他们握手,待到唐小舟的时候,赵德良介绍说,小舟同志是我的秘书,记者出身,速记很厉害。我把他带来,是为了把部长的指示一字不漏地记下来。
副部长的记性出奇的好,握着唐小舟的手说,我和小舟同志见过,这个小朋友,反应非常敏锐,很会说话。
唐小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