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驳道:“试问张钟端等所焚何处?所抢何人?贵大臣曾派人确查?”“试问齐抚所得之供证,曾由审判厅开正式之法堂否?曾用非用拷讯否?”既然此案“未尝交审判厅审讯,其非法律上正当之判可知”。虽然最后此案不了了之,但伍廷芳企图从法律的角度辩明事情真相的态度,却让许多人印象深刻。 伍廷芳(1842—1922) 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人,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创《中外新报》,为中国有日报之始。留英习法律,为清修律大臣,草拟刑律,开中国法律新纪元。武昌起义时,首倡清帝退位之议,被推为议和代表。先后担任过司法总长、外交总长等职。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一部分林纾:以闽语音译福尔摩斯 林纾 林纾为闽人,所以他的翻译作品,很多人名、地名都以闽语发音为音译,例如光绪二十五年(1899)福州素隐书屋出版他所译的《华生包探案》(The Memoirs of Sherlock Holmes,即著名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书中,他以闽语发音,将“Watson”译为“华生”,“Holmes”译为“福尔摩斯”。此后这两个译名不胫而走,不旋踵即成为定译。 大量译介西洋文学作品的林纾,任教北大时,有一门课排在下午两三点钟,是一天精神最不济的时刻,学生们常没有心思听讲。 林纾译著 某日,当看到底下的学生又开始昏昏欲睡时,林纾便把课本一合,说:“现在为大家讲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略振。只听他说:“有个风流和尚,某日走经一座桥,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 学生此时已集中全部精神要听下去,但林纾却突然不讲了。学生们请他继续讲那和尚和那美女后来如何,他说:“没什么,一个向西、一个向东,走了。”学生的睡魔也被他驱走了。 林纾性情真挚,古道热肠,行事颇有侠士之风,例如某贫士写信向他哭穷,他与那人虽素昧平生,但仍寄赠十块银元,同时附一首诗说: 年来沧海已成田,文字何曾值一钱。 无力赠袍宁赠炭,石头城下雪漫天。 此外,友人以妻病向他告贷,他就把刚收到卖画的400元全数出借,朋友坚持立下借据后,才把钱拿去。不久这位朋友病逝,他前往吊祭,在灵前把借据烧了,并在祭文中说,他与那位朋友若都健在,则借据有无都无关宏旨,现在朋友死了,自己恐也来日无多,若死后还有借据存在,难保不成为日后两家纠纷之媒,故拿出烧掉,以长保交谊。 林纾(1852—1924) 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闽侯)人。与严复同为翻译名家,一生共翻译了160多种外国小说,但却不会任何一种外国语言。能诗善画,文笔婉约动人,翻译作品中,尤以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最让人津津乐道,中国人对外国文学的兴趣也由此而生。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一部分张謇:中国盲哑学校的创始人 张謇 清朝末代状元张謇,四岁时随舅舅进城到城隍庙玩。舅舅教他见了城隍爷要跪拜,但他进庙到神座前准备下跪时,神像突然倒了下来,把他吓一大跳。 南通大生纱厂此事传开后,大家都说张謇定非凡人,因为连城隍爷都不敢受他拜。 张謇从小抱负不凡,读私塾时,老师出上联“月沉水底”,他对以“日悬天上”。 又一次,老师以“人骑白马门前去”的上联要他对,他应声答称:“我踏金鳌海上来”。 张謇幼时并不聪颖,第一次参与州里考试,成绩很差,老师指责说:“假若一千人应考而录取九百九十九人,那最后一名必定就是你!” 他听了既惭愧又难过,回到家里,写了许多张“九九九”的字条,贴在蚊帐四周,每天一醒来就看到,以此鞭策自己,发奋图强,果然日有进益,终于考取状元,扬名天下。 张謇为实践他“父实业,母教育”的思想,积极在故乡南通创办学校,且许多都开中国教育之先河,例如通州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纺织学校、女工传习所(刺绣学校)、伶工学社(戏剧学校)、盲哑学校等,其中他为照顾弱势团体而创立的盲哑学校,主要是教导残疾人士谋生能力。 盲哑学校分盲、哑两科,盲生除授以凹凸的字版拼读盲文外,还设有音乐、按摩等课;哑生除教手语外,还开设国画、雕刻、木工、裁缝等科目。而这些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经过专业的训练后,不但能以特有的方式表达情感与想法,成绩优异者还能唱简单的歌曲,甚至合演戏剧,让社会各界大为称道。 张謇(1853—1926) 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殿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战败时,主张兴办实业及革新教育,未果,返乡经营实业。民国建立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后历任政府农商要职,为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一部分严复:喜欢和人唱反调的学者 严复 严复的中西学问俱极渊博,对问题的观察更是敏锐而有独到之处。他喜与人唱反调,别人说东,《天演论》手稿 他必有往西的坚持和理由,而且令人绝倒。 他从英国学成返国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迨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爆发,避居上海。袁世凯被任命为北洋总督时,曾致书请他入幕,但他骂道:“你是什么东西,够得上延揽我?”后来袁世凯被贬回河南老家,他竟改口说袁世凯为“朝廷柱石”,指责清廷是“自坏栋梁”。 康有为与梁启超师徒推动维新变法,国人均恭维其眼光独到,是先知先觉。惟独严复痛贬他们不但误清室,也误了天下苍生。他说:“西后(慈禧)残年待尽,倘康梁不采取急进态度,则德宗(光绪)终可畅行其志。乃康热衷过甚,卒演成卖君卖友惨剧,而彼只身远窜,施施然以忠臣志士自命,堪云无耻之尤。梁则出风头之念有余,救国之心不足。” 民国成立后,远近一片赞美共和之声,严复又深不以为然,认为“人民程度不够,徒有共和之名而无其实”。因为有此不赞同共和的话,所以当“洪宪帝制”启动后,筹安会首领杨度欲获其支持,对他说共和制度行于中国必乱,问他“改行帝制如何”,他却说:“国事非同儿戏,岂能一变再变?”等到洪宪帝制失败,到处都是逼袁世凯退位的呼声,他又发出“非袁无以维持残局”的论调。 严复译著 有人评断袁世凯一生事业得失,认为他无一事可取,“惟练兵是其所长”。严复则说袁世凯练兵数十年,而军实不充、纪律不严,徒养成许多骄兵悍将,“不独不能以之对外,即对内亦外强中干”,所以说练兵,是袁之最大短处。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由黎元洪继任总统,许多人额手称庆,说“天下从此可以太平了”,但严复却说“不行,黄陂(黎元洪字)德有余而才不足”。 张勋复辟事起,有人向严复说真命天子在上,他“可以出仕矣”!可他猛摇其头说:“张勋何人?康有为何人?徒以爱清室者害清室。” 严复(1854—1921) 初名体干,入仕后改名复,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同治年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继赴英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任教于马尾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翻译和介绍了许多西方社会学、经济学著作,其中尤以英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影响最大。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一部分张勋:誓死不剪那根辫子 张勋 1917年主导清逊帝溥仪复辟的是民国“怪物”张勋,其统率的部队在清朝时称定武军,民国建立后也仍然称定武军。 辫子兵在北京街头赌博他自己留了条辫子,同时规定全军每人要留辫子,不许动刀剪去,以示不忘清廷之意。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后,曾派人对张勋说,民国建立,改制易服,应将辫子剪去。但张勋以“可死不可从”,宣示“护辫”决心。 袁世凯拿他没辙,只得由他。因此当时人称他“辫帅”,称其部队为“辫子军”。 张勋思想陈旧,极为迷信。 发动复辟前,他与康有为扶乩问吉凶,乩语出现杜甫的诗句“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什么时候才是“落花时节”呢?乩语又出现李白的诗句“江城五月落梅花”。 张勋算了算,1917年闰二月,所以农历五月应在阳历6月底与7月之间,因此他立即在7月1日发动复辟。及至失败后,张勋心想此次看到了溥仪,是“又逢君”没错,但下场为“落梅花”,只剩香味而已,于是怪自己对神意未充分领悟,致有此失。 张勋驻防南京时,以重金买得一秦淮艳妓,名叫小毛子,宠爱异常。辛亥革命,张勋兵败,挟小毛子渡江北去。后来他在天津,又娶名伶王克琴为妾。王妖娆柔媚,尽得专宠,小毛子愤而自尽。复辟事败,张勋遁入荷兰驻华大使馆,请求政治庇护,王克琴则席卷所有财物逃逸,不知所终。有好事者以此二妾为名,做一长联云: 往事溯从头,深入不毛,子夜凄凉常独宿。 大功成复辟,我战则克,琴心挑动又私奔。 张勋(1854—1923) 字少轩,江西奉新人。原为清朝军官,曾任云南提督、甘肃提督、江南提督等职,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辫不剪,表示忠于清王朝,所以又被称为“辫子军”。1917年在北京拥逊帝溥仪复辟,因倒行逆施,仅13天即被段祺瑞所败。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一部分徐世昌:想做逊帝溥仪的岳父 徐世昌 徐世昌一身跨清、民两代,屡跻政坛高位,宦海浮沉。他与人谈起为官要诀,总结为四点: 一、圆通:即说话圆滑、模棱两可,做人则八面玲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