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孟子他说·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於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於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注:李陵表功:靠,老子当年是枪林弹雨里杀出来的,你们谁体谅过啊!】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於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注:李陵不服:靠,汉高帝当年打匈奴怎么着,还不如我呢!】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於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句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注:李陵为自己辩解:我本来不是真降,我要当插在敌人心脏里的一把尖刀!】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馀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注:李陵发牢骚:汉朝皇帝对大臣不好,向来如此。】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注:李陵说:老苏,我方才说的你别不信,看看你自己,汉朝对你真好么?】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注:这一段是经典中的经典,重中之重。“陵虽孤恩,汉亦负德”说得凌厉。李叔生气了!靠,老子投降怎么着,老子还真就不后悔了!】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注:朋友道珍重,大有伤感之情。】
   
   
先跑跑题:我常觉得,纯粹从文学角度来看,文人的文字通常都有个毛病,就是文人气重,而文人气是个行文很忌讳的东西,一不小心就酸了。所以,同是豪放词,我喜欢辛弃疾甚于苏轼,其他也都类同。当然,这只是个人偏好,顺口一谈,现在看看李陵,将门之后,勇冠三军,可这文字写的,实在是棒,读起来就感觉他的郁结和愤懑就这么顶在胸口,出不来,就像炸弹即将爆炸却还没有爆炸的那一瞬间——这文字的感觉就是逗留在这一瞬间,高,实在是高!李陵要是把这篇东西发在论坛上,我马上注册十个马甲去给他顶帖!
   
再来看看这封信的内容。李陵在前边很长的篇幅里都在谈他想家,谈他羡慕苏武,谈他的委屈,谈他的报国之志,转到后来,说起汉朝皇帝历来的不公和苛刻,接着说你苏武如此不易,如今回去不也就是得个小官当么?到了最后,李陵按捺不住,说我李陵在外打仗鞠躬尽瘁,孤军奋战,你皇帝不体谅我的苦衷,反而杀我全家,我就是不服气!你这么对我,我凭什么对你尽忠,我还就铁心当汉奸了,我李陵不后悔!
   张无忌不是有个不悔妹妹么,苏武也有这么个不悔弟弟。
   这个李陵李不悔啊,唉!他们老李家的事情真是一言难尽。有没有人相信命运呢?命运也好,巧合也罢,老李家就是这么邪。
   
飞将军李广,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名将,是个令匈奴又惧又佩的人物,可这一辈子就没断过倒霉。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有句名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以李广盖世军功,却就是封不了候,而且,最后还得听小辈卫青的指挥,又祸不单行,犯了错误,挨了处分。可怜李广,想自己如此风云人物,真不愿再因为这一点小错误被刀笔吏折腾一番,那,怎么办?——自杀了。我很小就在《史记》里读过李广的传记,读完之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那种难受的劲头好多天就是散不去。后来哪怕知道了卫青和霍去病再怎么厉害,也因为李广的悲剧在我的胸口横着,所以对这甥舅俩就是喜欢不起来。
   
李广的儿子李敢也是条好汉,后来在霍去病的军中当差,因为老爸的死,怨恨卫青,终于有天忍不住,动手打了卫青。这件事,卫青倒是没声张,可霍去病看不过去了,心说:“靠,小样儿的李敢,打狗也要看主人啊!”——错了错了,我替霍去病说话说错了,他和卫青可是一家人,又是小辈,年轻气盛,所以处心积虑要出这口气。结果,在一次陪汉武帝打猎的时候,霍去病暗箭伤人,射死了李敢。我当年读书读到这里,心里这叫一个气!想你霍去病也是条好汉,大漠奔袭确实了得,可对自己人怎么就这么卑鄙!有种和人家李敢单挑啊!
   
李敢就这么死了,汉武帝也没把霍去病怎么着。唉,想想当年李广的箭术,无论在汉朝,还是在匈奴,乃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武林神话,结果自己的儿子却被别人用暗箭给射死了。
   
到了李陵,这是李家的第三代了。李陵在信里为自己叫委屈,那可真是天大的委屈。李陵说了,当年汉高帝刘邦马上得天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可这帮牛人加在一起,带三十万大军去和匈奴打仗,结果还打了个大败仗。我李陵呢,劳师远征,到匈奴的地盘去打人家,我带了多少人?五千人!五千人还不说,还都是步兵!匈奴人家可是十万大军以逸待劳啊,还尽是劲装骑兵。最可恨的是,本来说好和我配合一起出击的那几支军队一个人都没来,我孤军奋战,以寡敌众,用步兵打骑兵,用疲惫之师打精悍之旅,而且人家是在主场,我是在客场啊,我连啦啦队都没有啊!就这样,我还一次次地打败了敌人,不容易呀!最后我的部队打到了死伤遍地,只剩下一百人不到,盔甲也没了,兵刃也断了,箭也用光了,可我振臂一呼,大家还是咬牙往上冲,几乎就把匈奴人打退了。可毕竟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啊,我最后还是败了,降了。可我投降,是为了要东山再起。我是贪生怕死的人么?要真是那样,也不会和匈奴战斗到这般田地。当年范蠡如何,忍辱负重,终于帮助勾践为越国报了仇;曹沫如何,委曲求全,终于为鲁国雪了耻。
   可是,没用。不管你怎么打的,不管你怎么想的,投降了就是投降了,汉朝这边已经定了你汉奸的性了,全家杀杀杀!可怜李家三代英雄,下场是一个比一个惨。
   不但遭遇惨,名声也惨。李陵,如果按比较严格的标准来看,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汉奸。(要按宽标准,可能要算伍子胥。)
   匈奴后来和汉朝讲和了,否则的话,如果再打仗,李陵会不会帮助匈奴打汉朝?——不知道。
   
前面讲的吕文焕倒是帮助蒙古人一路劝降,想来他是认识到原子弹的厉害了,知道再打也是白送命,没有胜利的希望了。但是,即便没有胜利的希望,即便被一座座地屠城,是不是应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为皇帝玉碎?还是为自己玉碎?其间可是有大大的区别的。这,还是听各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吧。
   
按这封书信来看李陵,倒有点儿豫让的感觉,但毕竟是大一统时代,李陵的“忠”的心理已经比豫让时代强出很多了。但是,李陵这里要说的是:我的“忠”说到底也是有限度的,你如此不体谅我,你杀我全家,我还要对你“忠”么?我想家,但我不悔。
   
——说到这里,我先把李陵放放,赶紧给自己描几笔,要不然可该挨骂了:我可无意为汉奸说好话哦,我将心比心,如果当时我处在李陵的位置上,别说受点儿小委屈,别说不被体谅,别说全家被杀光,就算杀光我十族,我还是要尽忠到底!尽忠到底!不是为君尽忠,也是为国尽忠!管他国家是公器还是私产,反正尽忠就是了!
   
再回到那封信,有人可能会怀疑,说这也可能只是李陵自说自话,夸大其词,实情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那五千步兵有口述实录留下来吗?战争现场发现足够的考古证据了吗?还有立场不同的其他史料里有支持李陵的佐证吗?
   
这种怀疑也不是完全站不住脚,毕竟有些事情隔了这么久的时间,当事人也没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