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蝉声,通耳食,牙车脱臼相离一二寸。其穴侧卧张口取之,针入七分,留三呼,得气
即泻,不须补。灸亦良,日可灸五壮至二七壮止,十日后根据前报灸之即愈。忌食动风、生冷、猪、鱼物等。
6。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治耳有脓汁出,生疮,HT (都礼切,)耳 ,耳鸣,耳如蝉声,
重听无所闻,齿龋。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7.听宫∶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阳、太阳三脉
之会。治耳聋如物填塞无所闻,耳中嘈嘈,心腹满,臂痛,失声。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8.颊车∶二穴在耳下曲颊端陷中,足阳明脉气所发。治牙关
不开,口噤不语,失喑,牙车疼痛,颔颊肿,颈强不得回顾。其穴侧卧开口取之,针入四分,得气即泻。
灸亦良,日可灸七壮,至七七壮止,炷如大麦,慎如常法。
十一、肩膊背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一)肩膊部
属性:(左右凡二十六穴)
1.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中指下陷中者是。一名膊井,
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治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背膊间,两手不得向头,或因扑伤腰髋
疼,香港脚上攻。《甲乙经》云∶只可针入五分,此膊井足阳明之会,乃连入五脏气。若刺深,则令人闷到不
识人。即速须三里下气,先补不泻,须臾平复如故。凡针肩井,皆以三里下其气。若
妇人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若灸更胜针,可灸七壮。
2.天 ∶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中央,手少阳、阳维之会。治肩肘痛引颈项急,寒热,缺
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烦满。针入八分,可灸三壮。
3.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中,手阳明、跷脉之会。治背膊痛,胸中有瘀血,肩
臂不得屈伸而痛。灸五壮,针入一寸。
4. 会∶二穴,一名 。肩前廉,去肩头三寸,手阳明之络。治项瘿气瘤,臂痛不能举,气
肿痛。针入七分,留十呼,得气即泻,可灸七壮。
5.肩 ∶二穴在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手阳
明、跷脉之会。疗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瘾疹,手臂挛急,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臂细无力,筋骨酸疼。可
灸七壮至二七壮,以瘥为度。若灸偏风不遂,七七壮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
当灸,不畏细也。刺即泄肩臂热气。唐库狄钦若患风痹,手臂不得伸引,诸医莫能愈。甄权针肩 二穴,
令将弓箭向垛射之,如故。
6.肩 ∶二穴在肩端 上陷中,举臂取之。治肩重不可举臂肘。可灸三壮,针入七分。
7.肩贞∶二穴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 后陷中。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痛。针入五分。
8. ∶二穴在肩 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手足太阳、阳维、跷脉之会。治寒热,肩肿引胛
中痛,臂酸无力。针入八分,可灸三壮。
9.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手太阳脉气所发。治
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可灸三壮,针入五分,留六呼。
10.秉风∶二穴在肩上小 后,举臂有空,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之会。治肩痛不能举。可灸五
壮,针入五分。
11.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治肩痛,周
痹,气注,肩膊拘急疼闷。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12.肩外 ∶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治肩胛痛热而寒至肘。可灸三壮,针入六分。
13.肩中 ∶二穴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治寒热,目视
不明,咳嗽上气唾血。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十壮。
十一、肩膊背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二)背部中行
属性:(凡一十三穴)
1.大 ∶一穴,一本作椎。今从页作 ,余皆仿此。在第一椎上陷中,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疗五劳七伤,温疟 疟,气
疰,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针入五分,留三呼,泻五吸。若灸以年为壮。《甲乙经》云∶
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 穴。凡度周身孔穴,远近分寸,以男左女右,取中指内纹为一
寸,《素问》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绳度量孔穴,绳多出缩,取穴不准。今以薄竹片点量分寸,疗病准的。
2.陶道∶一穴,在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足太阳之会。治头重目瞑,洒淅寒热,脊强,汗不出。
可灸五壮,针入五分。
3.身柱∶一穴,在第三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治癫疾,螈 ,怒欲杀人,身热狂走,谵言见鬼。针入
五分,灸七七壮。
4.神道∶一穴,在第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寒热头痛,进退往来, 疟,恍惚悲愁,
健忘惊悸。可灸七七壮,至百壮止。小儿风痫螈 ,可灸七壮。
5。灵台∶一穴,在第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经阙疗病法,出《素问》。
6。至阳∶一穴在第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寒热,解散,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
难言。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7.筋缩∶一穴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
视。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8.脊中∶一穴,一名神宗。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风痫,癫邪,温病,积聚,
下利。禁不可灸,灸则令人腰背伛偻。针入五分,得气即泻。
9.悬枢∶一穴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督脉气所发。
治积气上下行,水谷不化,下利,腰脊强不得屈伸,腹中留积。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10.命门∶一穴,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头痛不可忍,身热如火,
汗不出,螈 里急,腰腹相引痛。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11.阳关∶一穴在第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阙疗病法,出《素问》。
12.腰 ∶一穴,一名背解,一名腰柱,一名腰户。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两手
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乃取得其穴。督脉气所发。治腰髋疼,腰脊强不得回转,温疟 疟。针入八分,
留三呼,泻五吸。可灸七壮至七七壮。慎房劳,举重强力。《甲乙经》云∶针入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壮。
13.长强∶一穴,一名气之阴 ,督脉络别。《甲乙经》云∶在脊 端,足少阴、少阳所结会。治肠风
下血,五种痔,疳蚀,下部 。针入三分,抽针以太痛为度。其穴跌地取之乃得。灸然
不及针,日灸三十壮,至二百壮止。此痔根本是冷,慎冷食、房劳。《甲乙经》云∶针入二寸,留七呼。
十一、肩膊背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三)背部第二行
属性:(左右凡四十四穴)
1.大抒∶二穴在项后第一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陷中。《甲乙经》云足太阳、少阳之会。疗疟,
颈项强不可俯仰,头痛,振寒,螈 ,气实胁满,伤寒汗不出,脊强喉痹,烦满风劳,劳气咳嗽,胸中郁郁,
身热目眩。针入五分,可灸七壮。
2.风门∶二穴,一名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治伤寒,颈项强,
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风劳,呕逆上气,胸背痛,喘气,卧不安。针入五分,留七
呼。今附∶若频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可灸五壮。
3.肺 ∶二穴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治上气呕吐,支满不嗜食,汗不
出,腰背强痛,寒热,喘满虚烦,口干,传尸,骨蒸劳,肺痿,咳嗽。针入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出《甲
乙》。甄权《针经》云∶在第三椎下两傍,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治胸中气满,背偻
如龟,腰强,头目眩,令人失颜色。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一百壮。
4.厥阴 ∶二穴在第四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逆气
呕吐,心痛留结,胸中烦闷。针入三分,可灸七七壮,出《山眺经》。
5.心 ∶二穴在第五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心中风,狂走,发痫,语悲泣,心胸闷乱烦满,
汗不出,结积,寒热,呕吐,不下食,咳唾血。针入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
6.膈 ∶二穴在第七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咳而呕逆,膈胃寒痰,食饮不下,胸满,肢肿,
两胁痛,腹胀,胃脘暴痛,热病汗不出,喉痹,腹中积癖,默默嗜卧,四肢怠情不欲动,身常湿,不能食,食
则心痛,周痹身皆痛。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7.肝 ∶二穴在第九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咳引两胁急痛不得息,转侧难,撅胁下与脊相引而
反折,目上视,目眩,循眉头痛,惊狂,鼽衄,起则目KT KT ,目生白翳,咳引胸中
痛,寒疝,少腹痛,唾血短气。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
8.胆 ∶二穴在第十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心腹胀
满,呕则食无所出,口苦舌干,咽中痛,食不下,目黄,胸胁不
能转侧,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9.脾 ∶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胆善欠,
胁下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 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针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10.胃 ∶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胃中寒,腹胀不嗜食,羸瘦,肠鸣腹痛,胸胁
支满,脊痛筋挛。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随年为壮。
11.三焦 ∶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肠鸣腹胀,水谷不化,腹中痛,欲泄注,目
眩头痛,吐逆,饮食不下,肩背拘急,腰脊强不得俯仰。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12.肾 ∶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与脐平。治虚劳羸瘦,耳聋,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