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渐盛,子时阴气最为旺盛,所以人体阴阳气血的交换是在子、午两个时辰。
如果心经不畅,午时就会有反应,轻者会有一种煎熬感,而且感觉胸闷、呼吸不畅,或耳鸣、声哑,夜晚往往难以入睡且多梦、盗汗,或心里惶恐不安,总好像有什么事要发生似的。因此,要照顾好心经,午时最好宜静不宜动,使心火下降。
第七章 午时养生 心经会告诉你有多棒(3)
我们在此时如何养生呢?午时应为“合阳”,此时应“少息所以养阳”。此外,“心主血脉”,“心恶热”,而此时正是太阳高照,气温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为了让心脏受到更好的照顾,所以此时宜小憩,一般来说休息30分钟就可以了。
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尤其对于高血压患者,午休最有补益。午休也有助于消化。当然,午睡时间不要太长,最多也不要超过1个小时。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会:不吃早餐或早餐没吃饱,到了午间11点至1点的时候,往往会因气血不足而头晕。因此,不论工作有多繁忙,早餐一定要吃饱,才不会让心脏时常陷入“油尽灯枯”的困窘。
必须注意的是,心经的养生之道是尽量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心脏过度兴奋。因此,茶、咖啡、酒等应适可而止,肥胖、高血压或已有浮肿的人,更应少摄取高糖、肉类、点心、油脂太多的肉类(如肥猪肉)或含盐量太高的食物。
问:我父亲今年52岁,他以前一直很健康,可最近不知怎么了,身体变瘦了,且身上忽寒忽热,每天午时之后出现恶寒。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如需中药治疗,请医生四诊合参后再开处方。如行穴位疗法,根据按时发病的特点,建议根据《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选取发病时间当令经络的输穴治疗。如果是午时,属心经当令,心经输穴为神门。午后未时为小肠经当令,小肠经输穴为后溪。可请针灸医生针刺此输穴的方法治疗。此为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养生从安心神开始
心主神志,藏神。中医所说的“心”与西医的“心脏”略有不同,中医所说的“心”包括心脏和精神、脑力,以及与心相关的其他脏腑组织。《黄帝内经》认为,心为神明之官。
一个人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如果心主神志功能失调,就会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者反应迟钝、健忘、精神不振甚至昏迷等现象。
在生活中,当精神紧张、思虑过度或受到惊吓时,往往会出现心神不宁甚至悸动不安的情况,有时还会有失眠、多梦等症状。西医学认为,这些症状的发生都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但缺乏好的治疗方法。中医从心所藏之“神”对意识活动的重要性这个角度出发,认为这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生,是心所藏之“神”不足所致,从而运用安神的方法治疗心慌、失眠、多梦等,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平时我们在治疗各种疾病时,首先要安心神,只有把这个“君王”现代人如何宁心养神心明则神清,神清则身健。养生先养心,养心就要宁心养神。
宁心养神可以让我们摆脱无谓的烦恼,并进入一种超凡悟我的境界。
您可以静听天籁之音。何为天籁之音?风声、雨声、鸟声、水流声皆是天籁之音。清晨,您可以听树叶沙沙的响声,听虫儿的叫声,听鸟儿的啁啾……由近及远,由低及高,由粗略到细微,所有日常的积尘、积怨、积郁、积忧、积乏,顷刻都会化作云烟。
静听天籁是以归依自然的方式,慰藉紧张与烦恼,使之宁心养神,获得深度的休憩。稳住了,其他脏腑就好管理了。正所谓“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第七章 午时养生 心经会告诉你有多棒(4)
心的病变通常主要反映在血脉失调和神志异常等方面。心包为心之外卫,故温热病邪内陷,多为心包所受,从而出现神昏、谵妄等病候。心虚证多起于内伤,表现为心气、心血之亏虚和心神暗耗;实证多由痰、火、瘀血内阻所致。
血脉失调:心气虚推动血行无力,如出现心悸、气短、脉弱无力,宜用补益心气法。若气虚又见寒象,如肢冷、自汗、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脉象散乱,则为心阳欲脱之证候,宜用急救回阳法。若见心悸、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脉细,则为心血不足,治当补养心血。若血虚又见虚热现象,则属阴虚。若心胸憋闷、心前区疼痛(有时牵引肩背)、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甚则可见面青和唇甲青紫,为心血瘀阻,治当活血祛瘀。
心神疾病:心血不足,忧郁伤神,就会出现“脏躁”病,以悲伤欲哭、躁扰不宁为主要症状,治用养心润燥法。若以失眠为主,兼见心烦、盗汗、舌红、脉细等症状,为心火偏亢、阴血不足,治用清热养血安神法。若热邪内陷心包,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脉数等症状,可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法。若痰火扰心,出现失眠烦躁,甚至言语错乱、嘻笑不休、打人毁物、弃衣而走,即为癫狂病,可用降火逐痰法。
其他疾病:汗为心之液,汗出正常与否与心的功能有联系,很多汗证可从心论治。若劳心过度,心血耗伤,或久病血虚,血不养心,因而心悸少眠、盗汗、舌淡、脉细,治当补血养心、安神敛汗;若心阳不足,四肢清冷,神疲自汗,治当益气温阳,佐以固涩。由于心与小肠有表里关系,心火亢盛,火邪随经脉上炎至舌,出现舌红或溃疡、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脉数等症状,治当清泻心与小肠之火。
心属火脏,与夏季相通,水能克火,而冬季属水,一日中正午应夏,夜半应冬。所以心脏病多发生在夏季或日中,加重或死亡时间多在冬季或夜半。
心脏保健宜如《黄帝内经》所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类经》也指出“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藏俱安,邪亦安从奈我哉”。另外,注意适寒温、慎起居、保持身体健康,配之以导引、吐纳等方法,使气机通畅,血脉调和,则效果更佳。
治病救人的心经腧穴
快节奏的生活,让每个人都面临着新的压力;精神压力增大,体力上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很多人更是“积劳成疾”。有时会出现浑身无力、头脑不清、心悸气短、失眠健忘、上火便秘、食欲不振等情况。
这多是因为心经问题所致。心经是人的生死命脉。如果一个人的心经发生病变,除表现出上述症状外,还伴有喉咙干燥、头痛、心痛、口渴、胸胁痛和上肢前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手掌热痛等症状。
一旦出现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心属火,木能生火,木行对应的是肝。
经络取穴补泻时常用“虚则补其母”之法,而且“五脏有疾当取之原”。
虚则补其母,一可补其母经,一可在其本经上补其母穴。照此理论,补心的穴位可以是心经原穴(也是输穴)神门,还可以是肝经原穴太冲,或心经的井穴少冲(心经属于阴经,阴经的井穴五行属木)。肝在五行属木,其变动为“握”,手背透露心脏秘密很多人手背上的静脉极其凸显,血管胀得像要裂开一样,其实从这些凸显的静脉可以发现心脏是不是有问题。
第七章 午时养生 心经会告诉你有多棒(5)
具体检查方法:将手先向前伸直,然后斜放下45°片刻,此时静脉处于怒张状态,再把手往上举高45°,此时血液下流,静脉的凸显会消失。如果此时静脉血管依然凸显,表明心脏可能出问题了,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现在做一个握拳的动作,但是要从小指这一侧握起,小指尖正好点按在心经的荥穴(属火)少府穴上。这一小指的抓握点按,心经木穴少冲点按在火穴少府上,木火相生。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补心手法。但其动作要领是缓慢,使少府穴微痛即可。此法可以有效加强心主血脉的功能,进而改善手冷、血脉不周等现象。
现在很多人都在敲打经络,敲打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不是那么简单,弄不好会出现问题。
医生在临床也常用拍打法,但其五指并拢微屈叩打而非握拳捶打。医生检查肾区有无叩击痛时,要在被叩击的肾区垫上一只手掌,而不是直接叩击肾区。笔者的一位同事遇到一位求治腰痛的老先生,自诉身体一向很好,体检正常,现在每天敲打腰部膀胱经。这位同事马上建议患者到大医院做检查。其后患者化验尿中有红细胞,因敲打腰部用力不当所致。凡事有一个度,正确的操作才是保障。抽空看看经络循行,经络如同河道,经常梳理一下河道还是有益的。选择适合的部位,如肌肉丰厚处,用适合的手法拍打还是安全的。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临床实践表明,手部按摩是防治心脏病的有效辅助方法。
在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建议做一次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体力活动时有心悸、疲劳、气急等不适,或产生呼吸困难感。
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
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至肩、手臂及颈部。
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
熟睡或做噩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坐起来一会儿才好转。
性生活时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
饱餐、寒冷、吸烟、看情节紧张的电影或电视时,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
在公共场所,容易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