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宗哲学象征·txt-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录》香严绞尽脑汁,终不能答,后来击竹开悟,桶底脱落。“父母未生前”是禅林普遍参究的话头之一。个体生命的源头则是“父母未生时”,宇宙生命的源头是“混沌未分时”。 
    “混沌未分时”也叫“黑豆未生芽时”、“最初一句”、“第一句”、“洪钟未击时”、“古帆未挂时”、“一沤未发时”、“明暗未分时”、“日月未生前”等。“混沌”象征着本源状态,“混沌未分时”是“不思善不思恶”时的 “本来面目”。“混沌未分时如何?”“混沌。”“分后如何?”“混沌。” 《传灯》卷20《弘通》混沌分化的前后都是混沌,喻本心处迷而不失,在烦恼而不减。混沌未分,语言文字、声音都无从产生,“混沌未分时,无此个面孔”《圆悟录》卷20, 此时也就是“黑豆未生芽”时。文字色黑,状如豆点,禅宗以“黑豆”喻指文字。文字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文字没产生,相对的意识也没有产生,故“黑豆未生芽”时的内证境界“佛亦不知”《祖堂集》卷5《三平》。 要参禅必须向“黑豆未生芽”时领会《续古》卷1《翠岩真》。 《华严经》里善财遍参,所悟也是“黑豆未生芽”的内证境界:“打鼓弄琵琶,还他一会家。木童能抚掌,石女解煎茶。云散天边月,春来树上华。善财参遍处,黑豆未生芽。”《颂古》卷4延庆忠颂禅宗随说随扫,指出纵是向“黑豆未生芽”时领会,仍是“剑去远矣”《五灯》卷16《崇梵余》, 必须使一念不生的意念也不要生起,才与禅悟契合:“黑豆未生前,商量已成颠。更寻言语会,特地隔西天。”《古尊宿》卷18缘密颂 
    本心超于言句之外,随着言句的产生,“不思善不思恶”的浑融原整状态被破坏,真我淹没于言句之中。“最初一句”或“第一句”是指相对意识还没有产生时的清净本源状态。《传灯》卷13《贞邃》:“如何是最初一句?”“未具世界时,阇梨亦在此。”《古尊宿》卷15《文偃》:“如何是最初一句?” “九九八十一。”  它不可思量拟议,稍一寻思,即落第二句。《传灯》卷18《皎然》:“僧问雪峰:‘如何是第一句?’雪峰良久。僧退举似于师,师曰:‘此是第二句。’”  甚至一提出这个问题,就落了第二句。《传灯》卷21《可隆》:“问:‘如何是普贤第一句?’师曰:‘落第二句也。’”   乃至于不论如何表述,都落了第二句:“且第一句如何道?汝等若向世界未成时、父母未生时、佛未出世时、祖师未西来时道得,已是第二句。且第一句如何道?直饶你十成道得,未免左之右之。”《五灯》卷20《正贤》。《明觉语录》卷4:“威音王已前无师自悟是第二句,还我第一句来。”  因此师家在接机时往往将这个问题堵截回去,《传灯》卷21《传心》:“如何是松门第一句?”“切不得错举。”《古尊宿》卷37《神晏》:“问:‘如何是第一句?’ 师便把杖作蓦口刺势。”  或者表示宁愿截头也不为说出,《祖堂集》卷12《清平》:“如何是第一句?”“要头则斫将去。”  或者是大喝一声来结束对答《传灯》卷12《水陆》。  
    当相对的意识没有生起之时,六根不向外攀援,在亘古清净中,耳根听不到声音,“洪钟未击”。本心清明澄湛,闻性超越了物理的声音,因此洪钟“未击”、 “已击”都是“绝音响”《传灯》卷23《道虔》。 然而寂静的本心又绝非一潭死水,而是洋溢着活泼生机,所以虽然洪钟未击,却“充塞大千无不韵,妙含幽致岂能分”。如果善于把握,不使闻性逐声尘迁转,在洪钟震响之后,同样是“石壁山河无障碍,翳消开后好沾闻”同上卷13《延沼》。 闻性圆通历历,流转无碍。 
    “古帆未挂之时”,是航船静泊港湾,人类没有开始漂泊颠簸之时。《虚堂录》卷4:“室中常示古帆未挂因缘,才开口便骂。一日在侍者寮,思之:古帆未挂,有甚难会?其实只是一沤未发已前事,一念未兴已前事。”  此时 “小鱼吞大鱼”,自性妙用,不可端倪;而对于悟者来说,古帆既挂后,“后园驴吃草”《五灯》卷7《岩头》, 一切现成,不容思议。“一沤未发”时,是人类的精神处于本源,还没有开始流浪之时。虽则“一沤未发”,却不乏活泼的机用。《五灯》卷17《祖心》:“一沤未发,古帆未征。风信不来,无人举棹。正当恁么时,水脉如何辨的?”《祖堂集》卷9《盘龙》:“僧问洛浦: ‘一沤未发已前,如何弁其水脉?’浦云:‘移舟谙水势,举棹别波澜。’” 《圆悟录》卷10:“一沤未发已前,滔滔流水;一尘未举之际,茫茫刹尘。”  它是禅宗心仪神往的初始境界。《续古》卷2《真歇了》:“松风吟,鸦鹊咏。各自说,各自听。唱一沤未发宗乘,提千圣不传正令。”  同样,“明暗未分” 也是象征人类本有的纯正的精神境界。《五灯》卷12《景祥》:“有人问如何是月,向明暗未分处道得一句,便与古人共出一只手。”   
    佛教把一劫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空劫时世界已不存在,空无一物。 “空劫以前自己”的“空劫”,则指世界形成之前且万物未生之时期。“空劫以前”是世界成立以前空空寂寂的时代。天地未分之前,了无善恶、迷悟、凡圣、有无等差别对待,这是没有生起森罗万象以前的绝对境界。禅宗用“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作为话头参究,与“父母未生时”、“空王以前”、“空王那畔”、 “朕兆未萌前”等,意义相同。“空劫以前”万物未生,“空劫以前自己”是超越意识思量的本我。芙蓉问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法灯于言下“心迹泯然” 《五灯》卷14《法灯》。 丹霞问清了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清了正准备回答,丹霞立即截流铲断:“你闹在,且去。”同上《清了》 
    “威音王佛”是过去庄严劫最初的佛名,象征极其遥远的时间,“威音那畔” 指威音王出世之前,象征人类本有的纯正精神境界。“妙体凝寂,绝诸戏论,不生不灭,非有非无,不动不摇,湛然常住。唤作旧日主人翁,名曰威音那畔人,又名空劫前自己。”《真心直说》它是思量不及的境界:“威音那畔,水泄不通,便是释迦亲来也分疏不下。”《续古》卷2《芙蓉楷》是一切名相无从安立的境界:“透过威音那畔更那畔,宗之与教是假道,佛之与祖是强名。” 同上卷5《此庵净》是一切现成的现量境界:“现量是父母未生前威音那畔事。”《大慧录》卷22是超越相对的绝对境界:“只为不落心意识,不落净秽边,透出威音那边,全明本元要地。”《圆悟录》卷11是禅者竭尽全力要体证透入的境界:“威音那畔一着子,往古宿衲忘躯命力行之,务要拈花面壁之风不坠,以图报佛祖深恩。”《虚堂录》卷4禅宗运用金刚般若,旋立旋破,指出“直饶向威音那畔、空劫已前荐得,犹是鬼家活计,未为透脱一路”《续古》卷3《佛性泰》, “直得七佛已前威音那畔荐得,犹是话会在”《圆悟录》卷6, “直饶空劫已前威音那畔,一时坐断,大似钉桩摇橹,胶柱调弦”同上卷10。 

    五、“心月”、“心珠”

    “心月”、“心珠”意象群,侧重本心的圆明性。禅宗以此象征本心光明,不受污染,天真独朗,无纤毫情尘意垢。 
    “心月”和“心珠”均象征自性湛然圆满,光辉朗洁。《菩提心论》:“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大正藏第32册。  禅宗认为,本心圆满自足,每个人“尽有常圆之月,各怀无价之珍”,只是由于受了欲望浮云的蒙蔽,以致 “月在云中,虽明而不照;智慧惑内,虽真而不通”《传灯》卷25《玄则》。 因此要扫荡浮云,彰显本真。“古人见此月,今人见此月。此月镇常存,古今人还别。若人心似月,碧潭光皎洁。决定是心源,此说更无说。”《五灯》卷18《道完》心月不随物质现象迁谢,皎洁照人。寒山诗云: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全唐诗》卷806 
    秋月映照着碧潭,通体的皎洁。但这种皎洁,远非语言所能描述,因此寒山子随说随扫,不着死语。盘山的法语,将心月的质性形容得无可比伦,遂成为禅林名句:“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 《五灯》卷3《宝积》 
    韶山《心珠歌》:“此心珠,如水月,地角天涯无殊别。只因迷悟有参差,所以如来多种说。……劝时流,深体悉,见在心珠勿浪失。”《传灯》卷30《韶山》谓心珠如水月澄明,超越时空。由于有迷悟之别,所以佛陀祖师有各种不同的譬喻,无非是让人体悉到这颗本来现成的“心珠”。丹霞《玩珠吟》: “识得衣中宝,无明醉自醒。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罔象先天地,玄泉出杳冥。本刚非锻炼,元净莫澄渟。……瑞光流不灭,真气触还生。”又有《弄珠吟》:“般若灵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隐现常游五蕴中,内外光明大神力。此珠非大亦非小,昼夜光明皆悉照。觅时无物又无踪,起坐相随常了了。 ……罔象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同上》卷30丹霞《玩珠吟》  摹写出心珠光明亮丽、能够照破无明黑暗、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超越知性思量等特质。石巩慧藏也有《弄珠吟》长篇吟咏本心自性《祖堂集》卷14《慧藏》。  
    “心珠”也叫“神珠”。郁山主乘驴过桥,踏桥板而坠,大悟作颂:“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一跌之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