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宗哲学象征·txt-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侨绱说谋浠梦薅ǎ布词拧5蹦愀惺艿剿幕钇妹钣茫胱⒛抗劭词保衷缫巡恢侥睦锶チ恕Q妓痰秸饫铮┓迳吣美窗淹妫蛏被蚧睿蚝艋蚯玻茏葑匀纾倩Ρ洹!
    “如今藏在乳峰前,来者一一看方便。”雪窦再一次自供答案说,你想看看那条蛇么,它正藏在乳峰山前呢。乳峰是雪窦山名。长庆、玄沙、云门,虽然能够弄蛇却不能见蛇,所以雪窦警醒学人,好好看取目前。雪窦颂到这里,意犹未了,高声喝道:“看脚下!”指示各人识取当下现成的活泼自性。 
    此诗以鳖鼻蛇作为中心意象,以弄蛇为主线,对雪峰、长庆、玄沙、云门四人的悟道情形作了精彩绝伦的再现,并根据自己的禅悟体验,对四人悟境的深浅作了品评。诗中强调“弄蛇手”的高明,指出火候不到者会丧身失命。雪窦为了启发读者明见本原心性,指出如今此蛇就藏在自己说法的乳峰之前,让众人识取全机现前的活泼自性。此诗将自性之蛇写得婉若游龙,翩若惊鸿,骤如闪电,疾似飘风。它或卷或舒,忽出忽没,神光迸现,乍离乍合,奇谲多变,神秘惝恍。雪窦用神来之笔,把自性的妙用形容得淋漓尽致。 
    “乾坤一宝”公案及颂古也对自性妙用作了超离情识的象征。《碧岩录》第62则: 
    云门示众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拈灯笼向佛殿里,将三门来灯笼上。” 
    僧肇《宝藏论》:“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虚照,内外空然。寂寞离见,其用玄玄。”普通的宝物,闭藏于山中,便不能为人所知,更不能发挥作用,而自性之宝虽然秘藏在形山五蕴当中,却能鉴物观照,发挥神妙的作用。云门借用《宝藏论》的句子来示众,旨在点明自性人人具足,个个现成。禅宗曾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证道歌》  “即凡心而见佛。”《五灯》卷17《慧南》“形山”就是四大五蕴。诸佛本在心头,迷人却偏要向外求觅。禅宗认为,只要识得自家宝藏,即可归家稳坐。“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如佛面?”同上卷4《景岑》但有的参禅者执着昭昭灵灵就是家宝,却不能使它显发大用,同样达不到奇妙的境界。因此云门又慈悲为怀,再下注脚说:“拈灯笼向佛殿里,将三门来灯笼上。”“拈灯笼向佛殿里”,常情还可以测度;“将三门来灯笼上”,常情就无法测度了。“‘拈灯笼向佛殿里。’灯笼,是一宝;佛殿,表示是形山。这意味着和前句没有什么不同。然下一句‘将三门来灯笼上’的话,这不可不看为是禅机的活跃处。原来所谓绝对法,存在于肉体中,是佛教教理所常谈,自然也是究极原理的表现,可是在这里不能认为就是变通自在的活跃。然而现在云门要把这究极原理使之转到活处,所以说出‘将三门来灯笼上’,使用着在一般人的相对的知——情识推理上不能理解的话头。……一宝尚不认识的人,唯依赖着相对而生存。所以云门为要打破一切而使自在的把握到一宝的光明。”《禅学讲话》第161~162页云门的这句话把学人的情识妄想、得失是非通通打破。云门一生都在与人抽钉拔楔,雪窦很喜欢云门的机锋,颂云: 
    看,看,古岸谁人把钓竿?云冉冉,水漫漫,明月芦花君自看。 
    “看看,古岸何人把钓竿。”雪窦就云门示众后面两句颂出。你如果瞠目努眼来理解,就丝毫也不能领悟它的意旨。禅者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五灯》卷3《怀海》如果只是瞠眉努眼,就会窒息活泼的机用,难以脱却根尘,所以雪窦说云门如在古岸把钓竿相似。 
    “云冉冉,水漫漫,明月芦花君自看。”白云轻飘,碧波弥漫,明月照芦花,芦花映明月,是一个通体澄明的境界。佛心才颂:“帝网交罗几万般,形山消殒影团团。拈来不是无寻处,只在乾坤宇宙间。”亦能颂出形山消殒自性遍在之境 《颂古》卷32。 断桥伦颂:“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忽于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四花。”同上前二句咏形山之隐,后二句咏云门 “将三门来灯笼上”是相对意识断绝之处流出的禅悟之花。 
    此诗与一般颂古之作不同之处,在于脱离了与原公案的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在透彻地把握公案精髓的基础上,另辟新境,创造了古岸把钓竿的新奇喻象,并以云徘徊水荡漾明月芦花相辉映的澄明景象,呈显出意路不到的禅悟之境。高华明洁,隽永深长。 
    象征自性活泼妙用的还有“透网金鳞”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49则: 
    三圣问雪峰:“透网金鳞未审以何为食?”峰云:“待汝出网来,向汝道。” 圣云:“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话头也不识。”峰云:“老僧住持事繁。” 
    三圣是临济高足,遍历禅林,诸方都以高宾相待。他提出的问题,也很奇特。在本则公案中,“鱼”喻人们的佛性、自性,“网”喻世间生活或精神上的种种烦恼。“透网金鳞”比喻从修行证悟的束缚解脱而出的境界。只有超群绝类,得大自在大受用,顶门有眼的禅者,才能叫做透网金鳞。三圣以刚硬的机锋,借透网金鳞自比,问雪峰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自性显露出来。雪峰是久经沙场的宗师,对此只是轻轻一拨:“你的自性显露了没有?如果开悟了我就给你说。”这就出了一道难题:三圣如果说自己没有透网,就有辱师门;说自己透网了,又犯了大忌。如果不是三圣,而是一般的禅客,听了这一句便会手忙脚乱,应对不上。但三圣也非同小可,机警地避开雪峰的锋芒而反戈一击:“您是丛林领袖,怎么连话头也听不懂?”雪峰久经沙场,阵脚丝毫不乱,用“老僧住持事繁”巧妙地挡回了问题。表面上气势稍减,实际上乃是不着痕迹的圆熟机法。三圣虽然知道自性不可局限在小天地以内网,但在问话中,仍然流露出他的意识里还有一个大小相对的空间观念存在。殊不知法身遍布宇宙,在自性以外并没有一个网。自性超绝对待,因此不能在自性之外,安立任何名相。禅宗常说“于一毛端,立宝王幢。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大无大相,小无小相。如果有了大小、内外的空间观念,就不能开悟。雪峰的回答,是运用截流之机使三圣获得超越空间的体会。 参《禅的超越性》,见《中国禅宗大全》第1042页。《古尊宿》卷22《法演》:“众中或谓雪峰与三圣宗派不同,故言不相契;或谓三圣作家,雪峰不能达其意。如斯话会,有何交涉!”  在这场法战中,三圣一攻再攻,雪峰明守暗攻,都显示了娴熟的斗机手段和圆熟的悟境。雪窦颂云: 
    透网金鳞,休云滞水。摇乾荡坤,振鬣摆尾。千尺鲸喷洪浪飞,一声雷震清飙起。清飙起,天上人间知几几? 
    “透网金鳞,休云滞水。”法演说这一句已把公案的全部意思给颂出来了。既然是透网的金鳞,就不会困居在不流动的死水中,必须游向波涛浩渺白浪滔天的地方。 
    “摇乾荡坤,振鬣摆尾。”这是对当时法战情境的精彩再现。自性的作用好似透网金鳞,摇鬣摆尾时,简直可以振荡乾坤,翻天覆地,正可谓:“透网金鳞掣电机,休云滞水与拖泥。雷霆一击青霄里,倾湫何处不滂瀰!”《颂古》卷29真如喆颂 
    “千尺鲸喷洪浪飞”,颂三圣“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话头也不识”这句话,如鲸喷洪浪气势威猛。“一声雷震清飙起”,颂雪峰“老僧住持事繁”,如雷震飙起大用现前。鼓山珪颂:“金鳞透网欲吞舟,一向冲波逆水流。却被渔翁闲引钓,随波逐浪漫悠悠。”可与此互参《颂古》卷29。 颂古的意旨在于赞扬雪峰、三圣都是宗师。对此禅林亦多有赞誉,如上方益颂:“护浪挐云势可惊,平空骤雨似盆倾。不因放却淮河闸,九曲潮头卒未平。”同上佛心才颂: “鲲鲸已插摩霄翼,海客犹悬钓月钩。不顾翻空洪浪恶,一帆风信出鳌头。” 同上遁庵演颂:“张猴白,李猴黑。硬如绵,软如铁。蓦路相逢两会家,临济未是白拈贼。”同上“浪级初升,云雷相送,腾跃棱棱看大用。烧尾分明度禹门,华鳞未肯淹□瓮。老成人,不惊众,惯临大敌初无恐。泛泛端如五两轻,堆堆何啻千钧重。高名四海复谁同,介立八风吹不动。”《从容录》第33则天童觉颂 
    “清飙起,天上人间知几几?”结句以金鳞透网时的恢弘气象,将读者的思绪引向酌之不竭、挹而愈甘的雄奇壮丽情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此诗以透网金鳞作为主要意象,以摇乾荡坤,振鬣摆尾,鲸喷浪飞,雷震飙起,喻自性显发活泼大用。诗歌气势雄猛,如天风海雨扑面而来,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金鳞透网的自在与通脱。 

    二、本心的迷失

    对本心迷失的反省构成了禅宗哲学迷失论的内容。禅宗迷失论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撼、执着的状况及缘由。禅宗认为,人的本来面目清纯无染,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人们逐物迷己,迷己逐物,从而导致了本心的迷失。禅宗公案和颂古,从各自的角度表现了对迷失的反省。在《颂古百则》中,表达对本心迷失思考的公案较少。这是因为禅宗公案注重揭示本原心性的超越质性、注重揭示顿悟成佛的不二法门、注重揭示内证绝言的禅悟境界,而对本心为什么会迷失这样一个学理性较强的问题,则较少注意。在为数不多的与此相关涉的公案中,也仅是指出本心迷失这一事实,而不过多作理性的思考。而禅之所以为禅,其特色也正在这里。 
    1.逐物迷己 
    追逐外物,从而迷失了本原心性,这是禅宗的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