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泛鸵┪锕芾砭侄ㄏ碌某晒溲瘫曜肌R呙缱槌稍奔幢忝挥薪涠希淌恳脖瓤刂谱槌稍毕陆敌矶唷D杀鹊牧礁鲋饕允帧鹗康腃ytos和美国的Celtic Pharma,也分别开发了各自的戒烟疫苗。
更有聪明人想到了用疫苗去对付世纪顽症——肥胖,据《美国科学院院报》报道,科学家以ghrelin为目标,制造出了数种能引起抗体反应的结构分子。ghrelin是一种产生于人的胃部并负责促进食欲的荷尔蒙,曾是原始人获得生存机会的最佳助手:当感觉饥饿时会大量分泌,促使人一次吞食大量食物作为储存。但如今这一功效却成了千夫所指的健康和美容大敌。
非传统疫苗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会改变人的大脑和身体,以至于继“尼古丁依赖”、“毒品依赖”、“食物依赖”之后,我们似乎正在投入“疫苗依赖”的拥抱。人类,最终将为自己追求一劳永逸的惰性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是不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需要加上类似于本文开头的一章?呵呵,以后的事情还真不好说,且拭目以待。
科学vs。传统之“坐月子”
刘璟
生育孩子对每一家庭来说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情,对于中国女性来说产后“坐月子”更是一件大事。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韩国、日本、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女性在分娩之后都有类似“坐月子”的习俗,很多“月子禁忌”和中国也非常相似,例如绝对卧床休息、不能洗澡、不能洗头、不能刷牙、不能吃凉性的食物(例如水果和蔬菜)、不能见风等等。
现代医学没有“坐月子”一说,但是对于女性的产后恢复(postpartum recovery)亦有完整系统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分娩之后,女性的身体在各方面会发生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各种内分泌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子宫发生收缩并逐渐恢复至怀孕前的大小和形态,各种创口也会逐渐愈合,而这个过程大约需经历6周左右,也就是现代医学认为产后恢复所需的时间。子宫的收缩会导致疼痛,又叫产后痛(afterpain),一般在产后第三天就会减轻;在分娩过程中胎盘从子宫壁上剥离所产生的伤口在产后会逐渐愈合,在伤口界面有一些残余的血液会从子宫中排出,即恶露(lochia),通常恶露排出会持续2~3周甚至2个月。产后新妈妈们会感觉浑身酸痛,尤其是手臂、颈部和下颚,这是由于在分娩过程中肌肉用力后疲劳所导致,大多会在几天之后逐渐消失。 对于顺产的女性,*撕裂的伤口恢复也需要几周时间;而盆骨的复原,例如耻骨联合分离和尾骨损伤的愈合则需要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另外,产后还会发生小便困难,这是因为膀胱、尿道在分娩过程中受到挤压所致;由于产妇腹肌松弛、盆腔周边肌肉无力,产后便秘的情况也很常见。
由此可见,产后恢复对于女性来说的确是一个艰难而重要的过程。即使是我们印象中体质彪悍的白人女性也不是生完孩子立马就能下床活蹦乱跳,医生也同样建议产后需要良好的休息,适当补充营养,不能急于返回职场工作,体型恢复的剧烈锻炼最好在6~8周后再逐渐进行。但是西方女性在产后恢复期的日常生活并不像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新妈妈们一样发生明显改变,没有严格繁冗的“月子禁忌”。西医也认为,洗澡洗头刷牙是必要的日常清洁,可以降低产后伤口感染的风险;蔬菜水果在产后也要多吃,保证营养平衡;日常的活动(例如上下楼梯、外出散步等)不会影响恢复,一些柔和的体操还能促进肌肉和官能的复原。
遵从“月子禁忌”的亚洲女性(尤其是中国)却相信这些禁忌可以减轻或者避免产后发生的一些慢性病痛,俗称“月子病”。例如,刷牙、吃冷酸硬的食物会引发牙痛;洗澡、下床活动会导致腰背、颈、四肢痛;洗头、见风会引起头痛;接触冷水会导致手指、腕关节痛等等。然而,最近发表在学术期刊《妇幼健康杂志》(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对中国农村的1800多名女性的调查结果显示,“月子禁忌”与慢性痛的发生率没有显著联系,反而一些“月子禁忌”会对女性健康有负面影响,例如不刷牙容易导致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最近瑞士的科学家们则发现,疼痛灾难化级别(Pain Catastrophizing Scale)越高的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体验到的疼痛感越严重,而且产后恢复越慢。这也是医学上的“恐惧逃避模式(fear*oidance model)”的形式之一,即把疼痛看作灾难的病人容易产生恐惧而采取保守的行为,例如自我保护措施及休息。目前很多研究表明,对于慢性痛的病人(例如腰背痛)卧床休息反而延迟康复,保持正常的活动及工作能够加快恢复,并降低慢性痛的发生率。结合所谓的“月子病”来看,对于产后的腰背、颈、四肢等疼痛,越是惧怕越不利于康复,过度的卧床休息反而有可能会延缓产后恢复。
然而近几年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无论在中国还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坐月子”的习俗依然盛行;即使生活在北美、欧洲等地的亚洲女性移民,亦有80%~90%以上的产妇按照传统的方式“坐月子”。2006年发表在《英国医学委员会公共健康》(BMC Public Health)的一份研究论文显示,在2100多名来自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女性中,有20%的产妇在“坐月子”期间不吃任何蔬菜,大约80%的女性不吃任何水果,仍有60%~80%的产妇在“坐月子”期间不洗澡不刷牙不踏出家门一步。
有趣的是,“月子禁忌”通常都由家庭中年长的女性(例如产妇的母亲或者婆母)严格把关,虽然年轻的新妈妈们也抱怨“坐月子”期间生活的极不舒适,但大多数还是选择听从长辈的安排。
可见,“坐月子”远非简单的科学问题,更是一种浓郁的文化现象。虽然现代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的各种统计数据、研究报告都告诉我们,很多传统的“月子禁忌”并没有坚实的科学证据,但是信不信,却不仅仅是科学说了算的。
关于记忆的记忆
姬十三
某个下午,应邀去一个书店做场科学讲座。这是个新鲜的经验,因为书店不是个容易遭遇“科学”的地方——通常得这样去找寻:迈到最高层或最偏角,在厕所的旁边或者斜对角位置。到达目的地之前,要持有坚定的信念,因为中途有太多路花抢夺注意力——它们表象华美,言辞诱人,还不怎么谋杀脑细胞。好消息是,如果书店足够大到能让人呆到太阳西沉膀胱慢慢涨起,那么你从厕所出来后会有很大的几率被一本介绍前列腺炎或幸福心理学的书吸引。坏消息是,如果书店小到没有独立厕所,它往往也容不下“科学”。
很不幸,这就是一家小书店,同时还以不放置青春读物为卖点之一,所以我很镇定地接受了没找到“科学”的现实。还好,这个下午划给了一名“科学作家”。
落座后发生的科学问题依然与膀胱有关,缘由却来自遥远的喉部。为了表达出观点,作为有完善发音系统的物种一员,势必要不停振动他的声带。紧接着那小玩意就困了、累了,让人觉得整个咽喉都在呼喊:要有水要有水。然而这与全身性缺水毕竟大有不同,于是产生违背本意的后果:最形而上的身体器官与最形而下的身体器官发生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争斗。
然而在此之前,话题已经展开,讲述的主题是“记忆”。当仰望星空时,科学青年会冷冷地想到,眼前之美其实出自亿万年前的群星光芒,这不光是距离之美,同时也是时间之美。同样,科学青年也应该知道,大脑接受到的信号,通常经过了多个神经细胞的化学传递,每一个交接棒大约耗时两毫秒——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只是一场延时录播,你永远无法体验“当下”,永远活在记忆之中。
把膀胱危机指认为记忆问题后,讲座得以顺利进行,因为假大空是记忆的最大特点。与人类自以为是的经验不同,真实的记忆系统其实充满了修饰、篡改和臆想,简单地说,就是矫情。所以,很可悲,每个人关于自我历史的记忆,或多或少是不真实的——面对落英缤纷的记忆片段,大脑一开始会有晕眩感,就像那段著名台词说的,“记忆到这儿发生了混乱……”,接下来,大脑会按自己的意愿将片段还原成像模像样的故事,然而这一过程受到此时此刻心境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情致,“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这就是为什么童年和初恋总是美好的。
因此,判断记忆的真实性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反复思考“如果当时吻你当时抱你,也许结局难讲”这一问题,那么结局很可能的确难讲:搞不清当时吻了没有抱了没有——想象事件几经咀嚼,便与真实难辨。清醒生活的一大准则是不要过度想象某一事件,第二大准则是不要在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想象某一事件,第三大准则是不要在没有旁证的情况下独处太久,底限是你要懂得适时适地用压力造成毛细血管破裂,以调度大脑注意力。然而,想象与真实究竟哪般好,这也很难讲。要知道,活得合情合理是生命的一个重要原则,哪怕生活本身很荒谬。
记忆是否越强越好?我举了前苏联记忆勇士谢里谢夫斯基的例子。这位仁兄能记住多达数十个数字的公式,并保存几十年之久。他的才能是拥有强大的形象化思维能力,在他来说,回忆就是在脑中播放高清视频,并将之表达出来。然而他就像坐在电影小厅第一排的观众,比其他人看到更多细节,却找不到重点演员。谢里谢夫斯基无法理解差异、体验隐喻和诗歌,无法提炼抽象的观点,这令他最终失去了报社记者的职业。我进一步嘲笑他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