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明-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第五十章残局

回京的ri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这一点东宫上下都十分清楚,在朱允炆的授意下,亲卫们几人一拨,分别穿梭于京师至苏州的交通要道上,以便及时把握圣旨如何到达。

傅友德告辞前往宁波府,具体操作细节按照老将军的经验,应该是能做到无懈可击。朱允炆暗自得意着自己的算盘打的妙。却不知傅友德早就知道他所存的心思,并且铭记在心了。

傅雍却是留在了朱允炆身旁,这次离京,要不是锦衣卫的大部分人都被皇太孙带来苏州,估计他没有那么容易瞒过朝廷的耳目,也正是这样,他才那么容易被东宫亲卫寻到踪迹,按照父亲的嘱咐,他主动找到了太孙殿下,在归还那方布帕的同时表示效忠,这本是意料中事,所以朱允炆很愉快的笑纳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最让他头痛的是苏州将要面临的残局,东宫参议处还好说一些,可以说成是太孙殿下的幕僚机构,至于朱元璋要问及,自然有刘三吾和黄子澄他们为自己说辞。

刘三吾这个老夫子将东宫参议处看成是太孙殿下广纳民言的征兆,自古以来,这都是圣君的表现,自己身为首任的参议长,自然是责任重大,为了参议处的正常运行,不但自己强忍着和陆家、曹家两个豪门家主共处一室,而且说服了张宗浚和黄子澄二人以大局为重,要为太孙殿下的大业做想。打造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参议处体系。

刘三吾自号坦坦翁。对人慷慨,胸中无城府,面临大节,屹然不可夺志。只要得到他的肯定,参议处面临的危机不大,而且他身为六艺书院院正,负责江南教化,当然六艺书院也在刘三吾保全之列。

以这个老夫子的声望,在朱元璋面前拖延一些时ri绝无问题,最不济可以让六艺书院暂时并入官学,以避锋芒。

那么朱允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临时组建的所谓国士院。

因为朱允炆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低估了这些豪门对于权力的热望,在皇上没有出声,而自己又盲目放权的情况下,很多豪门对于国士院的热衷简直出乎朱允炆的想象,虽然大部分的豪门仍旧在被勒令留在临濠,在苏州国士院的只是家族派出的代表。但是对于苏州知府吴雪凡的政务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曾经几次接见吴雪凡的朱允炆也十分之无语,他在后世不过是个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大学生而已,不但大学毕业后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打工,而且在上学期间,连个所谓的班长、委员什么的都没有做过。

之所以成立参议处和国士院,大部分是在互联网上,或者是自己看过的穿越小说中学到的。没有想到实施起来,难度如此之大。朱允炆的本意,是让国士院制衡知府衙门,可以少一些冤案、错案,然后监督政令的实施,以免遭遇昏官执行政令变调走样。

可是现在的国士院竟然成了豪门大族相互争斗的地方,可能以为有了皇太孙撑腰,甚至以为只要不牵涉朝政就会没有事情,以至于国士院变成了这些豪门在回归故里之前的一个较量。暗中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被朝廷迁移至临濠的旧门阀为主,另外一派当然是以旧门阀被迁移走后的新兴力量为主。

为了一些田产、为了一处庄园,往往双方争执的不可开交,因为都是有身家、有身份的家族豪门,有了争执,虽然不至于杀人械斗、刺刀见红,但每每闹到吴雪凡那里,也是颇为难缠。

由于国士院的成员有着弹劾官员和参与修改苏州政令的权力,所以苏州府上下官员也不免要卖上几分薄面,于是国士院的人很轻易的就把苏州官场也分成两个阵营,非黑即白,没有了立场的官员往往会受到双方的弹劾。

我这是做了什么啊,朱允炆听到这个结果后,心里哀叹不已,种了一个西瓜下去,谁料想收获上来的竟然是这么一个畸形的玩意,他不知道这些豪门家族哪来的胆子,朝廷对于江南的态度还是十分暧昧,他们竟然可以不顾一切的搞东搞西。

隐隐约约间,朱允炆觉得这是朱元璋不顾他的感受,准备插手江南之事的原因之一,刘三吾也曾经很隐晦的和皇太孙说过,如此一来,如果形成习惯,能在苏州府坐稳位置的官员不会太多,这根本不符合朝廷的利益,皇上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

朱允炆苦笑着,他心里明白,能在苏州官场坐稳位置的,手里没有点真本事绝对不行。非但朝廷派来的官员很容易被国士院联手弹劾掉,即使朱元璋开恩,允许苏州自行选举官员,官员到任后也不容易干长久。更何况,让朱元璋开这个恩,还不如找刺客把皇帝干掉更加容易。

更何况大明异地为官的传统,一县或一府父母官到任之地绝对不会是他的故乡。的确是可以有效的防止**的发生,朱允炆对于老朱的这一条还是十分拥护的。

眼见着自己一手创办的国士院竟然成了商贾之地,互相争利之所,也难怪刘三吾老夫子每每提到此事,都会说太孙殿下天资聪明,有仁君之相,办义学倡教化、参议处醒自身、待人谦和,英明果断。唯独这国士院是一处败笔。当然,这些话也是朱允炆在若干年后在刘三吾的遗作中才知道的,以刘三吾之胸无城府、大节凌然的直爽脾性,当时不直面相谏,已经是对于朱允炆的极大肯定了。

就在朱允炆一筹莫展的时候,亲卫来报,从京师前来传圣旨的钦差走的是水路,已经到了江阴。按照太孙殿下的暗示,在江阴时,亲卫们暗中破坏了钦差的座船,以至于传旨队伍被拖延在那里,估计三天后才能启程。

听到这个消息,他只好先不去想国士院的问题,残局已定,就看个人造化了,这班豪门家族若是还这么不识时务,那只好由得朱元璋清洗了,最多是自己担了一个搜刮后不负责任的名声,不过大义还是在自己面前,有六艺书院和江南新报这两大利器,估计就算是有些负面的东西,也会很快的被消匿在无形之中。

六艺书院既然没有什么担心的,朱允炆下一个需要操心的就是江南新报了。

正文第五十一章临去

真的看不透,真的看不透杨杰这个人,刨除对于杨蝶的好感,朱允炆曾经找人调查过杨杰的来历。也可能就是出于对于杨蝶的好感,他才不放心其父亲的神秘。

亲卫们调查事情的能力是自己亲自训练出来的,对于他们的能力朱允炆是绝对相信,因为这些亲卫不但有他从锦衣卫探听局里面借调出来的人训练,而且自己由后世调查案件的方法中,回忆起一些窍门专门传授给他们。

纵然如此,亲卫们的调查结果仅仅到杨杰因违制擅自回苏州祭祖被捕为止,之前的事情就再也不清楚了,亲卫们也无可奈何。甚至连杨杰此人在海匪那里和倭寇交涉几次都调查的清清楚楚,可偏偏就是不知道祭祖之前,杨杰属于哪个豪门大族。

苏州是有一个杨家的豪门被迁移至临濠,可是没有人认识杨杰。朱允炆也曾经试探过杨蝶几次,可是杨蝶的神情不似作伪,是真的不知道。因为从其懂事起,就在湖州居住,很少见到父亲,甚至连平叔也是年初回来的。

要说杨杰是一介布衣的话,那就更加不像了,从其谈吐中,无不露出一种见识多广的精明,谈吐优雅、讲话得体,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还有一个前提是,这个杨杰在见他之前可是在海盗窝里呆了那么多年啊。朱允炆甚至怀疑,上次在客栈内被自己罚跪,也是杨杰早就预料到的,那是故意向自己示弱,表示效忠。

对于如此,他更加不敢轻易的相信这个人,“事无不可对人言!”这是朱允炆除了自己之外,觉得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遵从的美德。

为什么是除了他自己,大家都明白,如果他把自己是附身于朱允炆的事情说出去,纵然不被老朱绑在诸子上烧了,也会被当成失心疯而打入冷宫,朱棣然后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登上帝位,慢慢的消遣自己了。

虽然杨杰没有这个美德,朱允炆还是不舍得放他走,在傅友德临去之前,好像看透了太孙殿下的想法,遂提出让杨杰跟随自己一起出海,也免除了太孙殿下的顾虑,可是朱允炆想想杨蝶的断臂,还是摇头拒绝了。

自信有办法让杨杰开口,但是朱允炆不屑于去做,用人用其所长,只要是制衡得当,对于人才来说,还是要留下的。

不但要留下,而且朱允炆还要把他留在身边,因为他发现了一件事情,就是杨杰对于报纸的天分和浓厚兴趣。六百多年后的广告都被杨杰想出来了,也使他不得不佩服江南人逐利的本能。

这一切源于江南新报的持续亏损,随着发刊量的持续增加,东宫为此垫付了不少银子,身为皇太孙的他不在乎,自从穿越后,由于身份的原因,朱允炆对钱始终形不成概念性问题。为了报纸在大明的发展,纵使知道苏州人的购买能力,但还是坚决不允许上调价格。

杨杰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找到他,遂建议其在报纸的不显眼处可以印上一些商户的信息,并且收受费用以补贴新报的损失。并且在第一时间设计了一份样报,其中栏目划分明确,有专门的消息栏承担接洽广告,甚至还提出出卖报纸部分版块作为专栏形势的出售,比如说六艺书院特约、狮子林特约等等,竟然说的是头头是道。令只看过报纸依葫芦画瓢的朱允炆惊讶了一会。

遂决定了一件事,就是杨杰这个人要留在身边,不但要留在身边,而且要带到京师去,因为朱允炆觉得自己离开后,江南新报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后盾,万一被有心人利用,诸如杨杰这般逐利之人还好些,要是落在有心人手里宣传一些与朝廷意见相左的事物,惹起了众怒和老朱的光火,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他离开苏州之后,将会带走所有印刷作坊的工匠和机器,届时在天子脚下,以自己皇太孙的金字招牌,谁还能拿自己怎么样。只要暂时迎合朱元璋的口味,以大明的****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