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火炮,组建了一个炮兵团外加一个炮兵营的太岳军区部。以及太行军区留守部队的配合,第一军能抽出北上增援蒙疆驻屯军的兵力有限。
最关键的是目前在日军大本营眼中,地瘠民贫的察北地区会不会成为日军拼命争夺的地区,还是一个未知数。日军蒙疆军的驻地主要集中在察南地区,察北一直为其防御的薄弱地区。
察北地区因为靠近外蒙古,而且受制于其沙漠和草原的地形,有利于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苏军发挥火力和机动性。以及日军自身汽车数量的不足,在远距离铁路线与大城市的情况之下,对大兵团补给相对困难。
所以相对于察南地区,察北的日伪军兵力薄弱多。将突破口选择这里,可以以最短的时间之内,取得最大的战果。同时以一部迅速南下,抢在日伪军之前抢占阴山山脉各个隘口,以防止察南的日伪军向察北地区反扑。
总之就是一句话,在杨震看来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底。与其将主要的目标放在回旋余地小,三面受敌的察南地区。还不如一鼓作气,以阴山山脉以北的察北地区,为主要作战目标。同时力争一鼓作气拿下整个绥远,直接打通与晋绥军区的交通线。
以晋绥军区以及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整个中转站,利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西靠陕甘宁边区,东隔同蒲铁路与晋察冀军区相望,而与太行军区也不过隔着正太铁路。其虽然地理位置不如华北四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居中的晋察冀军区,但也并不比晋察冀军区相差太多。
在与中央联系上,与陕甘宁边区只有一条黄河相隔的晋绥军区还要占据一定的优势。唯一的不利之处,与距离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南边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相对距离较远。但作为中转站的作用,还是够了。而且晋绥周边的敌情,也要比晋察冀好一些。
杨震之所以不选择察南,除了那里地形狭窄、回旋余地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从热河直接向察南发起进攻,无论情愿不情愿,都要面对张家口与大同两个城防坚固,守军众多的城市。
张家口虽说只有一个独立第二混成旅团,日军的兵力比不上大同。但张家口不仅是日军蒙疆驻屯军司令部所在地,而且距离保定、承德、北平的直线距离都相当的近。如果对张家口发起攻击,不仅关东军,就连日军华北方面军就将全部的卷入进来。
也就是说日军华北方面军不仅仅是维持目前对冀东和冀北,等挺进军后方基地进行扫荡,以及对内外长城进行封锁的状态,而将势必要全部的卷入进来。丢了张家口这个口外重地,对于日军来说,无论是关东军还是华北方面军,都是不可能接受的。
要知道突破张家口一线,整个北平以北将在无任何的屏障。而且从这里向东南可以威胁北平,向南可以撕破长城沿线,向西可以攻入山西。而七七事变之后,日军正是采取从张家口出发向西攻击,在拿下大同之后,快速南下与第二战区在忻口地区展开一场规模宏大的忻口会战。
张家口距离中蒙边界不过百余公里,从满清入关时期起,就是军事重镇。甚至直到后世建国几十年,这里都是重兵囤积之地。日军曾经在二战期间,为了防止苏蒙军队切断华北日军与关东军之间的联系,在这里不惜人力、物力修建了大量的永备工事。选择察南作为主要突破口,无疑会陷入长期争夺战之中,这更不是杨震愿意见到的。
单就日军华北方面军卷入进来,杨震倒是并不太担心。但如果关东军也卷入进来,那么就是不想在珍珠港事变前,过于削弱日军作战能力的杨震所不愿意看到的了。而且一旦两大日军战略集团倾巢出动,即便是自己占据装备上的优势,但自己手中的兵力依旧还是不足。
而对于大同来说,虽说周边日军可以调集的兵力,以及增援的速度不如张家口,但是日军本身在大同驻军的兵力就远远多于张家口。二十六师团,这个蒙疆驻屯军唯一一个野战师团就驻扎在大同。
如果想要打通与晋察冀军区的直线通道,无论是向西走晋北,还是向东走冀北张家口和大同这两座日军驻守重兵,而且修建了大量坚固工事的城市,是根本就不能避开的。与其在两座坚城之下以及张家口以北日军工事群之中空费兵力,浪费时间,还不如将战略目标转向察北。
利用察北有利于机械化作战的草原地形,利用自己手头装备有大量的坦克等机械化装备的优势,采取地空协同战术,与日军蒙疆驻屯军在野战之中决战。争取一鼓作气,彻底的打垮日军蒙疆驻屯军主力。彻底的打通经察北、绥远,到晋西北的交通线。
听罢杨震的想法,那边挺进军的司令员与政委都给他的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吓了一大跳。甚至正在喝水的政委,连口中的水都喷了出来。他这个计划实现的基础,是在彻底的打垮日军蒙疆驻屯军的基础之上。
蒙疆驻屯军的野战师团虽然只有一个,但是还有几个独立混成旅团。这个实力,在华北日军各部之中虽然是最小的,但也不是轻易可以撼动的。更别说其还可以得到山西的第一军,快速的增援。
而杨震指望太行军区留下的留守部队,以及太岳军区拖住日军第一军主力的这个想法,在两位老帅看来,恐怕还是相当困难的。即便是太岳军区的精华都在,想要拖住第一军主力恐怕也是有心而无力。
至于彻底的打垮蒙疆驻屯军这个想法,别说一个直接面对其作战的晋绥军区加上挺进军。就是将担负部分与其作战任务的晋察冀军区留在北岳地区坚持的部队,恐怕全部加上也没有这个能力。
要知道现在眼下中国军队,即便是装备最精良的中央军,集中十几个团的兵力都不见得能全歼日军的一个联队。而去年的百团大战之中,一二九师集中的主力十余个团,都没有能围歼了一个依据地利之势的日军大队。
相反自身还受到不小的伤亡。参战部队之中甚至有伤亡过半失去战斗的。此战过后,因为部队伤亡惨重,再加上主力部队休整换装调防,准备北上参战。根据地内的留守部队因为自身的原因,实际上已经无力与日军作战。
甚至出现日军在扫荡的时候,一个大队的兵力就敢在根据地内横冲直撞的情况。装备太差,弹药奇缺,部队在扩编之后素质下降很快。尤其是主力都被抽调北上,留守部队多由地方武装新升级,战斗力相对薄弱,使得日军异常的骄横。
前车之鉴,使得在刚刚进入热河之初,挺进军首长在行军布阵的时候异常的谨慎。甚至刚一开始,制定的目标是集中一个团的兵力,围歼日军一个中队或是伪满军一个营的计划。如果日军出动一个步兵大队,那么至少要集中一个旅的部队。只是由于后来的形势变化,才集中主力与日伪军打一场决战。
当然这也与部队换装之后,装备情况已经得到极大的改进,不仅有了自己的各级炮兵,弹药供应情况至少眼下还相当充足有相当大的关系。但也是形势逼人的一种无奈之举,否则这种情况在继续下去,部队饿也饿垮了。
而且眼下抗联已经打到林西,如果热河这边长期无法解决问题,也影响到下一步的战略部署。当然这个基础是建立在热河日军只有一个旅团级的独立守备队,其余方向的日军被抗联吸引过去的基础上。
即便是眼下部队的装备已经大大的增强,但在军事素质没有得到根本提高的基础上,两位老帅认为在战役之中,还需要慎重一些。如果关东军部署在热河的日军为一个师团的兵力,那么两位老帅绝对不会如此的部署。
现在杨震要集中主力,打垮日军一个野战师团,外加驻在归绥地区的日军第一骑兵集群,以及独立第二混成旅团。这在两位老帅看来,的确有些无异于过于托大。在他们看来不经过一年的整训,即便主力部队已经完成换装,关内部队加上挺进军也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第1102章越长越危险
在现代战争条件之下,一支军队的发展与壮大,不是单单只更换装备就能达到的。更多的是指挥员的素质和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都要有相应的提升。才能真正的适应现代化的战争,才能与日军这种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作战。
眼下挺进军北上之前整顿时间过短,部队对眼下这种对于这支军队来说几乎是全新的作战模式,还需要长时间的适应。而关内留守部队,还未来的及整顿。至少在眼下,承担这种作战还是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算通过这次热河战役,部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要执行杨震所说的那种战斗规模的战役,恐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如果部队在战斗之中损失过大,而未能达成作战目标,这对今后整体局面的影响就太大了。
所以两位老帅在之前的想法,都认为即便是下一步打通内外长城作战,也是要运动战与游击战结合。让开大路与主要交通线,占据乡村对日伪军采取困守的战术。只要打通联系便可,不必非要抢占主要公路沿线。
对于两位老帅来说,眼下当务之急是在热河战役结束之后整训部队。部队装备上去,相应的素质也要得到提升。而在部队整训完毕之前,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与日军打那种硬碰硬的战斗。
而他们以察南为主要作战目标的计划,就是按照这个想法提出来的。察南地区有晋察冀军区北岳区的部队在坚持,西边还随时可以得到晋绥军区的配合。而在察北地区受制于地理与民族因素,整个区域对于关内来说几乎就是一片空白。
从日军蒙疆驻屯军整个兵力部署来看,在察北地区兵力的确相对薄弱,这是以察北作为主要突破口的最重要的一个优势。但是自己部队到那里,同样也没有任何的优势。部队在察北行动既没有地方的政权可提供支援,也没有地方部队配合行动。
最根本的那里是蒙族人的聚居区,绝大部分的地区都是游牧地区,而非传统的农业地区。在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