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烈明-第3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眼下的情势真的是最佳的时机吗?

不大会的功夫,亲卫便来禀报,朝廷的特使张存仁已经到了大营。

吴三桂便暂时压下了心头的纷乱,带着方光琛和心腹将领将张存仁一行接到中军大帐。

一进大帐,张存仁身后的两名裹着厚厚大氅,带着风帽的人便将一身装束脱下,这让吴三桂等人大吃一惊。

这两人却是元忠和洪承畴。

张存仁没有理会众人的吃惊,而是自顾自的说道:“本官奉陛下圣旨以及摄政王钧旨,到湖广营中监军,今后,便请平西王多多看顾了!”说完一拱手,竟是直接退到了一边。

元忠则笑嘻嘻的上前来,从怀中取出圣旨,“王爷勿惊,奴才才是宣旨的使者,因为事关机密,所以才借用了张大人的名头,以为遮掩!”

吴三桂连称不敢,将元忠让到帐中居中的位置,众人则翻身拜倒,一起聆听旨意。

但听完之后,众人却是面面相觑,吴三桂意味深长的看看身边的方光琛,发现他和自己一样,也是满头的冷汗。

旨意的内容很简单。绿营成立之后,各部已经相继向湖广和陕西边境集结,总兵力达到空前的十八万之众,后续还将有兵马陆续赶到。

朝廷的意思则是,郑芝龙攻略襄阳的同时,清军也将大举南下。主力便是绿营兵马。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以平西王吴三桂为主将,西路则以洪承畴为主帅,两军齐头并进,突袭郑芝龙大军,务求一战消灭郑军主力。

击败郑芝龙之后,吴三桂将率军攻入南直隶,开始清军的江南攻略。而洪承畴则转道向西,直扑四川,目标是盘踞在四川的张献忠所部,而清军的八旗主力则将固守河北、京畿之地,严防朱平安的兵马。

直到现在,吴三桂才明白多尔衮这是在下多么庞大的一盘棋。

洪承畴自从归降清廷以来,一直被闲置到如今。虽然吴三桂直到如今也不知道,令洪承畴归降的原因是不是当今的太后大玉儿。但根据吴三桂所知,洪承畴如今却是死心塌地的在为大玉儿效力、出谋划策。包括福临登基,洪承畴都在其中功不可没。

现在看来,所谓的重用汉官、汉将,也是满清朝廷不得已之下的一种策略。但大玉儿却是也在防范着汉人的做大,张存仁、洪承畴之流都是不折不扣、忠心不二的奴才,有这两人坐镇军中。绿营又能生出什么乱子来呢?

第一百一十五章度尽劫波同根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残月如勾,整个襄阳城一片静寂,两天前,军粮已经告罄,白旺的使者来了一个又一个,但李过却是仍旧不为所动。

前几天,当李自成在五峰山被杀的消息传来,李过便已经知道,大顺朝完了。仅剩的各部人马人心浮动,将领们各有各的打算,不少人已经在开始预备自己的后路。襄阳,彻底变成了一座孤城。

然而,众人皆可降,他李过却是不能降。自幼追随李自成起兵,即便是最困难的时候也未曾轻言放弃。更何况,他还是李自成的义子,现在,张鼐下落不明,生死不知,他便是明军和清军两路大敌的眼中钉肉中刺,更是可居的奇货。

天下之大,已无处容身,他李过不想死,但如今却是非死不可了。

城外郑家大军的联营绵延数十里,一眼望不到尽头,连日的攻城,已经让襄阳城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李过不知道还能坚守多久,但却清楚,距离最后的时间将越来越近。

自己麾下部属的家眷,已经开始向山庙镇的白旺所部转移,但城中仅剩的万余名士卒包括伤兵在内,却是无一人愿意离开襄阳。此时,李过心中唯一还有的遗憾和愧疚便是对于他们了。

李过长长的叹息一声,手默默的按上了佩刀的刀柄,眼神投向城垣下满身烟尘,却在嘶鸣不已的坐骑。城中断粮两日,眼下也只有宰杀战马充饥了,但此时,李过却是难以硬下自己的心肠。

“将军!”一名亲兵气喘吁吁的跑上城头,身后却是跟着几个樵夫、猎户打扮的汉子。

“杨翻!”借着依稀的月光和城下的火光,李过一眼便认出了为首的汉子。

杨翻穿着一身猎户的短打扮,肩头还披着一身看不清楚毛色的兽皮。脸上满是灰泥,虽然倦容满面,但看到李过活生生、毫无大碍的站在眼前,总算是长出了一口气。

再度见到故人,让李过又惊又喜,但随即便想到一件事情。“是林泉兄让你来的?”

杨翻给李过行了一个礼,接过李过亲兵递过来的海碗,咕咚咚牛饮一碗水,这才喘着粗气说道:“指挥使收到消息,鞑子聚集大军转眼间就要南下,所以才命我星夜兼程,送信给将军您以及白将军,请你们即刻向北靠拢,咱们沿途派兵接应。”

“指挥使?”李过一愣。

杨翻却是呵呵一笑。“将军还不知道,指挥使便是俺家制将军,现在已经投奔山东军。制将军任山东军河南总督杨大人麾下忠贞营指挥使,总领一军,都是原先咱们后营的兄弟,现在秣马厉兵,就等着和鞑子大干一场呢!”

听到李岩投奔了朱平安,李过的心中不禁有些苦涩难言。明明是大顺朝首屈一指的文武双全的将领。却被逼得无路可走,直到投奔到对手的麾下。这不能不说是自己的义父李自成的失败之处。

可李岩能够如此,自己能放得开手吗?朱平安毕竟是大明的王爷,大顺却是亲手将大明推进深渊的罪魁祸首,就连自己,手上沾染的大明宗室的鲜血也已经是不计其数。朱平安能够真心接纳自己这些顺军的将领和士卒吗?

看到李过的犹豫,杨翻连忙说道:“指挥使清楚将军目前的出境。特意交待,请将军不要有过多的顾虑。睿王有言在先,‘度尽劫波同根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无论明顺,都是炎黄华夏一脉。我汉人遭逢百年来未有之大变,须当戮力同心、共抗鞑虏,山东军不才,邀请将军共赴国难!”

李过身子一颤,“朱……,睿王他真是这么说的?”

杨翻重重的点头。

“度尽劫波同根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李过念叨着这两句话,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传我将令!襄阳诸军,连同本将在内,俱遵照杨翻将军安排,星夜撤往山庙镇一线,与白旺将军所部会和!”

……

翌日清晨,都能够郑军上下全力以赴的发动最后的猛攻时,大批士卒轻而易举的登上了襄阳城头,这才发现,原来偌大的襄阳城早已是人去楼空。李过的万余残兵借着夜色的掩护,早已经由襄阳城北的水门偷偷逃出城去,应该是向着山庙镇撤退而去。

这让郑芝龙很是失落。襄阳是湖广中心,天下雄城,自崇祯十五年白旺东征时便落入大顺军值守,此次攻克襄阳的意义对于刚刚成立的隆武朝廷来说非比寻常,更是郑家扬名天下的最好时机。

如今,却是轻松异常的进入到襄阳城中,事先准备好的所谓众军用命、血战连场、阵斩敌酋等告捷言语竟是一个也用不上了。更何况,还有那李自成义子李过也被逃脱,他可是如今顺军仅存的极具分量的大将,其首级可是价值千金,更是最值得炫耀的战利品。但是,现在在郑芝龙手中的却是一座空空如也的城池。

但也是无可奈何,李过曾经放出豪言壮语,要与襄阳共存亡,郑芝龙也误以为他会坚守至死,但却是没想到这家伙竟然也是个言不由衷的角色,竟然丢下了襄阳重镇仓皇北逃了。

郑芝龙意兴阑珊的率部进入襄阳,占据了之前李过曾居住的襄王王府,王府之内一片萧条,原先的亭台楼阁却是都便成了李过身边亲兵的驻兵之所,分明便是一座座军帐,让郑芝龙暗骂这大顺军将领果真都是一堆暴殄天物的泥腿子。

郑军各部将领一入城,不约而同的便盯上了城中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兵马留守司、总兵府等衙门的司库。所谓的“湖广熟、天下足”可不是凭空说出来的白话,这襄阳又是湖广的治所和襄王的藩属之地,自然更是富庶无比。虽说早年曾经过了张献忠的洗劫,但那大西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不至于将襄阳翻一个底朝天。再者说,郑家大军云集襄阳。眼看就要平定整个湖广,此时不弄些私货来填充一下自己的腰包,这也不符合郑家兵马的传统啊!

于是乎,郑家大军各部海盗出身的将领们便如同闻到了腥味的野兽,一入襄阳便开始了搜刮的行动。

郑鸿逵却是有些忧虑,因此急忙求见郑芝龙。请求郑芝龙下令约束各部,整顿军纪,毕竟目前大战还没有结束,李过和白旺正退守最后的据点,此时正应该毕其功于一役,不给顺军以喘息之机,全力扫平顺军余孽。

但郑芝龙却是不以为然,换上一身家居常服,多日来在军中的乏味生活也让他感觉到有些疲倦。

“曰渐不必担忧。李过与白旺合兵一处。在湖广已成瓮中之鳖。河南的流贼刘汝奎、刘洪起死战不降,和朱平安的部将高杰、郭从宽打的不亦乐乎,哪儿有余力救援于他。眼下已经到了扫尾收拾的阶段,李自成在五峰山丢了性命,他麾下的将领树倒猢狲散,如田见秀、袁宗第、刘芳亮之流便想托庇咱们的门下,已经派了人递来了请降的书信。我也在想,接下来的战事。便交给他们去打,当做是投名状也好。晋身之资也好,以贼剿贼,不必费一兵一卒,何乐而不为呢?”

“那襄水那边的东军呢?”郑鸿逵还是忍不住要提醒郑芝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定要对满清保持着格外的警惕。

郑芝龙嗤笑一声。“不过六万兵马,在湖广能掀起什么乱子。何腾蛟在辰州、常州两府收编了顺军王进才、马进忠、张先壁、黄朝宣、刘承胤、曹志健、王允成、卢鼎等部,兵马扩充了数万之众。袁继咸的江西兵马也已经到达安化一带,还有赣南巡抚万元吉的人马,加起来足有三十万之众。东军还要兼顾山东、河南方面的威胁,如何能够对抗?”

一番话说的郑鸿逵哑口无言,只能奉劝郑芝龙“骄兵必败”诸如此类的谏言,郑芝龙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