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烈明-第3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霍五曾经送回一个消息。这些天,臣等也正和卢少保以及两位张少卿正在商议。”

看到朱平安开始侧耳倾听,阴世纲连忙补充说道:“满清的顺治皇帝前些日子下了一道诏旨。将汉军旗都察院承政张存仁抬入正黄旗,升为内大臣,负责将汉军八旗麾下的汉军营以及各路降清的人马,包括顺军和明军降卒统一整编为绿营。以绿龙旗为旗号,下设四名总督,分别为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和孔有德。其下又包括八大提督,包括了汉军八旗的统领沈志祥、鲍承先、孙得功等人,还包括降清的姜瓖、白广恩等降将。四名总督乃是虚衔,具体的指挥权却是操纵在八位提督的手中,另有满人文臣监军节制。但实质的兵权却是握在兵部手中,满清的兵部尚书如今是正黄旗的索尼,张存仁也挂了一个兵部侍郎的缺。真要说起来,却是这两人掌握了绿营的大权!”

听到这里,朱平安的眉毛一挑,满脸都是诧异的神色。想不到在康熙执政时期才会出现的绿营却是提早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不过,想一想,也是难怪。

康熙执政初期,三藩起兵造反。满八旗各部当时的战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平叛的需要,这也使得,满清实际的执政者,也就是孝庄太后大玉儿不得不依仗汉臣和汉军。这才使得绿营应运而生。四十万绿营兵和汉军将领的参战才使胜利的天平最终倒向满清。现如今的状况,也是逼得满清的决策者不得不扩大麾下的汉军部队了。

朱平安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两年来,满清入关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招揽的降卒少说也有几十万之众,只不过对于汉人的极度不信任,才使得满清不敢放手使用这些降卒。如今两面作战,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战事规模,满清不得不扩充汉军,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难道说,湖广那边,清军动用的便是绿营兵,而多铎不过是一个旗号而已吗?

那不就是说,满清凭空多了至少二十万的兵力可用吗?

朱平安不禁悚然而惊,霍然从椅子上站起来。这大玉儿和多尔衮还真不是易与之辈,举手投足间,便弥补了清军兵力不足的问题。朱平安也很清楚这些所谓绿营兵的战力。遇见清军,他们或许是不堪一击,但就在跟随清军南下的时候开始,这些曾经所谓的败军却忽然爆发出极端恐怖的战力,历史上的南明各股势力,不正是死在了他们的手中吗?

这么说来,多尔衮正在酝酿着一场大的攻势?答案显然是绝对的。

手中凭空多了这么多的兵力,多尔衮一定会将他们用到最合适的地方。

“不会吧?”卢象昇都有些怀疑。“满清便信得过那些降卒和降将吗?让他们自成一军,独立作战?再者说,那些降军便甘愿为鞑虏前驱卖命吗?”

朱平安苦笑,历朝历代都不缺乏这样的人,如今这个时期更是如此。这些降军的威力,比之满清八旗毫不逊色,尤其是在南下作战中,他们的危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派咱们的人手,打探清楚绿营兵的所在,同时急递南京和郑芝龙,让他们千万小心!”

第一百一十四章特使

凭心而论,朱平安的判断总算是及时,南京的朱聿键也没有将他的提醒等闲视之,立刻传旨至郑芝龙以及袁继咸、何腾蛟军中,但南路明军的实际掌控者郑芝龙却不会做如此之想。

郑芝龙大军攻陷枣阳、宜城,对襄阳形成包夹的态势,而攻入勋阳府的打着豫亲王多铎旗号的清军则止步于谷城的襄水以西。荆州的白旺所部在寡不敌众被逼后撤之后,已经退到襄阳以北的山庙镇,为襄阳的李过所部保存着退往河南的唯一通道。

襄阳,是湖广河流交汇的所在,郑家水师也因此得以大显身手。顺军毫无水师作战的经验,麾下也尽是步卒和马队,面对着来势汹汹的郑军水师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依靠坚城据守。

郑军遍布白河、淳河、滚河、蛮水附近的江面和陆地,联营数十里,将近二十万大军汇集于襄阳城下。到了晚间,舟船、灯火扶摇于江面之上,简直如同一个热闹的水上城池。

郑芝龙的中军设在淳河鹿门山一线,就在晚间的时分,攻取承天府的长子郑森也率军前来会和。此役,郑森干净利落的拿下承天府,阵斩顺军悍将裴德钟,也让郑芝龙老怀大慰。

已尽初秋,正是草长鹰飞、天高云淡的好时节。剿灭顺军残部就在指日之间,郑芝龙志得意满。

对于南京和朱平安的提醒,郑芝龙有些嗤之以鼻。郑芝龙不时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对于清军,他也保持着相当高的警惕性。虽然没有和这些来自于关外的鞑虏打过交道,但他也知道这些人是绝对靠不住的。

清军以支援策应的名义进入湖广之后,曾经连续派遣使者向郑芝龙示好,说明此次清军只是出动六万余人。对顺军进行夹攻,目的是为了策应郑芝龙大军的攻势。等消灭了顺军余孽,清军便会立刻退回陕西,绝不染指湖广的一分土地。

郑芝龙也不是轻信人言的傻子。早已经派出大批侦骑潜伏到清军驻扎的区域,将清军的一举一动都掌握起来。万一清军有何异动,郑芝龙也好早作防范。

关于朱平安所说的大股绿营兵力逼近湖广的消息。郑芝龙却是完全不能相信。清军有多少兵力,都是明明白白的摆在了桌案上,就算收纳了一众顺军和明军的降卒,战力能有几何。再者说,多尔衮是吃错了药不成,难道会在这江河纵横的地域上和郑军决战吗?大规模调动的兵力总要有蛛丝马迹可循,但眼下却是没有一点消息加以证明。

郑芝龙盘算了许久,满清攻略北地,现在也就差山东和河南两省未曾攻陷。偏偏这两处地方却是靠近京畿,就如同是横在满清脖子上的两把匕首。多尔衮能放着眼前的威胁不去处理,偏偏要将战略中心移往南面吗?

这许多的疑问,让郑芝龙根本不能相信朱平安的判断。他甚至怀疑,这不过是朱平安打算将祸水南移的阴谋而已。抑或者是,朱平安唯恐郑家立下不世之功,为二皇子朱琳源登上储君之位增加助力,所以这才玩出这么一手来。想要拖慢郑军进攻的速度。

郑家各路将领齐聚襄阳城下,郑芝龙也不打算拖延时日。就在这三日之内,便准备向襄阳发起总攻。连日的征战,歼灭顺军十万之众,大批的降卒和军需物资让一众郑军将领喜上眉梢,郑芝龙也打算犒劳一下麾下的将领,因此在中军大帐摆开宴席。同时犒赏三军将士。一时之间,联营欢声雷动。

郑军这方面的举动转瞬间便传到了襄水北岸符家集的清军大营。吴三桂就站在帅旗的下面,抬头仰望随风飞扬的金色龙旗,又回身看看空荡荡的中军大帐,一时之间有些恍惚。

攻入湖广的所谓多铎所部的确是个幌子。这一点。也只有吴三桂和几名心腹将领心知肚明。整个六万人的大军中,清军八旗精兵不过两千多人,其中还是以伤兵居多,在这军中不过是起到障眼法的作用。这六万人的兵马以关宁军为主力,其余的则都是前明降将的部队。

满清的主力早已抽调到了河北一线防御朱平安了。

多尔衮如此的布置,吴三桂隐隐约约猜到了一些,但还是不能确定。这些天以来,他也一直在等待京师的消息。

寒风皱起,没戴头盔的吴三桂的脑门不由得有些发亮,下意识的摸摸光光的前额,吴三桂情不自禁的苦笑起来。

脚步声轻轻响起,不用问,吴三桂也知道这是自己身边的心腹谋臣方光琛到了。

“王爷!”方光琛轻声说道。

“有什么消息吗?”

“探马来报,朝廷特使张存仁大人奉旨前来劳军,距离我中军大营不过二十里了!”

吴三桂一愣,朝廷特使进入湖广的消息早已经得知,不足为奇。可却是没想到来的却是张存仁。这个人在满清朝廷中素有直名,但却不为世俗所容,因此一直被压制,想不到这次,朝廷居然派了他前来军中。所谓的劳军应该只是一个幌子,其实“监军”才是真。

但派一个汉臣来监军,多尔衮就这么放心他吴三桂吗?

最近的情势着实是有些不对劲。清廷匆匆的建立绿营,听说八旗反对的声浪不小,但顺治皇帝,也可以说是如今的太后却一力坚持,多尔衮在深思熟虑之后,也默认了这样的情况。绿营成立,汉军将领得到提拔重用。四大总督、八大提督,还有数不胜数的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汉人在清军中势力一瞬间得到了迅猛的增长。

这样的情形让吴三桂也有些心惊肉跳。满人对于汉人的忌惮,吴三桂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骤然间,清廷却开始大肆任用汉官和汉将,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眼下却是个机会啊!”方光琛那悠长的声音却适时的响起。“王爷,朝廷下了诏旨成立绿营,咱们呢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扩充势力。目下,云南、广西、贵州诸省兵力空虚,王爷大可以……!”

吴三桂手一扬,阻止了方光琛继续说下去。方光琛是前明吏部尚书方一藻之子,与吴三桂交情莫逆,曾是廪生的身份,却因为朝廷党政被人陷害罢黜,之后便一直跟随在吴三桂的身边,因为其人积善谋略,因此便成为吴三桂身边最重要也是最为信任的谋臣。

方光琛的意思很明了,时值乱世,天下纷争,吴三桂坐拥兵马数万,完全可以自成一体,割据一方。方光琛极为了解吴三桂,做满洲人的奴才,绝对不是吴三桂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的野心,他的才干,都不允许他沿着这样一条道路一直走下去。

应该说,方光琛的想法很有见地。清军兵力有限,如今占据京畿、河北、山陕、甘宁已经是倾尽全力,再要对南方用兵,便必须要依赖汉人。这个时候,如果吴三桂趁势而起,未必没有争夺天下的机会。

但眼下的情势真的是最佳的时机吗?

不大会的功夫,亲卫便来禀报,朝廷的特使张存仁已经到了大营。

吴三桂便暂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