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烈明-第2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镇守,易守难攻。而此时,张献忠攻略四川之时,却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突然攻克武昌城,声威大震。

由是,李自成变决意引兵向东,攻略重镇襄阳。以此控制中下游流域,以便留下缓冲之地,就算拿不下关中,照样可以以荆襄为跳板,虎视江南半壁江山。

但宋献策和李岩却是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如今官军式微,龟缩于潼关一线,已经再难有所作为,这个时候,更应该果断的进攻山陕,以关中之地为基础,东进京师,如此天下便唾手可得。

他们的意见自然招致了刘宗敏等人的反对,李自成也颇有些犹豫不决。从内心来讲,李岩和宋献策的意见着实有些冒险,闯军发展到现在,虽然人数规模较之从前扩大了十倍、百倍,但也埋藏有一个隐忧,那就是始终没有一个可靠的后方大本营。

夺取襄阳便是为了消除这个隐患,为长期征战做好准备。但李岩等人的建议又的确颇有吸引力,拿下山陕,便是古来的帝王之资。这不仅让李自成怦然心动。

为了能够让李自成下定决心,宋献策不失时机的以第七营为突破口,将一份大礼送到了李自成的面前,也让其最终拿定了主意。

这份大礼便是贺人龙和他的陕军。

贺人龙数次临阵脱逃,致使两位督师战死沙场,朝廷中对他的弹劾和攻讦也传的沸沸扬扬。李岩和宋献策便决定将目标放在他的身上。李岩更是断言,孙传庭要想坐稳总督的位置,必须要杀了贺人龙。

最重要的是,贺人龙因为当年被杨嗣昌摆了一道,使得他的儿子白白丢了性命,心中对朝廷的怨言由来已久,这边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还有一点颇为关键,贺人龙还是陕西米脂人,和李自成居然是不折不扣的老乡,贺家便有不少旁系的子弟在闯军中混饭吃。再说,米脂也不是什么大地方,一来二去,总会扯上些瓜葛。

就在李岩派人间接的与贺人龙取得了联系之后,却迟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贺人龙毕竟是大明的一省镇将,整个家族也因此得了不少的封赏,要想让他贸贸然的投靠闯军显然并不现实。但就在此时,孙传庭和崇祯却是将这个机会拱手送给了李岩和宋献策。

孙传庭接任陕西总督,进京面圣之后,回到陕西就职。到达西安后,便与陕西巡抚张尔忠密议,要杀掉贺人龙。此时,贺人龙主力全部屯驻在咸阳,家眷则都在泾阳安置。

为防贺人龙狗急跳墙,孙传庭特意调派了虎大威和杨文岳两部人马向咸阳靠拢,并招来了昔日的老部下牛成虎、郑嘉栋和高杰三人,将朝廷的计划告诉他们,并以他们的家眷威胁,迫使三人不得不听从自己的命令。之后,则派驻守泾阳的高杰将陕军将领的家眷全部控制起来,必要时,可以以此逼迫陕军众将。

官军的异动,被闯军的探子发觉,综合得到的情报,李岩大喜过望,认定这是孙传庭要对贺人龙下手。因此,便在第一时间将消息透露给了贺人龙。

先后逼死了两任督师,贺人龙自己心中也是惴惴不安,朝廷和孙传庭究竟会如何处置,也让他心生忌惮,因此便将兵权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咸阳一带更是戒备森严。但随后传来的消息,崇祯已经表态允许贺人龙戴罪立功,他的心这次放下来。

恰在此时,李岩通过一名贺家的子弟找上门来,表达了李自成想要招揽他的意愿,并且开出了极高的价码。但贺人龙却是不以为意,只是将这作为了一条后路搁置下来。

崇祯十五年六月底的时候,孙传庭召集众将赴西安军议,贺人龙也在其中,因为孙传庭在朝中对自己百般求情的缘故,贺人龙抹不开面子,所以欣然前往,随行只带了两百多名的亲卫。

但就在贺人龙抵达西安城下的时候,李岩的信使却及时赶到,将李岩的书信交给贺人龙,贺人龙看过之后,大惊失色,当下不敢再入城,打马扬鞭便向咸阳方向跑去。

孙传庭提前布置下的人马都聚集在城中,本来已经看到贺人龙等人都已经到了城门处,本打算在他入城之后动手,却没想到贺人龙却突然带兵风驰电掣的离去。来不及通知孙传庭,兵马即刻出城追击,杀了断后的百余名贺人龙的亲卫,贺人龙却是全身而退。

同一时间,虎大威和杨文岳凭借孙传庭的引信赚开咸阳的城门,在安抚军心的同时,开始捕杀贺人龙的心腹部下。

其中的周国卿、贺国贤、魏大亨等人拼死杀出一条血路,与从西安逃回来的贺人龙在半道会和。这时,也得知了泾阳被高杰控制的消息,贺人龙别无他法,只得遵从李岩信使的建议,收集各地的心腹将士,趁着孙传庭还未布置妥当的缝隙,迅速由华阴、洛南一线,进入河南,投奔李自成。

第七章阴谋败露

贺人龙的反叛,让朱平安感觉到乱世的序幕即将拉开,历史在这一刻,已经缓慢的转移了前进的方向,接下来的发展,或许会逐渐偏离朱平安所知晓的一切,然而,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任何的退路。

朱平安极其部下,甚至是杨廷麟对贺人龙的反叛都有着清醒且深刻的认识。可以说,贺人龙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自从崇祯元年流寇开始作乱以来,还未有一方镇将投敌的先例,贺人龙经营陕地多年,部众遍布山陕、河南、河北、湖广、直隶,接下来如果与闯军的作战不力,将会有更多的官军将领纷纷效仿,这样一来,大明的北方将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连续不断的倒塌。也就是说,朱平安记忆中崇祯十七年的悲剧将有很大的可能会提前发生。

而李自成也将放弃亲征襄阳的战略,转而将目标提前一步瞄准关中之地。

就在收到贺人龙反叛的消息之后十天,洛阳、永宁、宜阳、嵩县等地纷纷陷落,不到半个月,河南巡抚高名衡战死,总兵陈永福兵败投降,朱大典部退回南京,左良玉更是龟缩于襄阳,不敢轻出。李自成的二十多万大军,号称五十万,浩浩荡荡直逼陕西,天下为之侧目。

就连满清安插在关内的细作都将消息源源不断的送回到盛京。

夏末时分,关外已经有了丝丝寒意,八月初九一大早,满清的重臣们便齐聚在崇政殿。关内传来的消息众人都已经知晓,大多数人脸上都洋溢着浓浓喜意。这么多年来,和满清生死周旋的大明眼见着已经到了生死一线的时刻,这让满清的重臣们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大明虽然孱弱。但这么多年来,却始终是满清面前一块很难掀翻的巨石。

松山之战结束后,多尔衮领大军回返盛京。然而等待他们的却不是欢迎有功之臣的鲜花和喜宴,却是皇太极的一纸治罪的文书圣旨。

大学士范文程、刚林、希福上疏弹劾一众八旗将领,在松山之战中,以伤病为由。将麾下的八旗旗丁遣回封地,其中包括八旗的大将多铎、阿济格、扬善、图赖、硕托等等等等。人证物证确凿,请求皇太极依律处置。

皇太极顺水推舟,赏罚分明、功过厘清,一应将领都给了处罚,包括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都受到了训斥,被剥夺三个牛录的兵力,降为郡王。多铎原本铁定的豫亲王也变成了豫郡王,而阿济格还是仰仗着之后再次率兵洗劫关内的功劳。才得以保住了武英郡王的爵位。

松山之战的大胜也被冲淡了不少,多尔衮却是毫不在意,立刻上疏坦诚自己的罪过,声明愿意接受朝廷的处罚,这也让他由此获得了八旗内不少人的同情。

此次入宫,也是接受惩罚之后,多尔衮三兄弟第一次入宫,身上穿着郡王的服色。旁人虽然没说什么,但多铎却是一脸的不自在。嘴里嘟嘟囔囔,多尔衮不用听,也知道他这是在咒骂皇太极。

“休得多言,宫里人多眼杂,小心才是!”多尔衮小声提醒了一句,大步走进崇政殿。多铎无奈的应了一声。无精打采的跟着多尔衮和阿济格走进大殿。

殿内已经是人头攒动,代善、济尔哈朗等重臣以及硕托、杜度等领兵大将都在其中。

互相打了招呼,多尔衮便走到同样被降为郡王的豪格身边,不动声色的向前占了半个身位,豪格抬起头来冷冷的看了他一眼。向前迈出一步,和多尔衮站至平行,哼了一声,却是没有说话。

不多时,皇太极登上御座,元忠站在身侧侍奉。宸妃病故之后的这段日子,皇太极较之从前更是消瘦了不少,整个面庞都黯淡无光,双眼布满血丝,颧骨耸立,下巴尖削,还不时的咳嗽几声。

皇太极召集重臣们来商议的事情便是如今关内的局势。大部分朝臣都纷纷向皇太极贺喜,自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起兵之时起,到如今,大明这个庞然大物终于要走向崩塌的一天,今后的辽东将完全成为满洲人的天下了。

但代善和多尔衮却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如今的局势,他们认为,大明虽然即将倒下,但李自成却是趁势而起。汉人的天下,改朝换代总是常事,但对于关外和草原上的部族来说,每次这样的时代结束之后,总会迎来一个朝气蓬勃、崭新且强大的对手。汉朝、唐朝的历史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一旦李自成一统中原,接下来,便会将矛头对准辽东和草原,满洲人和蒙古人将是他必须征服的两个对手,如果满洲因为大明的灭亡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那在之后的岁月中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代善和多尔衮的看法让皇太极频频点头,如今在关外,满清已经没有了对手,大明仅有的几万兵马全部龟缩在山海关和宁远的孤城之内,再也不会对满清构成什么威胁。但一个崭新而强大的对手却是皇太极不愿见到的。

更何况,如今中原乱成一锅粥,要是能从中获取一些利益,无疑将使满清再度壮大起来,想一想当年的契丹,因为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便在战略上压制了中原的汉人两百多年的光阴,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荣光无限啊!

“臣弟有话要说!”多尔衮越众而出,“明廷陕西总兵贺人龙投靠闯贼,开剿贼之战之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