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人:依靠他人。敝:伤害。(21)所与:指友好国家,盟国。知:同“智”。
(22)乱:分裂。易:代替。整:团结一致。
「译文」
鲁僖三十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
公无礼,并且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敌军一
定会撤回去。”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壮的时候
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更做不了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任用
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
的地方啊!”于是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郑国人用绳子把烛之武吊出了城。烛之武去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
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了能对您有利,那么冒
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还值得。可是越过一个国家而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您一
定知道这样做很困难;如果这样。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实力呢?邻
国实力增强了,您的实力就减弱了。如果留下郑国作为东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臣
来来往往,可以供给他们一些短缺的物资,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再说,您曾经
给过晋惠公恩惠。他答应过把焦邑和瑕邑给您,而他早上一过黄河、晚上就在那
里修筑工事,这事您是知道的。晋国何曾有过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
作了边界,又打算尽力向西扩张边界;那时不损害秦国的利益,它从哪里去取得
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到好处,还望您考虑考虑这件事情吧!”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就同郑国订立了盟约,并派大夫杞子、逢孙
和杨孙驻守郑国,自己领兵回国了。
晋国大夫狐偃请求进攻秦军。晋文公说:“不能这么做。如果没有那个人的
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靠别人的力量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义;失去了
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用分裂来代替团结一致,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
是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读解」
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
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问,挖敌方墙角,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可以说,
缺少了这些用现代词语称为外交家的角色,春秋舞台所上演的戏剧,必定没有这
么惊心动魄,精彩纷呈,波澜迭宕。有了他们,台前。台后两条战线上真是热闹
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演出了古代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幕。
我们发现,说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言辞辩才,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
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关系这个关键,在利害关系上寻找弱点和突破口,从而大
获成功。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不费一兵一卒为郑国解了围,便是一
桩典型的范例。
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动的最高原则,
精明的说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谐此道。以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
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它手段更见
效。即使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闯的交往,也首先是从利益原则出发的。这个原
则,恐怕比仁义原则更实际,更能长久,尽管仁义原则更值得赞赏,可是这世上
有几个讲仁义的人呢?
讲利益原则,首先要以平等为基础。没有平等,也就在根本上取消了利益。
利益必须通过交往实现,一个人不同他人发生联系,就无所谓利益;交往也意味
着交换,付出多少,便得到多少,不付出就无所获。只想获得而不愿付出,就破
坏了交换,也没有了平等,也就很难再获取利益。
交换,实质上也是让对方有利可图。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如果秦穆公觉得
无利可图,会甘愿罢休吗?所谓挑拨离间,多半也要利用人们觉得有利可图的心
理。离开这一点,挑拨挑间是难以成功的。搞阴谋诡计的人也常常利用这一点。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也是说用给予好处引人上钩,然后再将其吃掉。
中国传统的谋咯,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上面说的之外,还
有所谓借刀杀人、过河拆桥、上屋拔梯、赏一安百、欲擒故纵、美人诱惑、坐收
渔利、奇货可居、害一利百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利用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
不夸张他说,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
下一篇(蹇叔哭师)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
——利令智昏必遭惩罚「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 )。出绛(2 ),柩有声如牛(3 )。
卜偃使大夫拜(4 ),曰:“君命大事(5 )将有西师过轶我(6 ),击之,必
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 ),若潜师以来
(9 ),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
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
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盂明、西乞、
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16)”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7),崤有二陵焉(18)。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19)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
「注释」
(1 )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2 )
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3 )柩(jiu ):装有尸体的棺材。(4 )
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5 )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
祀是大事。(6 )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7 )杞子:秦国
大夫。(8 )掌:仑理。管,钥匙。(9 )潜:秘密地。(10)国:国都。(11)
访:询问,征求意见。蹇叔:秦国老臣。(12)远主:指郑君。(13)勤:劳苦。
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14)悖(bei )心:违逆之心,反感。(15)孟
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
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姓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16)中
(zhong )寿:满寿,年寿满了。拱:两手合抱。(17)崤(xiao):山名,在
今河南洛宁西北。(18)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
势险要。(19)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20)尔骨
: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
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
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
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
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
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
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
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
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
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
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
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也参
加了出征的队伍,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
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
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接着向东进发
了。
「读解」
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
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完全可以作出
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
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
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
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
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
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掠地的心情
太急切了,以至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
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
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