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块掉下来,差点砸伤了自己。这时,一个外号叫机灵鬼的孩子马上想了个
主意,他叫大家解下裤带结成一根长绳,在一端系上石块,使劲往树上一甩,
绳子从一根树枝上绕了过去。然后把绳子两端捏在手里,使劲一拉,一下子
掉下来十多个核桃,再一摇晃又掉下来不少,孩子们欢呼跳跃,纷纷趴下来
捡。

突然,马钧眼睛一亮,从孩子们的举动中得到了启发:长绳一次能摇下
来很多核桃,如果用一大块蹑代替许多小蹑,蹑的数量能大大减少,踩起来


就省力了。

他奔回家中,立即动手,又锯又刨,两天后做成了12 块蹑板,以及关连
的机械,然后把新蹑板安装在绫机上。

傍晚时分,马钧坐在绫机上,将第一块蹑板试踩了一下,虽然费了很大
的劲,可是他看到,绫机上的经线倒是一下子给提起了十来根。成功在望,
马钧高兴极了!

为什么踩起来还那么费劲呢?马钧有个追根究底的习惯,他钻进绫机下
面,仔细研究,发现是蹑板离座位太远,所以踩起来吃力。另一原因是,蹑
板和关连的部件都是新做的,木料未干透,所以转动不灵活。经过改进,果
然灵活省力。

马钧便把绫机一律改为12 蹑,简化了操作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生产
效率提高了四五倍。各地都很快采用马钧的新绫机,使绫的生产大幅度提高,
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再造指南车

新式织机的制造成功和迅速推广,使马钧远近闻名,连在京城洛阳的魏
明帝也知道了。魏明帝将马钧调进京都,给了他一个“给事中”的官职。这
是一个顾问性质的官,没有什么实权。马钧一点也不在乎,他的兴趣本来就
在机械方面,正好可以整天和能工巧匠们在一起切磋技艺,使他广收百家之
长,思路和眼界大开,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制造技术水平。

一天散朝,许多大臣围在一起玩一件“宝贝”:一个四方铜盘,中间转
着一只汤匙,汤匙停住后,匙柄正好指向南方。马钧上前一看,心里就明白,
这是古代的指南器——司南。

这些人当中,有个魏明帝的亲信,叫高堂隆,他夸夸其谈:“你们大概
都不认识吧?这叫司南。”说完他用力再拨了一下汤匙,停住后匙柄又直指
南方。他很得意地卖弄道:“看见了吗?由于匙柄永指南方,所以叫司南。
据说古代还有指南车,但那仅仅是传说而已。”魏明帝的另一亲信秦朗也随
声附和地说古代指南车是虚构的传说,未必真有。

突然,一个宏亮的声音肯定地说:“古代是有过指南车的,只要动脑筋,
这种东西是可以再造出来的。”

诸大臣大吃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新到京都的给事中马钧。不少人替
他捏一把冷汗,认为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得罪高堂隆肯定要吃大亏。

高堂隆还很少碰到有人乱插嘴,更没有人敢发表与他不同的见解,今天
马钧竟敢顶他,非常气愤。但他表面不动声色,却把事情奏告了魏明帝:马
钧会造指南车。高堂隆心想,马钧造不出指南车,皇上必然发怒,那就有马
钧的好戏看了。

魏明帝听奏后,果然下诏要马钧造指南车。

究竟有无指南车呢?传说炎帝族的首领神农氏和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作
战,由于战场上起了大雾,炎帝的士兵摸不清东西南北,迷失了方向,结果
被蚩尤打得大败。

炎帝族请另一部落首领黄帝来助战,黄帝造了一辆指南车,能在雾中明
辨方向,就打败了蚩尤。此传说有文字记载。

据传3000 多年前,周朝的政治家周公,也造过指南车,送给一位部落首


领带回南方去了。

马钧接到魏明帝的诏后,经过连日废寝忘食的努力,绘制了图形,设计
了制造方案,终于造成了指南车。魏明帝兴高采烈地观看了指南车,非常佩
服马钧的灵巧能干。

“水转百戏图”

封建统治者总是贪图享乐,他们妻妾成群,皇帝就有“三宫六院七十二
妃子”,其他有名无名的不计其数。不少后宫妃子一辈子未见过皇帝的面。
宫里养有成百上千的歌伎舞女,供皇帝享乐。有人进献一种百戏模型给魏明
帝,这种“百戏图”造型精美,但不能活动。

高堂隆原想以造指南车来陷害马钧,不想马钧真的制造成功,而且得到
魏明帝的夸奖,心里很不是滋味,但面上却不敢表现出来。不久他心生一计,
想再次难倒马钧。

一天,趁魏明帝正在欣赏“百戏图”,高堂隆凑到跟前说:“马钧心灵
手巧,陛下何不下旨,叫他让这套木偶能活动起来呢?”

魏明帝听了很是高兴,立即下诏交给马钧一套“百戏图”,让他把这套
木偶活动起来。

马钧接下了“百戏图”,经过几天的琢磨研究,心中已有了底谱。他重
新雕刻了木人,暗中设下了机关,利用水力将它发动,制成活动的“百戏图”,
叫“水转百戏图”。只要把机关一开,乐工木偶们立即击鼓吹箫,歌女木偶
们翩翩起舞。杂技木偶的表演更是精采,有的叠罗汉,有的翻滚、抛球,有
的在绳索上作惊险的动作。表演变化多端,维妙维肖,极为生动有趣。

尽管“水转百戏图”对生产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作为机械发明,其复
杂和精巧都达到了新水平。它充分展示了马钧在机械传动设计与制造方面的
才能,也标志马钧的制造技艺登上了新高峰。

新式龙骨车

指南车和“水转百戏图”的制造成功,使宫廷好不热闹,它们成了皇帝、
大臣和后妃们娱乐观赏的重要玩艺儿。马钧不爱凑热闹,一天他穿了便装,
独自出宫,来到南门口。

他看到一片空旷的高地上种着蔬菜,但因附近池塘地势太低,无法引水
灌溉,农民只好吃力地挑水浇菜。

趁这些农民休息的时候,马钧走到他们中间聊天、询问,跟他们商量用
什么方法把水引上高地。看起来,用杠杆吊水,辘轳吸水等老办法都不行,
还得另打主意。

马钧一路想,一路往前走,不觉出了南门。忽然看到两个壮汉子正在用
系着绳索的畚箕戽水,他们是想把一条水浜弄干,从那里抓鱼捉鳖。

马钧心里突然亮堂了:畚箕,这也可以当作汲水工具,如果模仿畚箕形
状,多做些木叶,装成连续戽水的机械,不就是汲水机了吗?只要能将水戽
到高地,再多开些沟,就可以灌溉整块菜地了。

马钧连夜画好图纸,找来几名能工巧匠,大家一起制造。经过多次试验、
改进,一架新式汲水机终于制成了。他们马上到菜地试验,两个木匠跳上去


踩动,吱嘎—吱嘎。。,一会儿菜地畦沟里就灌满了水。

当地农民欢天喜地,奔走相告,汲水机械迅速得到推广。有了汲水机械,
天旱,地势高,也能安上它来抗旱救灾,不用再挑水受累了。以后人们管马
钧制造的汲水机械叫水车龙骨车,也有叫翻车、踏车的。它运送和安装都很
简便,运作时可以两个人踩,也可以四个人踩,还有用手推动的。这是当时
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广大农村运用非常普遍,一直延续了1000 多年。直
到今天,在某些电力不足的山区,特别在抗旱救灾的斗争中,马钧发明的水
车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连弩与发石车

马钧一生在机械上的发明是多方面的,在军用武器制造上也卓有成就。

一次,蜀、魏交兵,诸葛亮又是大开城门,曾有“空城计”教训的魏将
见后哈哈大笑:这又是诸葛亮的诡计,命令众士兵冲锋攻城,“活捉诸葛亮”。
魏兵呐喊着向城门冲击。忽听一声梆子响,城门内飞箭如雨密集射出。冲在
前面的魏军士兵中箭纷纷倒地,后面士兵收不住脚,继续往前拥,城楼上也
有密集的箭群飞来,魏兵一下中箭死伤上千人,魏将慌忙下令鸣金收兵。城
内蜀军冲出追杀,魏军争相逃命,死伤不计其数。事后才知道这是诸葛亮发
明的新武器——连弩,是能连续发射的机械弓。一次可放10 支箭,能瞄准,
发射速度快,确实是叫人胆寒的新式武器。

魏国的将军好不容易在战场上捡到一副,立即派人送到京都,请马钧看,
要求能照样多造一些。马钧经过观察与实验后说:“巧则巧矣,未能尽善。”

后经过马钧的改进,连弩一次能放50 支箭,提高了效率4 倍,在战场上
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后,马钧又研制了一种新武器——发石车。它能将又重又大的石块发
射出去,用于攻城破阵,常常把敌兵砸得头破血流。但如果对方在城上或阵
地上悬挂浸湿的牛皮,石块砸上去只发出“噗、噗,咚、咚”的响声,人躲
在这种又牢又韧的牛皮背后,一点也伤不着。

马钧又想法提高石车的发射力量。一次他看见小驴拉碾磨面,碾盘上的
粮粒随着碾盘飞快地转动,靠近碾盘中心的只是滚动着,而靠近碾盘边的却
飞出了碾盘。离中心越远,飞出去的速度越大。他眼睛一亮,似有所悟。他
又用一根细绳系一块小石在空中挥舞,发现绳子越长,舞动的速度越快,石
子飞出去越远。

经过观察与实验,他改进了发石车的设计方案,制成了一架直立的大轮
盘转轮式发石车。在京都试验这天,魏军士兵争先恐后来观看。只见轮圈上
系着几十块砖石,架子上端装着一把可以活动的快刀,当转轮速度达到最快
时,快刀突出,割断绳子,几十块砖石高速飞出几百米远,把两棵大树间悬
挂的湿牛皮打得全是窟窿,几乎成了筛子。士兵们先是惊得目瞪口呆,继而
迸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欢呼马钧为他们制成了威力无比的攻城破敌新武器。

与马钧同时代的文学家称赞说:“马先生之巧,虽古之鲁班、墨子,近
世之张衡,也不见得能超过他。”

(魏文)


祖冲之
——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公元429~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