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人爱戴的。
4。豪放酒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生于此。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这四句诗,一写出酒与诗的密切关系,二写出李白同市井平民的亲近,三写出藐视帝王的尊严。因此,百姓都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为了称颂这位伟大的诗人,古时的酒店时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流传至今。
关于李白与酒的传说很多,其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李白在长安受到排挤,浪迹江湖时,一次喝醉酒骑驴路过县衙门,被衙役喝住。李白说:“天子为我揩过吐出来的食物,我亲口吃过御制的羹汤。我赋诗时,贵妃为我举过砚,高力士为我脱过鞋。在天子门前,我可以骑着高头大马走来走去,难道在你这里连小小的毛驴都骑不成吗?”县令听了大吃一惊,连忙赔礼道歉。
李白一生写了大量以酒为题材的诗作,《将进酒》、《山中与幽人对酌》、《月下独酌》等最为大家熟悉。其中《将进酒》可谓是酒文化的宣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如此痛快淋漓豪迈奔放。难得的是,李白在这里极力推重“饮者”。为了饮酒,五花马千金裘都可以用来换取美酒,其对于酒之魅力的诠释,确已登峰造极。
饮酒给李白带来了许多快乐,他在诗中说“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高唱“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要“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要“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一会儿“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一会儿又“长剑一杯酒,丈夫方寸心”。这使我们感到酒已经成了李白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白的出现,把酒文化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在继承历代酒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大量实践,以开元以来的经济繁荣作为背景,以诗歌作为表现方式,创造出了具有盛唐气象的新一代酒文化。
李白六十多年的生活,没有离开过酒。他在《赠内》诗中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痛饮狂歌,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但他的健康却为此受到损害,62岁便魂归碧落。“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就是李白,一个光照千古的诗仙酒仙。
5。“醉翁”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24岁中进士,任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等。
欧阳修是众人皆知的醉翁,人们常常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记》。徜徉山水之间日子过得像月白风清,很惬意,仕途也很顺利。转瞬间十几年的光阴已经过去,老来多病,好友相继过世,政治上受诬陷,遭贬斥,忧患凋零,今非昔比。
欧阳修喜好酒,他的诗文中亦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一首《渔家傲》中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写尽了酒给人的生活带来的美好。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这样欢宴畅饮,直到深夜而归。
庆历间贾文元任昭文相时,常与欧阳修畅饮。贾知欧阳修饮酒时喜欢听曲,所以预先叮嘱一官妓,准备些好曲子来助兴。谁知这官妓闻而不动,再三催促,仍就无动于衷。贾文元感到很无奈。不料在宴席上,这位官妓在向欧阳修敬酒祝寿时,一曲又一曲地献唱。欧阳修侧耳细听,听完一曲,饮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贾文元感到奇怪,过后一问,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欧阳修作的词。
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与酒须臾不离。
二 酒闻趣事(1)
1。最古老的中山王酒
河南省有一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1977年我国考古人员对其进行挖掘,在墓穴东西两个库中,发现了两个装有液体的铜壶,外形为一扁一圆。东库藏扁形壶,西库藏的圆形壶。两个壶都有子母口及咬合很紧的铜盖。该墓地势较高,室内干燥,没有积水痕迹。发掘人员当场将这两个壶的生锈的密封盖打开,发现壶中有液体,启封时,醉人的酒香扑鼻而来。这两种古酒竟储存两千多年,至今醇正芳香。这一发现证明了战国时期我国的酿酒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1978年10月,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受故宫博物院委托对壶中的液体进行了鉴定。鉴定发现,从外看,两个壶整体完好,并不渗漏。在打开扁形壶取样时,一开盖便有种特殊气味,其壶内液体未满至壶口,壶壁没有液体下降的痕迹,液体呈浅翡翠绿色,透明,有很多像泥土状的棕色沉淀物。壶底有少量的铜锈块。壶中有一块直径大约5厘米呈椭圆形鸭蛋状的固状物。将圆壶打开,开盖时也有特殊气味,壶内液体也未至壶口,但壶壁上有液体下降5厘米的痕迹。液体呈黛绿色,发暗,不太透明。壶底有很多沉淀物。
鉴定人员用虹吸法将两壶内的液体分别转移到玻璃瓶内。并用广口瓶提取部分样品到化验室进行查验。12月完成鉴定,结果为:1。两壶液体均含有乙醇;2。液体的沉淀物很多,不是蒸馏酒;3。不含有酒石酸盐,故不是水果酒;4。含氮量较高,含有乳酸、丁酸。确定氮是属于动物性或植物性蛋白物质。
根据化验结果,判定该液体为奶汁或谷物酿造的酒。有些专家认为是一种配制酒,因壶中鸭蛋形固状物是人为加进去的,作为药材或香源在酒中进行浸渍泡制。
总之,无论奶汁酒还是谷物酒或是配制酒,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中山王酒的发现,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酒。
2。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以制曲培养微生物酿酒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武丁时期就已掌握了“霉菌”生物繁殖的规律。《尚书》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的记载。当时就已使用麦芽、谷芽制成蘖,使用谷物发霉制成曲,把糖化和酒精发酵结合起来,作为糖化发酵剂酿酒了。
到了周代,由于酒曲的发展,曲蘖的含义也有了变化。曲,专指酒曲,种类也增加了,例如,《左传》中记有“麦曲”的名称,在“曲”前加麦字限制,可见已不止一种曲。因为谷芽中含有糖化酵素即糖化酶,所以人们用它来制饴糖。当时制的散曲中,一种叫黄曲霉的霉菌已占了优势。黄曲霉有较强的糖化力,用它酿酒,用曲量较之过去有所减少。有趣的是由于黄曲霉呈现美丽的黄色,周代王室也许认为这种颜色很美,所以用黄色制定了一种礼服,就叫“曲衣”。黄色后来成了历代帝王家的代表色。两汉时期,曲的种类更多了,例如有大麦制的,有小麦制的;有曲表面长有霉菌的,有表面没有长霉菌的。特别是当时除了散曲外,还出现了制成块状的曲,叫饼曲,而且不止一种。从散曲到饼曲,是酒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 酒闻趣事(2)
在晋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制曲法,即在酒曲中加入草药。晋代人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中,就有此类记载,用这种曲酿出的酒,也别有风味。今天,我国有不少名酒酿造用的小曲中,就加有中草药植物,如白酒中的白董酒、桂林三花酒、绍兴酒等等。
酒曲的发明,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酿酒业的一项重大贡献。这种方法后来传到了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直到19世纪末,法国人卡尔迈特氏在研究我国酿酒药曲的基础上,分离出糖化力强并能起酒化作用的霉菌菌株,用以生产酒精,称为“阿米诺法”,突破了酿酒用麦芽,谷芽制作蘖、糖剂的状况。后来,德国人可赫氏发明了用固体培养微生物制成糖化发酵剂的方法进行酿造,这比我国发明用酒曲酿酒,已经晚了几千年。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这一称号当之无愧。
3。酒中之最
人类最先酿造的酒:果酒和乳酒。
最早的酿酒规章:周代的《礼记月令》。
古代学术水平最高的黄酒酿造专著:北宋朱肱的《北山酒经》。
加热杀菌技术最早记载:北宋的《北山酒经》。
古代记载酒名最多的书:宋代张能臣的《酒名记》。
古代最著名的酒百科全书:宋代窦苹的《酒谱》。
最早的禁酒令:周代的《酒诰》。
最早实行酒的专卖年代: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最早的卖酒广告记载:战国末期韩非子《宋人酤酒》:“宋人酤酒,悬帜甚高。”
最早记载关于酒的文字:商代甲骨文。
最早的药酒生产工艺记载: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
葡萄酒的最早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
麦芽制造方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现存最古老的酒:1977年在河南省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王酒”,现存故宫博物院。
传说中的酿酒鼻祖:杜康、仪狄。
已出土的成套酿酒器具最早生产年代: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