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杜康,不过是年代不同的称谓罢了。我国现存古书中记载杜康造酒的,首推许慎的《说文解字》,其中“巾”部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窦苹考据了“杜”姓的起源及沿革,认为“杜氏本出于刘,累在商为豕韦氏,武王封之于杜,传至杜伯,为宣王所诛,子孙奔晋,遂有杜氏者,士会和言其后也。”少康为夏王相的儿子,“禹”的七世孙。杜姓到杜康的时候,已经是禹之后很久的事情了,在此上古时期,就已经有“尧酒千钟”之说了。如果说酒是杜康所创,那么尧喝的是什么人创造的酒呢?这样说来,酒之源究竟在那里呢?窦苹认为“予谓智者作之,天下后世循之而莫能废”,这是很有道理的。劳动人民在经年累月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下了制造酒的方法,后代人按照先祖传下来的办法一代一代地相袭相循,流传至今。就象火的发明一样,酒的发明也绝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很多人协同合作酿造成的。
从记载来看,杜康,字仲宁,相传为陕西白水县康家卫人,善造酒。至今,康家卫还是一个小村庄,西距县城七八公里,现在还留有杜康造酒的遗迹。据有关报道,村头有一道大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名曰“杜康泉”。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县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过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伊阳县志》中《水》条里,有“杜水河”一语,释曰:“俗传杜康造酒于此。”《汝州全志》中说:“杜康,在城北五十里,俗传杜康造酒处。”而且,我国酿酒专家们对杜康泉水也作过化验,认为水质适于造酒。1976年,白水县人在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现代化酒厂,定名为“杜康酒厂”,用该泉之水酿酒,产品名“杜康酒”,曾获得国家轻工业部全国酒类大赛的铜杯奖。
这些关于造酒的起源,都仅仅只是一些传说,是与否,并无确实的证据。
一 名人与酒(1)
1。刘邦归故里酒酣而歌
刘邦年轻时就爱喝酒,他在泗水(今江苏沛县东)当亭长期间,经常到酒店赊酒,一喝醉了便倒在地上睡个不醒。
有一次,他为县里押送一批农夫去骊山服役,路途中不断有人逃走。他想,如此下去,到了目的地怎么向上级交代呢!于是,到了丰邑西边的湖沼地带,他便停下来喝酒。晚上,刘邦对农夫们说:“诸位都走吧,我也打算逃走了。”尽管这样,还是有十几个农夫不愿意走而跟从着他。刘邦喝得酒气冲天,当晚抄小路通过了湖沼地带后,派往前面探路的人回来报告说:“有条大蛇挡住了去路,我们还是回去吧!”刘邦醉意浓浓地说:“好汉行路,有什么可害怕的!”于是赶上前去拔剑将大蛇斩为两段。又走了几里路,因酒性大发接着便倒地而睡。这就是刘邦酒醉斩白蛇的故事。
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时,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称为沛公。当时辅佐他的有萧何、曹参、樊哙、张良、韩信等文官武将。秦朝在三年内很快被推翻,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不久,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争夺战,于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登上皇帝之位。
七年后,刘邦平息叛乱,荣归故里,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并挑选120名儿童,教他们唱歌。酒酣之际,刘邦唱起了自编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席间,刘邦又唱又跳,并感慨伤怀地流下了热泪,对在场的人们说:远游的人,心里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故乡。我虽建都于关中,但日夜思乡,即使千秋万岁后,我的魂魄还是要回来的。所以我把沛县作为汤沐邑,免除全县百姓的徭役,让他们世世代代不受此苦。刘邦的一番话让乡亲们听了,非常高兴,就天天陪刘邦痛饮美酒。这样连续了十多天,在刘邦要返朝时,乡亲们还执意挽留。临别前,全城的人都送刘邦美酒,刘邦一见此景感动万分,便叫人搭起帐篷,又与大家痛饮了三天后,才不得不与大家辞行。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高祖还乡与高祖酒酣高唱《大风歌》的故事。
2。超级酒鬼刘伶
酒风最具规模的当属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因嗜酒如命同与那个时代扬名至今。刘伶,西晋沛国(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字伯伦,曾仕至建威参军。其人豁达洒脱,非同一般。当时流行说“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他的一生与酒同在。
据民间传说,洛阳龙门伊川县,南有九皋山,北有龙门山,东有凤山,西有虎山,四山中点缀六泉,上曰古泉,中曰酒泉,下曰龙泉,左谓凤泉,右谓虎泉,还有一个叫平泉。那时的杜康以泉水酿酒,并在九皋山下开了一个酒店,店门上贴着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一天,刘伶路经这里,看过了对联,便大摇大摆地走进店里说:“店家,拿酒来!”话音一落,只见店内一位鹤发童颜、神情飘逸的老翁捧着酒坛向他走了过来。刘伶看到如此美酒,抑制不住地高兴,接连喝了三杯,还未等捧起第四杯,只觉得天旋地转,不能自制,连忙向店家告辞,跌跌撞撞回到家中。
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讨要酒钱。刘伶妻子听到杜康来要酒钱,又气又恨,上前拉住杜康说:“刘伶只因喝了你的酒已死去三年了。”并要带他去见官。杜康拂袖笑道:“刘伶未死,只是醉过去了。”众人不信,打开棺材一看,脸色红润的刘伶刚好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深深打了个哈欠,吐出一股喷鼻酒香,陶醉地说:“好酒,真香!”
这故事自然是一个传说,杜康与刘伶二人非同一时代,但我们从这个“演义”出来的故事中可看出,刘伶好酒到何等程度。
刘伶是个矮子,容貌又甚为丑陋,可才气过人,他从不随意与人交往,但自从认识阮籍、嵇康之后便认定为知己。以嗜酒、豪饮而闻名于世的刘伶,积毕生之愿写下了著名的《酒德颂》,颂扬以饮酒为荣,酗酒为耻,唯酒是德的饮酒思想。宋人叶梦得说:“晋人多饮酒,至于沉醉,未必真在乎酒。盖时方艰难,惟托于酒,可以疏远世故而已。陈平、曹参以来,已用此策……传至刘伶之徒,遂欲全然用此,以为保身之计……饮者未必剧饮,醉者未必真醉耳!”
3。醉吟先生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其中与酒有关的作品占有突出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他的劝酒诗中,《劝酒十四首》最为有名。此为咏酒组诗,共分为两题,一为《何处难忘酒》,一为《不如来饮酒》,每题各七首,主要表达求闲、求静、求无思虑、求无作为的老庄思想和佛家禅理。此外,他的《劝酒》和《劝酒寄元九》也颇不寻常。
白居易六十七岁时,写下了《醉吟先生传》。文中醉吟先生,乃是其本人。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客、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曾去游历过。
每当良辰美景他便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他经常一个人独酌,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的辛劳。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我的身心。”接下来更多的则是同朋友合饮。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一 名人与酒(2)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酒,是如此吸引人。一场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独酌无相亲”,除了酒之外还要有知己同在,才能使生活更富有情味。杜甫的《对雪》有“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之句,为有酒无朋感慨系之。白居易在这里,也是雪中对酒而有所待,不过所期待的朋友不像杜甫那样茫然,而是召之即来。他向刘十九发问:“能饮一杯无?”这是生活中那惬意的一幕经过充分酝酿,已准备就绪,只待给它拉开帷布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而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
白居易,“陶陶然,昏昏然”,本想在沉醉中忘却世间事,但无奈“春去有来日,我老无少时”,恍惚间,“归去来兮头已白”。一代名流,于会昌六年八月十四日,在洛阳城履道坊白氏本家中仙逝。时年75岁。子孙遵遗嘱,将其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传说四方游客,知白居易平生嗜酒,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所以墓前方丈宽的土地没有干燥的时候,可见,诗人是深得后人爱戴的。
4。豪放酒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