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知识的起源问题,王充坚决否认所谓“生而知之”的天赋观点。他
说: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智能之
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
不问不识。??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按性知即生知)。??
实者圣贤不能知性,须任耳目以定情(诚)实。??孔子曰:‘吾尝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实知篇)
此所谓“知物由学”,说明知识起源于后天的学习,即“任耳目以定情
实”,肯定感觉为认识的基础。知实篇一口气举了十六条证据,阐述“圣人
不能神而先知”,也是此义。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汉代御用的唯心主义
“正宗”,是以先验主义的知识起源论为其中心思想,王充的观点,是用“不
破不立”的态度,从反对“正宗”开始,在当时实有着高度的批判精神。王
充否定“生而知之”并肯定“学之乃知”,在中世纪思想史上乃是光辉的唯
物主义命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即明白承借此一遗产。在西洋,中世纪“异
端”的唯名论中的感觉主义因素,形成近代英吉利培根思想体系的母体;这
实与由王充到王夫之的思想演进大体相类似。
与先验的知识起源论相连,谶纬的“正宗”思想家,又以圣人为“前知
千岁,后知万世”的“神”,所谓“圣则神矣”。例如实知篇所引“儒者论
圣人”的话:
“孔子将死,遗谶书曰:‘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
之堂,踞我之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其后秦王兼吞天下,
号始皇,巡狩至鲁,观孔子宅,乃至沙丘,道病而崩。又曰:‘董
仲舒乱(理)我书。’其后江都相董仲舒,论思春秋,造著传记。又
书曰:‘亡秦者胡也。’其后二世胡亥竟亡天下。用三者论之,圣
人后知万世之效也。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吹律自知殷宋大
夫子氏之民也。不案图书,不闻人言,吹律精思,自知其世,圣人
前知千岁之验也。”
凡此谶纬家的“正宗”看法,王充以为“此皆虚也”。在王充看来,所
谓“前知”与“后知”乃是逻辑学上的推理之知,而“推理”别仍以经验或
感觉为根据,否则无由而出。所以他认为,所有的推理“皆缘前因古,有所
据状,如无闻见,则无所状。”虽在圣人,也是“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从
闾巷论朝堂,由昭昭察冥冥”,“明福处祸,远图未然,无神怪之知,皆由
兆类”。为了证明此理,王充更举例如下:
“性敏才茂,独思无所据(按御霓九七○引作“使圣人空坐独
思”),不睹兆象,不见类验,却念百世之后,有马生牛,牛生驴,
桃生李,李生梅,圣人能知之乎?臣弑君,子弑父,仁如颜渊,孝
如曾参,勇如贲育,辩如赐予,圣人能见之乎???使一人立于墙
东,合之出声,便圣人听之墙西,能知其黑白短长,乡里姓宇所自
从出乎?沟有流堑(澌,曲礼下郑注:“死之言澌也,精神斯尽也。”
——引者按),泽有枯骨,发首陋亡,肌肉腐绝,使(圣)人殉之,能
知其农商老少,若所犯而坐死乎?非圣人无知,其知无烈知也;知
无以知,非问不能知也。”(实知篇)
似此,必以“闻见”为“据状”,“揆端推类”,然后才能有所谓前因后果
的推理,显然这推理不是“神怪之知”,而是为了反映喀观事物的规律。因此,
王充的反映实在的认识论是与关于知识起源的观点,相为呼应的。
王充虽重经验或感觉,但只以感觉为知识的起点,经验为推理的根据,
并不曾将感觉或经验视为知识的全部。反之,他以为,知识而局限于感觉或
经验,则极易陷于谬误。所以他说:
“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
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从心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
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墨议(按
即“明鬼”之说)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
实;失实之议难以教:虽得愚民之欲,不合知者之心;(虽不)丧物
索用(按即“节葬”之说),无益于世;此盖墨术所以不传也。”(薄
葬篇)此所谓“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即是“学而不思”的同义
语。
由此出发,可能导出“以虚象为言”而“以实事为非”,这即是说,抹
煞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王充这样在知识论上将感性与理性等
同地予以强调,而无所偏废,这虽不能说一定渊源于荀子,而与荀子则十分
相类。
王充所说知识起源于感觉,是以知识连结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来丰
富知识,因而肯定了知识起源于实践,特别是起源于耕织生产的实践。例如
他说:
“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纯妇无不巧。日见
之,日为之,手狎也。使材士未尝见,巧女未尝为,异事诡手,暂
为卒睹,显露易为者,犹惯惯焉。方今论事,不为(谓)希更,而曰
材不敏,不曰未尝为,而曰知不达,失其实也。”(程材篇)
这里以“日见日为”为知识的源泉,以“希更未为”为固陋暗昧的原因,
实在是光辉的验断。从这里出发,王充以为,宇宙现象可分为可知和不可知
的两大类:其一,凡能由学问求出效验的,是可知的;其二,凡不能由经验
求出道理的,是不可知的。所以他说:
“天下事有不可知,犹结有不可解也。结有不可解,见〔兄〕
说不能解也。非见〔儿〕说不能解也,结有不可解,及其解之,用
不能也。圣人知事,事无不可知。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非圣
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及其知之,用不能也。故夫难知之事,学
问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问之学之,不能晓也。”(实知篇)
此处“见说”,据吕大吉考证,当为人名,韩非子外储说上:“见说,
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者也”,又吕氏春秋君守篇:“鲁鄙人遣宋元
王闭,元王号令于国有巧者,皆来解闭,人莫能之解,见沅之弟子请往解之,
乃能解其一,不能解其一,且曰:‘非可解而我不能解也,固不可解也’”,
淮南子人问训:“夫见沅巧于团,结无不解”(参看邑大吉:王充认识论的一
个问题,光明日报哲学第六十四期)。王充所谓“事有不可知”,从他的整个
哲学体系看来,当指超乎经验与推理所可能知者之事,即为问之学之所不能
晓之事,据此,王充区分事之所能知与事之不可知,实是捍卫唯物主义的认
识论而否定一切神怪之知与“生而知之”的知。
王充的知识论的又一个有价值的论点是他的真理论。他对于各种的知识
或观念,当其“订其真伪,辨其虚实”的场合,一贯以“引物事,以验其言
行”为唯一的标准。例如:
“道家论自然,不知引物事以验其言行,故自然之说未见信。”
(自然篇)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知实
篇)
通过实践的检证来评价知识的真伪,这是唯物主义的真理论。从这里又
导出他的致知求实并订辨虚妄的方法论,也即他的逻辑思想。但王充所谓“效
验”,当作方法来看,也与他的知识论相连而有下列几层意义:
第一,从诸多事例里抽出原则,以证明一个命题或判断的真妄;并且由
于王充体系的反“正宗”的“异端”思想的特质,在实际运用上,往往表现
为证明两个对立命题或判断的孰为真妄。例如:“盛复之时,雷电迅疾,时
犯杀人。”世俗以为“天怒而击杀之”,而王充则由无神论观点,以为“雷
者火也”。这样,关于雷的知识,有两个对立的命题或判断:其一,雷是天
怒;其二,雷是火。然则二者孰真孰妄呢?王充以为,此问题不能用“甘义
繁说”来解决,而只有取决于“效验”。他追问“何以验之?”进而说:
“以人中雷而死,即询其身,中头则须发烧燃,中身则皮肤灼炽;临其
尸上闻火气。一验也。道术之家,以(为)雷烧石,色赤,投于井中,石焦井
寒,激声大鸣,若雷之肤。二验也。伤于寒,寒气入腹,腹中素温,温寒分
争,激气雷鸣。三验也。当雷之时,电光时见,大(光)若火之耀。四验也。
当雷之击时,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验也。夫论雷之为火有五验,言雷
为天怒无一效,然则雷为天怒,虚妄之言。”
第二,王充每提及“效验”,辄言“推类”,且以“不知类”,“不推
类”为“蔽惑暗昧”的根源。例如: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
不信。??唯圣心贤意,比方物类,为能实之。”(薄葬篇)
“变复之家,不推类验之,空张法术惑人君。”(明雩篇)
“儒家说夫归之道,取法天地。知夫妇法天地,不知推夫妇之
道以论天地之性,可谓惑矣。”(自然篇)
“夫比不应事,未可谓喻;文不称实,未可谓是也。”(物势篇)
据此看来,王充具有着清楚的“类”概念,至为明显。他的“推类”与
“效验”相结合的原则,“比不应事未可谓喻”的异类不比的原则,与墨家
的逛辑思想颇为近似:而“文不称实未可谓是”,则更是“以名举实”的唯
物主义的概念论。
第三,“类”概念的取得不是感性所能独为,而必须借助于理性的认识,
所以王充的“效验”方法,不限于感性的直观;而常常凭借于理性的推论,
在理性的判断里来辨证成性效验的是非。尤应特别注意的是,他的方法论是
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相为联系的。例如,关于儒者所说“日出”“日入”问题,
王充以为:
“日之出,近也;其入,远不复旦,故谓之入;??近,故谓之出。何
以验之???人望不过十里,天地合矣;远,非合也。今视日入,非入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