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及西汉末叶以降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相同。前者是对于逐鹿群雄
及民间战乱生活的一种麻醉剂,同时由于“无为”的放任主义,也是一种战
后恢复人口(劳动力)的方案;后者则是农民战争的宗教形式的反抗旗帜。王
充的道家思想,由于与反谶纬的无神论思想相结合,是东汉“正宗”的反对
命题;由于从理论上反对了“正宗”,揭穿了”正宗”的“是反为非、虚转
为实”的颠倒欺骗作用,这种思想自然是一种战斗的变革的“异端”思想,
但正因其无神论的反宗教的特质,遂不能成为直接的农民战争旗帜,只是由
于反对“正宗”而在客观上效力于农民战争。
王充思想的学派性问题,还可以和王充对古代各派思想与当时各派的思
想的批判联结起来考察。这样也许可以使这一问题更明确起来。
首先,王充对古代的思想流派,大都有所批判:
一、关于古代儒家,如孔子、孟子、荀子,都有批判。
(一)关于孔子部分。论衡称引孔孟者凡四百四十余处(见熊伯龙无何
集),可见王充并非根本反孔。但孔子是谶纬“正宗”所神化的思想偶象,为
了反对“正宗”遂不得不将孔子列入批判对象;问孔篇之作,义即在此。此
篇对孔子问难凡十六发,大都揭露孔子之言“上下多相莲,其文前后多相伐”,
并斥“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
问。”且宣称为了“证定是非”,“苟有不晓解之问,迢(追)难孔子,何伤
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窥其根本用意,实在于
以孔子为人而不以孔子为神,借矛盾律以打破对于孔子的偶象观念,归精于
暴露谶纬“正宗”神化孔子的无据。
(二)关于孟子部分。王充的孟子批判,主要见于刺孟本性二篇。刺孟八
章,主要在批判孟子逻辑概念的混乱与其推理的不合于矛盾律,以及其“五
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故生圣人”的目的论世界观。本性篇批判孟子的性
善论,虽承认“性善之论亦有所缘”。然究其实陈,则“未为实也”,且指
出其“相人以眸子”的方法与性善论相为矛盾。
(三)关于荀子部分。王充的荀子批判,见于本性篇。主要在于批判性恶
说之“未为得实”,指出性恶说不能说明“人之为善安从生”,然而,率性
篇所举“練丝”及“蓬生麻间”“白纱入缁”之喻,以明人性“在所渐染而
善恶变矣”的看法,则与劝学篇的思想内容相似;再比较王充的自然篇与荀
子的天论篇对于自然现象的无神论见解,可以看出王充从荀子所接受的思想
影响,实远过于其对荀子的批判之深厚。
(四)在人性论的范围以内,王充对于古代儒家,以为世硕与公孙尼子以
及宓子贱漆雕开等人所持“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
性养而致之则恶长”的看法,“颇得其正”。
二、关于墨家的批判,见于薄葬案书二篇,主要是接受墨家的“节葬”
之义,而反对其“明鬼”之论;重在揭发“明鬼”与“节葬”不能而立,以
暴露墨家的矛盾。论衡的物势自然二篇,对于目的论的批判,只以儒家为对
象,而未涉及墨家的天志论,这因为他在实际上要批判的是汉儒,对墨学的
批判不是他的主要对象。
三、关于名家的批判,见于案书篇:“公孙龙著坚白之论,析言剖辞,
务曲折之言,无道理之较,无益于治。”这指出龙说纯为概念游戏,形式上
虽备极曲折,而实质上则殊无道理,更不能作实践的指导。王充这一批判,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总结性的价值。
四、关于法家的批判,见非韩案书对作等篇。非韩篇大旨,在于批判法
家任法而不尚贤之失,以为“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
二者不可偏废;法家之术,任力而不养德,“必有无德之患”。王充强调礼
义而非薄耕战,主德治而非法治,排斥法家的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我们认
为:王充的这一批判,是通过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批判了汉室的严刑峻法
的统制与干涉,未必是以古代法家为批判的真实对象。所以对作篇关于韩非
曾说:“韩国不小弱,法度不坏废,则韩非之书不为。”案书篇关于前期法
家更说:“商鞅相秦,作耕战之术,管仲相齐,造轻重之篇,富民丰国,强
主弱敌,与公孙龙驺行之书不可并言。”可见王充对于古代法家的评价不为
不高。尤足注意者:王充对于韩非的逻辑思想与批判精神,俱有深刻的理解
与高度的同情。案书篇云:“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
是故韩非之四难,桓宽之监铁,君山新论之类也。”桓谭(君山)是王充最佩
服的人物,新论是王充最称赞的著作(见前文),今乃以韩非的四难与桓谭的
新论评为同类,可证“非韩”之实际所指乃是“非汉”的酷吏。
五、关于阴阳家的批判,主要见于谈天案书二篇。对于驺衍的“大小九
洲”之说,王充以为:“驺子行地不若禹益,闻见不过被吴(被即五被,吴即
左吴,二人皆淮南王所召术士),才非圣人,事非天授,安得此言?”又以为:
“齐有二驺子(原作“三驺衍”,茲据黄校改)之书,洸洋无涯,其文少验,
多惊耳之言。案大才主人,率多侈纵。无实是之验;华虚夸诞,无审察之实。”
我们知道,王充以“效验”为方法,此处所谓“其文少验”,“无实是之验”,
“无审察之实”,一方面击中阴阳家的唯心观点,另方面也证其批判之严厉。
六、关于道家的批判。王充虽自谓其学“合黄老之义”,而实于古代道
家有重大修正。自然篇所说“不知引物事以验其言行”,即继承荀子所谓“蔽
于天而不知人”的批判。在这里,“主观的能动性”被强调至于合理的程度:
所谓“虽自然亦须有为辅助”,即是此义。此所谓以有为辅助自然,即是说
人类的主观只能顺从着客观的规律以促进其发展,而不能脱离客观的规律强
自然以从我。用王充的例子来说明,即是:
“耒耜耕耘,因春播种者,人为之也。及谷人地,日夜长大(原
作“是夫”,茲据黄校改),人不能为也。或为之者,败之道也。”
据此,王充的批判,即在于将“蔽于天而不知人”的道家思想,转化成
“因春播种”“来耜耕耘”的主客观合致的能动思想。从这里,就孕育了由
批判而产生的薪的观点。(参照效力篇)。
综合前述王充对于古代六家要旨的批判,就其取舍从违之际与增损拟议
之分,不难窥见王充思想继承古代优良传统的脉络,以及他在思想史上总结
的历史意义。
其次,王充对汉代各派思想,同样有许多合理的批判。茲摘要论述于下:
一、汉代的儒家,在王充看来,不但是低级迷信思想的代表者,而且是
既不知古亦不知今的愚昧无知的代表者,甚至对于自己所专业的“五经”也
解说失实,谬误百出。谢短篇对于“陆沉”“盲瞽”的儒生,一口气提出了
十四个历史问题,三十个经学问题,六个法律问题,皆不能解答;因而对于
儒生的“守信师法,不颇博览”的门户观念,即对于中世纪知识基尔特制度
的桎梏性,发出了反抗。比较可以令王充稍存敬意的汉代儒家,只有刘子政
父子,扬雄桓谭等少数经古文学家。至于董冲舒一辈人物,一则说“公羊高、
榖梁寘、胡氏皆传春秋,各门异户,独左氏传为近得实。”(按汉书儒林列传:
“胡母生治公羊春秋,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再则说“仲舒之
言雩祭可以应天,土龙可以致雨,颇难晓也。”(皆见案书篇)他的批评的言
辞虽委婉,而义则严苛。
二、对于当时流行的道教,王充指为“好道学仙之人”,季少君之类,
“方术之学”,“此虚言也”。对于黄帝老子的种种神话,以及所谓“真人
食气”,“食气者寿而不死”的长生迷信,尽情攻击。(道虚篇)王充一面宗
“黄老主义”,一面又拒绝关于黄老的迷信,这正是王充无神论思想的特点。
在这里,王充所批判的,不应为农民战争的宗教旗帜,而应为秦皇汉武以来
的帝王长生的妄想;这又是他的“异端”的战斗本质。
三、与反迷信基本思想相平行,王充批判了当时整个的荒唐思想界。此
点,除前述种种而外,再举数例如下:(一)讳西益宅;(二)讳被刑为徒,不
上丘墓;(三)讳妇人乳子;(四)讳举正月五月子;(以上合称世俗“四大讳”,
见四讳篇。)(五)起土兴工避日月有所食(??时篇);(六)葬避九空地陷,及日
之刚柔,月之奇耦(偶);(七)祭祀之历亦有吉凶;(八)子日沐,令人爱之,
卯日沐,令人白头;(九)凶日制衣则有祸,吉日制则有幅;(十)起宅盖屋必
择比;(十一)学书讳丙日(讥日篇);(十二)徙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难岁
篇);(十三)信祸祟,起功、移徙、祭祀、丧葬、行作、入官、嫁娶、择吉日,
避岁月(辨祟篇)。对于此等世俗禁忌,王充均有批判;其中有一部分思想,
到了唐代,曾为吕才所继承,所发展。
最后,在王充思想的学派性及其对各家批判的问题上,我们以为,可从
将王充与司马谈迁父子的“异端”思想作一比较。兹为简明起见特列表对照
如下:
司马谈迁父子王充
武帝罢黜百家,从儒家的经今文学为
“正宗”。
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定谶纬
化的儒学为“正宗”。
闻春秋于董仲舒而不与同归。学儒学于班彪而不师其说。
论学术则祟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
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
贵俗功。
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自
居于任侠传统,与豪家对立。
迁贯经传,旁搜史子。好博览通众流百家之说。好论
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释
物类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