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又说:“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怨王侯畔已,难矣;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始霸王之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
东城,尚不觉寤,不自责过失,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这
样承袭史记从人为得失方面寻找王朝兴亡的原因,而与五行志及白虎通义里
的神学思想,显属两种,其为折衷主义更为明显。
如果将汉书的全部论赞及叙文,加以归类研究,则班固的是非评断,不
但自论相连之处甚多,且其思想的支离贫乏而无创见,亦难以为讳。
在这里,我们要问:官学的正宗思想,到了两汉之际,为什么竟转入于
折衷主义?为什么像班固这样典型的正宗人物,亦竟如此呢?关于这一问
题,我们不能从思想家的思维能力优劣来说明。其最大的原因为在于两汉之
陈的社会危机。西汉自成帝以降,农民战争渐趋高潮,而以王莽时代为最高
峰,到了东汉光武末年,方告一阶段。但中古的统治者,经此震撼,虽然“宣
布图谶于天下”,愈加走上神学迷信一途,但董仲舒以来的一元神学系统之
不足以解决问题,则渐唤起学人的注意。从这时,就产生了刘向歆父子及扬
雄的二重真理观。尤其到了班固时代(公元一至九二年),桓谭及王充的异端
体系正在形成中,他们的怀疑和批判的光芒,更使正宗思想暗淡无光:因而
连白虎观神学集议的主稿人(班因)也失去了对正宗的信心,变成了二重人格
的折衷主义者。
第七章 汉代白虎观宗教会议与神学思想
第一节 白虎观会议的历史意义
白虎通义这一本书,自隋书经籍志著其篇籍以来,各史记载稍有出入。
旧唐书经籍志说它是汉章帝撰,新唐书艺文志说它是班固等撰。后汉书斑固
傅称它做白虎通德论,隋书、旧唐书称它做白虎通,新唐书称它做白虎通义。
它的篇目,各史记载也不大相同。按“白虎”指汉宫白虎观,汉章帝在这里
大会经师,钦定经义,连月乃罢,后汉书章帝纪称,令群臣“作白虎议奏”,
儒林列傅序称“命史臣著为通义”。我们可以这样讲,原来诸儒所讲说的经
义,大经都称作“议奏”,或“通德论”,经章帝最后裁决以后,史臣所撰
集的就称作“通义”,现存的白虎通义或省略“义”字的白虎通一书,当是
班固所撰集的。后汉书班固傅所谓“令固撰集其事”,即指此书。
汉代自叔孙通制礼作乐以来,经义为汉治法,成了经师们荣显的专门行
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术为一尊的法度,首创金马门特诏的制度,显示出
封建制社会的法典的雕形。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五十一年)“诏诸儒讲五
经同异,萧望之等平奏共议,上亲制临决”,史称石渠阁(未央殿北藏秘书的
地方)奏议,这是封建制政权的完整的法典,可惜书佚不传了。东汉光武帝中
元四年(公元五十六年)宣布图谶于天下,进一步把经义庸俗化,完成了国教
的形式。到了章帝建初四年(公元七十九年)把前汉宣帝、东汉光武的法典和
国教更系统化,这就是所谓“白虎观奏议”的历史意义。后汉书鲁恭传说,
东汉章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章帝纪说,“诏曰:春秋于春每
月书王者,重三正、慎三微也。律十二月立春不以报囚,月令冬至之后有顺
阳助生之文,而无鞫狱断刑之政。朕咨访雅儒,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
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注引礼纬斗威仪说,“三微者
三正之始,万物皆微,物色不同,故王者取法焉”。三正指夏商周三代正朔
之月(周尚赤,十一月;殷尚白,十二月;夏尚黑,十三月)。这正是白虎通
义三正篇的历史证件。他诏定刑律,要咨访儒生,稽之典籍,然后作出自己
的号令,这也可以和白虎通义这一完整的法典互证。后汉书曹褒傅更显示出
皇帝制订“国宪”的消息:
“〔汉章帝〕元和二年下诏曰:河图称‘赤九会昌,十世以光,
十一以兴’(按上三句话,属于会昌符,也见于汉书律历志。“九”
附会光武,“十”附会明帝,“十一”附会章帝)。尚书璇璣铃(纬
书)曰:‘述尧理世,平制礼乐,放唐之文’(按与纬书本文略有出
入,因汉代五经家都说汉为尧后,故这里这样说)。予(章帝)末小子,
托于数终(即“十一”之数),揭以缵兴,崇弘祖宗,仁济元元。(下
引纬书从略)??每见图书,中心恧焉!??勑〔曹〕褒曰:‘此制
(指叔孙通汉仪十二篇)散略,多不合经,今宜依礼条正,使可施行。
于南宫、东观,尽心集作。’褒既受命,乃次序礼事,依準旧典,
杂以五经谶纪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以为百
五十篇。”
上面讲的章帝和曹褒的话,和白虎通义的年代相次,两相印证,就可以
了解汉章帝的法典内容。曹褒传论更指出汉代法典制作的演变,最后说到章
帝的“国宪”:
“孝章永言前王,明发兴作。专命礼臣,撰定‘国宪’,洋洋
乎盛德之事焉!”
我们认为白虎观所钦定的奏议,也就是赋予这样的“国宪”以神学的理
论根据的谶纬国教化的法典。谶纬在战国以前是没有的,约在秦、汉之陈才
制作出来。这些书到了隋代大都毁禁不传,余有不少佚文,散见各书。谶是
符谶、图谶,是借助于趣义而附会的一种变相的隐语,从秦代开始利用这种
预兆吉凶的符验,来为王朝统治者服务,史称“秦谶”。纬对经而言,是解
经家在经的章句以外附会出的一套迷信,利用来为汉代政权编排统治合法化
的根据,如汉为火德,承尧之绪等等。汉代各经有纬,史称“纬书”。因此,
图谶纬书是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这种经义国教的意义,和恩格斯所指
出的基督教是一种神学和庸俗派哲学的混合物同样,“它(基督教)那留停下
来的官方形态是国教形态,是尼克亚宗教会议(按三二五年在罗马尼克亚城举
行的宗教会议,统一了宗教思想,确立了教会在争取政权斗争中的组成基础
和策略基础)为着配合国家的目的而制出的。??基督教已成为国教这一事
实,就足以证明它是适合当时情况的宗教。在中世世,随着封建制度的驳展,
基督教形成为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宗教。??中世纪把哲学、政治、法律等
思想体系的一切形态囊括在神学之内,变为神学的分科。”(费尔巴哈与德国
古典哲学的终结,参看中文版焉克思恩格斯文选,卷二,页三九七)从西汉的
石渠阁的经义钦定到东汉白虎观的经义钦定,就是这种形态。所谓“亲制临
决”的钦定的法典形式,企图使皇帝成为国家的本质,使上帝成为宗教的本
质,并使二者的关系固定化起来,这也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国王一词乃是君
主制的完成,这犹之乎对上帝一词的崇拜是宗教的完成。国王一词是国家的
本质,犹之乎上帝一词是宗教的本质,尽管这雨词毫无意义”。(英国状况,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论宗教,页四一)
明白了汉代经学国教他的历史性质,我们再进一步详述一下所谓“白虎
观奏议”的历史事实:
“〔建初四年〕十一月王戌,诏曰: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
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孝宣皇帝以为去
圣久远,学不厭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按甘露三
年论定五经于石渠阁)。至〔光武〕建武中,复置颜厌、严氏春秋、
大小戴礼博士。??〔光武〕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议欲
减省(按此年宣布图谶于天下)。至〔明帝〕水平元年??〔樊〕倏
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于是,下太
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使
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
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
(后汉书章帝纪)
左汉章帝白虎观钦定经学的史实,又见于后汉书儒林列傅、贾逵傅、班
固傅、丁鸿傅、杨终傅和陈敬王羡傅等,此外后汉书蔡邕傅、东观汉记、后
汉纪各书都有记载,并把石渠阁和白虎观的法典相提并论,追述渊源,即后
汉书翟酺傅所谓“武帝大会天下之书,而孝宣论六经于石渠”。在这些记载
中,杨终傅讲的可以参证,兹择录于下:
“〔杨〕终多又言(上面讲的是天下多乱事),宣帝博徽群儒,
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章句之徒破坏大体,
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同异焉。”
从上面白虎观会议的形式看来,我们可以知道,作为“国宪”的钦定经
义是集合了大群儒生的奏议而最后由皇帝裁决的法典,在经义统一之后,它
是“永为世则”的统治阶级的支配思想,不能再有异议。皇帝是以一个大家
是和大教主的身分参与经义的裁决的。现在我们再从白虎观奏议的另一方
面,研究其主要精神是什么东西。
参加白虎观会议的人物,在后汉书中可考的有数十人,其中今文学家和
古文学家表面上虽有争辩,但他们都迷信谶纬。例如贾逵是当时的著名人物,
也大倡图谶,他说:
“昔武王终父之业,狺旌在岐,宣帝成怀戎狄,神雀仍(频)集,
此胡降之征也。??五经家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
氏独有明文。??左氏以为少吴代黄帝,即图谶所谓帝宣也。如令
尧不得为火,则汉不得为赤,其所发明,补益实多。陛下通天然之
明,建大圣之本,改元正历,垂万世则,是以麟凤百数,嘉瑞杂逻。”
(后汉书贾逵傅)
后汉书论曰:“贾逵能附会文致,最差贵显”,这就说明白虎
观会议的人物庸俗化到什么程度了。
丁鸿也是参加白虎观会议的重要人物,东观汉纪说他附会图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