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能力令我们得到些少今世的利益。然而,天界的众生仍然是被缚于生死六道内的众生,一样要经历生死的变幻。这些众生只能给予我们一点今世的小利益,却不能协助我们解脱轮回或成佛,也没有佛陀的圆满悲心及智慧,所以并非堪受皈依的对像。天界的众生与人类一样,有著亲疏友敌的观念。如果你天天去供养礼拜,他们有能力为你带来一些短暂的眼前好处;如果你有一天忘了供养,他们也有可能会发怒而加害。简而言之,三宝弟子要认清应该皈依的对像,不要随便跟著人到处拜拜。如果家中有拜神的习惯,我们也毋须为此与父母作对,应该好好地解释。如果实在没有选择的话,我们勉强也可以入乡随俗及恒顺父母众生的心态去上上香,供上一点食物,心里应存著向同辈送礼的心态,这是不违反皈依学处227的,但绝对不应在心中生起依止228的念头。
附: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佛法教导我们必须孝顺及尊敬父母与先祖,但却没有说要对他们的照片或骨灰上香及供奉。很多人把祖先的骨灰放在家中天天上香,也有人把祖先的遗灰放在寺庙中,这些敬祖的方法并不符合佛教传统。在父母及祖上往生后,我们应该代他们供僧及布施,也可以代他们供佛及延请僧人诵经,这样做可以为他们带来利益,令他们得生于善道之中。此外,最直接及有效之利益祖上的方法,是善用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肉身是由父母的身体而来的,他们的身体又源自我们之祖辈,所以我们与祖上历代的血脉有著直接的关连。如果我们能利用自己的身体行善的话,因著以上所述的关系,对血缘祖上的利益远比其他善行为大。怎样利用身体行善呢?例如礼佛及捐血就正是身体上的善行了。礼佛正是藉著这个由祖先血脉而来的身体来积聚功德。捐血也是一种最能利益祖先的善举。它的本质是身的布施,可以积集功德,同时又能帮助其他人。这个参与捐血的身体,乃至所捐的血,其实正是祖辈及父母之身体的延伸,所以他们也会得以直接积聚功德。祖辈既然已经往生,他们的神识就早已转生于六道中其中的一道,不再是他们以前的身份了。所以,我们向祖先祈求保祐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也不可能会接到我们的供养物品。至于骨灰的处理,西藏的做法是把它混和泥土而造成小泥佛像。这些泥佛牌会被装入一间小屋中。在不能做到这种处理方式的时候,也可以把骨灰撒在圣地的干净土地上或川河水之中。佛陀并无教示我们要对骨灰供奉叩头,而这样做对祖辈往生后之处境只会有害处,完全没有益处。佛经中有一个典故正是教示我们不要对先人的骨灰供奉礼拜的,否则会为已转生了的祖辈带来很大的痛苦。对已亡的父母及祖先,我们应心存感恩而代作善行,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父母在生时要随顺他们,令他们欢喜。在父母死后才哭著上香,其实是没有什么大意义的!
附:佛教徒可以拜土地公及龙神吗?
地神、国神及山神等只是六道众生的一种,它们大部份属于饿鬼道的转生,只是比较有福报而已。这些众生的能力有些会比人间的众生为大,能够为我们带来一点眼前的利益,或者也能伤害到我们,但最终来说,它们并无能力令我们脱三恶道苦,也不能令我们脱生死轮回,更莫说令我们得证无上佛境了。龙神等其实亦只不过是有些神通变化的畜牲道众生,它们并无能力令我们得到究竟的福乐。这些众生与我们的情况是相似的,并无自主生死的能力,亦没有圆满的悲心与智慧。依止它们的人,顶多只不过能在现世中得到少许利益,但在死亡后,由于依止的心故,或许会转世成为这些众生的奴仆下属,所以并无究竟的益处。作为正信的三宝弟子,我们既依止了佛宝,就不应再依止天道及其他道的众生,何况比我们还糟的三恶道众生!如果我们并不生起依止的心,而单是对它们作一些供养,祈求它们帮助我们得到眼前世间利益,严格上来说这并未算是违背依止三宝的学处,但其实亦并无这样的实际需要。只要我们一心依止三宝,自然能得到世间与出世间之利益,不需另行依赖凡俗的世间众生赐予福报。若果我们真的要去供养地神及龙族等,应以平辈的身份,尤如向一位有势力的朋友送礼的心念,但我们不需祈求它们令我们未来生能得益。这些众生连自己的未来生亦不能自主,如何能帮到我们呢?这些众生与我们一样,在得到尊重供养时,会以它们有限的力量为我们带来一些眼前好处;在我们停止供养或得罪了它们时,它们会加害复仇,因为它们一样有凡夫的嗔心及贪欲,并不具有佛陀的悲心。
附:先人骨灰应该供奉在寺院中吗?
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亦不符合佛法之传统。佛陀教示我们以孝道善待父母及祖上,但经上并没有说可以把先人骨灰供奉在寺院中。这样做并不能为先人带来真正的利益,反而会带来不利。佛经中有一个故事:佛陀的弟子舍利弗以神通力去到地狱中,遇到了一个受著极大痛苦的外道,这外道向他说:‘我前生为人间一个宗教领袖,有不少弟子。在我死后,弟子把我骨灰供奉在庙内。这样做未令我得益,反而加深我现在所受的痛苦。请你在返回人间后,叫我的弟子停止那样做。’,舍利弗在重返人间世界后,便按照外道的请求,去到外道庙中说明原委,不过众外道并不相信,还把他打了一顿。事实上,舍利弗早已得证圣者境界,但为了向我们凡夫开示,把先人骨灰供奉的过失及他在过往世侮辱他人的业力,他才示现为无力反抗而被外道毒打的情况。如果要在先祖死后多尽孝道,可以为他们供佛、供僧,也可以多作拜佛等身体所行之善业,甚至可以持咒而向骨灰加持,以上的方法都能利益先人。在西藏也有另一种如法的传统,把骨灰混入干净的泥巴中,造成很多泥佛像,最好能造十万尊小泥佛,放在户外的一间小建筑物中,这样也很能为先祖带来真正的利益。把骨灰放寺院内或家中,对骨灰供香、祈愿及顶礼等,都并非佛法传统,对亡者毫无益处可言。要尽孝道的人,最重要的是在祖上生前好好侍奉。
46、‘空’是什么都没有吗,佛教是虚无主义或唯心主义吗?
(一)有人说:‘佛教讲四大229皆空,是虚无主义。’这话有道理吗?
这完全是误解,是望文生义,没有深入经、论的结果。
很多人只从字面上了解佛教,甚至许多学术界的人士,都认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这种看法,由来已久。‘空’的意义深奥难解,没有相当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对‘空’的意义容易产生误解,堕入顽空,导致否定因果业报、善恶和三宝的作用等,反而造恶业。故对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说空也是违犯菩萨戒的。为了消除对佛教教义误解,对‘空’作一简明介绍。
佛教哲学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现象就是世俗智慧认识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自性’是经过理性思辨才能认识的东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认识到的事物,称做俗谛,圣智和思辨所认识到的事物的自性称作理谛或胜义谛。事物的现象或现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标准,全部承认其有,世俗谛如三界230六道231,苦集灭道232,生死轮回,业力233受生,因果报应,世间法234与出世法235等等,不能说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内,在世俗谛中无法否定它的实际存在。若不承认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会堕入否定一切的顽空,这是佛家最反对的。
事物的‘自性’有两种,一种是世俗习惯上称谓的‘自性’,如人、动物、山、水、树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为有这种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名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对这类‘物自性’,佛教从来不否定,那么‘空’是指什么呢?是指一种‘特殊自性’的‘空’(无自性)。‘特殊自性’是指一种不依赖任何事物的单一、独立、自在的物我自性。这种‘特殊自性’观念是一种无明236形成的虚妄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自性。实际情况是,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即‘缘起’。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怎么会有不依赖众缘的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没有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这‘自性’不就是‘空’吗?——这就是从思辨的方法认识的‘缘起性空’之理,但从思辨的角度认识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开悟后的圣智的直觉经验,不是空有的对立,而是‘空’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的空有统一境界,这是思辨智慧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性空的难悟也正在这里。总之,四大皆空或‘缘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也不是思辨性的色237空238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为一体的直觉经验。显然,把佛教的‘空’理解为虚无主义239,不符合佛教基本学说的本来含义。 此‘空’并非与‘有’相对之‘无’,而是超越有、无二端之‘空’,故空不可被误解为虚无主义之‘无’ 。
当代佛教僧团或组织大多都继承了历史上佛教中的主流思想,不把世界看成是虚无的,而是强调世间事物的互相依存,强调事物的因缘关系,否定世间存在一成不变的东西。多数当代佛教团体或组织的所谓‘空’,也主要是强调世间事物(包括人的地位、财富、生命)不是永恒存在的,人不应当过分执著那种根本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世间事物,强调实现佛教的理想并不是去追求一种与现实世界无关的境界,而是要在现实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