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熔基传-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接近邓楠的一位朋友透露,邓楠向父亲推介朱熔基时说:「朱在海外的形象很好,起用他有利于打开僵持的国际空间。另外,朱熔基这个人作风正派,工作很有魄力,很有实干精神。他来上海以后,不但使上海的各方面工作有很大起色,而且也深得人民群众拥护。」
  就在这次上海过冬的二十多天里,邓小平接连召见朱熔基数次,就浦东开发等问题征询他的意见。当然,老谋深算的邓小平不动声色,当时并未向朱熔基「交底」,压根就未提要上调他的事。
  智商程度并不比邓小平逊色的朱熔基,此时应该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的仕途,将会在邓小平手里继续看好。尢其是邓小平在向朱熔基征询了他对国家经济形势及治理整顿政策等问题的看法之后,突然插问:「你在上海的市长任期还有几年?」这就使朱熔基更明白了邓大人当时正在打什么算盘。
  一位上海的记者曾记述过一个插曲,在一次宴会上,邓楠冒冒失失地突然说:「我们这一次是来看朱熔基的。」于是,立刻就有反应机敏者接过话头问道∶「朱熔基上得去吗?」
  邓楠楞了一下,马上又哈哈一笑,按着便顾左右而言它∶「我爸爸说朱熔基的性格有点像李瑞环。」
  木匠出身的李瑞环当年就是因为当天津市长政绩突出,同时又因亲民形象和政治开明形象,普受老百姓和知识分子的欣赏,才被邓小平看中的。现在既然邓二公主把朱熔基比成李瑞环,那么他荣升之时也就不会太远了。
  笔者当时在场,听后大着胆子问了一句:「那按您的意思,朱熔基这次人代会上会当副总理吗?」邓楠看了我一眼,用了一句外交辞令:「我们这是纯属聊天,这么敏感的人事问题,那只能去问上帝了。我是无可奉告呵。」
  随后,这位性格直爽的二公主又脱口说了这么几句∶「我爸爸说,朱熔基只能当第一把手,不能当第二把手。朱熔基的性格容易得罪人,在国家经委时,他是副主任,同左邻右舍的关系搞得不好,大家都没想到,他当了上海市长,却干得那么好。」
  邓楠虽然一再强调她的一番话只是「戏言」,但一年多之后,朱熔基果然升调北京,只是暂还屈居副手,任国务院副总理。
  来自北京的消息说,「皇甫平」的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中共极左派人士的震怒,于是就派人追查其背后的「黑手」。而这「黑手」正是邓小平,具体指挥者则是邓楠。
  为南巡讲话铺路
  当时,邓楠借陪父亲到上海过春节之机,先后数次找朱熔基、陈至立(主管意识形态的上海市委副书记)等人谈话,定了「皇甫平」系列文章的调子,每篇稿子在发表之前,都打成清样送交邓楠过目。后来邓楠回到北京,上海市委就派专人送稿到北京。
  「皇甫平」事件为邓小平重新挑起一场改革旋风,打响了第一枪。
  《中国时报周刊》的一篇报导说,吴邦国政治生涯的高潮,应是在背后支持了「皇甫平」,「皇甫平」文章被认为邓小平思想的开路先锋,加上邓小平亲临上海,吴邦国也得以名声大噪。
  但上海一位干部认为这完全是牵强附会之谈,「皇甫平」文章完全是朱熔基在上海时决定的。「皇甫平」事件发生后,吴邦国几乎吓破了胆,曾打电话给已在北京的朱熔基,朱虽给他吃了定心丸,但吴为了避免与北京方面有更多正面冲突,很快就决定不再发表「皇甫平」的文章。
  一位上海记者,曾在美国《民主中国》杂志上,披露了他所了解的《皇甫平》事件背景。
  九一年春节过后,邓小平刚刚离开上海,朱熔基即召集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吉与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周瑞金,要求他们要在《解放日报》第一版醒目位置,「连续发表几篇文章,向全国吹一吹改革之风」。
  朱熔基强调,文章要写得「尖锐、鲜明、有针对性一些,有些地方可以用小平同志的原话」。
  另外,朱熔基还对发表文章的时间作了规定∶「从三月十二日起,每隔二十天一篇。发三、四篇后,看看北京的反应再说。」
  于是,周瑞金以「皇甫平」为笔名,在《解放日报》第一版,先后发表了四篇文章。
  在审阅「皇甫平」文章时,朱熔基特意加上这样的话:改革开放就是要把先进的社会化商品大生产方式,引人社会主义经济中来,杜会化商品主产方式本身,没有所谓姓「社」姓「资」的问题。
  文章发表当天,《解放日报》驻京办事处四处收集反映,由报社用白头内参形式直接送朱熔基办公室。朱熔基则每隔一周将反应要点,迭邓小平办公室。
  由此看来,上海「皇甫平」事件同吴邦国可以说根本没有关系,而这一事件的最大后台自然是邓小平,二老板则是朱熔基。至于陈至立和刘吉等人,也不过是在听了朱熔基打招呼以后装聋作哑,只有周瑞金才是这场戏中唯一在台前表演的演员。而且他在此之后的政坛荣辱,也全都是因为「皇甫平」的缘故。
  周瑞金为朱熔基捉刀
  周瑞金是中共上海市委委员、《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他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进解放日报后,表现突出,被当时总编辑王维视为培养目标。
  「文化大革命」中,周瑞金被作为「修正主义新闻苗子」而受到批判。「四人帮」被「粉碎」后,他才获一步步提升,历任评论员、评论部主任、副总编辑、党委书记。
  一九八九年天安门风波骤起,上海新闻界闻风而动,《解放日报》记者、编辑群情激愤,甚至中上层干部也卷入风潮,国际版刊出了署名周稼骏的文章《请别向记者开枪》,引起国际舆论注目。周瑞金面临这样复杂的政治形势,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坚定。他既不轻易地呵斥吓阻群众,又严密地按照江泽民意旨亲自把住版面。
  「六四」之后「大清算」,周瑞金在报社大会上「一锤定音」,既要查清问题,又不要伤害同志,「要清查,不要清洗」,「不抓辫子,不打棍子」。这种不以「六四」血迹涂抹「乌纱帽上红顶子」的品格,受到大陆新闻界的交口称赞。有人说这很像朱熔基处理上海「六四」风潮,此话可信。
  「六四」以后,《人民日报》发表「反和平演变」、「建钢铁长城」的社论,在「舆论一律」和「新闻党性」的强求下,当时大陆各地的绝大名数报纸,包括上海《文汇报》、《新民晚报》都选载了,唯独《解放日报》没有转载。周瑞金的许多朋友都为他捏把汗。
  事过二日,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陈至立找周瑞金谈话,问他是否漏登了《人民日报》这篇重要社论,并劝他赶快转载,迟登总比不登为好。
  周瑞金向陈至立汇报说,《人民日报》这篇社论非常重要,但我认真研究后觉得,文章中把「反和平演变」的任务只局限在意识形态领域,而且对象也只是知识分子。这与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不完全一致。要说防止「和平演变」,自然也应该包括科技、经济、政治各个领域,除了知识分子要「防止」,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也要「防止」。另外,「防止和平演变」能靠建造「钢铁长城」,这种提法欠科学。《人民日报》社论是否每篇都要转载,中央没有如此规定过,所以我决定不转载。
  敢冒这种政治风险而又有深厚学识的人才,而今确实难能可贵。这也是朱熔基决心背靠邓小平,同中共反改革派进行一次公开挑战时,选中周瑞金为他捉刀的重要原因。
  心术正才是人才
  而周瑞金之所以胆敢接受朱熔基委以的重任,甘冒巨大政治风险,自然也有一些个人因素在他思想上起作用。其中之一就是他要为自己在「文革」时期,曾经有过了一段「政治迷茫」的历史雪耻。
  「文革」期间,在政治大气候的影响和压迫下,周瑞金曾经捉笔写过四篇批判邓小平的文章发表。邓小平时代开始后,不少人都急于设法将自己参与过「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的不光彩一段掩饰过去,以免被写入个人档案,影响今后政治前途。
  周瑞金则襟怀坦白,认为个人历史无论已经被实践证明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都应该由自己负责。他认认真真地在整党表格上,将参加过批邓的那段历史如实填写,表示自己虽然过去曾经有过政治上的迷茫,但现在确实是真心拥护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
  周瑞金的这一表现受到新闻界人士的赞赏,朱熔基曾以「文才可用,心术尤正」之言表示对周瑞金的欣赏。
  九一年朱熔基上调北京之后,周瑞金随即被任命为香港大公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但此举遭到极左派掌权者的极力反对,中央有关部门最后被迫收回对周瑞金的任命。
  可是,随着朱熔基在中共权力核心层站稳了脚跟,周瑞金也时来运转了。九三年四月,周瑞金终于被任命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甚至有消息说,高层有意让周瑞金先从「副总编辑」职务上过渡一段时间,再正式出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果真如此的话,朱熔基在中央又多了一位得力的助手。
  周瑞金上调北京,有人认为是江泽民为在北京稳住权力而任用上海亲信的例证。其实周瑞金虽然说起来,也曾是江泽民在上海时的部下,但他捉刀撰写的「皇甫平」文章,却一度被身居总书记高位的江泽民所否定。所以,周瑞金还是因为在关键时刻,为大老板邓小平和二老板朱熔基甘冒政治风险,才为自己如今的官位高就挣得了资本。
  中共十四大以后,邓小平既对高狄这样的理论左派完全把持《人民日报》感到威胁太大,但如果把所有理论左派全部从《人民日报》撤换,又可能因此招致赵紫阳时代「舆论失控」,全面倒向资产阶级自由化一边的旧戏重演,所以才下令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