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外交-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新闻周刊》的民意调查,美国人相信赫鲁晓夫终于了解“美国人从总统以降,都希望自由”。如果赫鲁晓夫确有此一判断,后果显然是双面刃。总而言之,他把他的看法保密,有如国家机密。几个星期后,赫鲁晓夫在12月初演说,吹嘘“资本主义世界在社会主义阵营的打击下撼动了,我们有意志力会赢”。
艾森豪威尔由这次高峰会谈出来,信念与会前一样:他依然愿意(虽未必是渴望)去改变柏林地位。高峰会议结束,艾森豪威尔在10月1日对他的国家安全顾问格雷( Gordon Gray)描述他认为走出危机的一条适宜之路。格雷回忆道:
“我们必须记得柏林是一种不正常状况;我们已经发现必须接受它,而且它是由于我们的领袖丘吉尔和罗斯福的错误而铸成的。然而,他(艾森豪威尔)觉得必然有办法可以发展出某种自由城市,隶属于西德,也可能需要以联合国出面保证该城市的自由、平安与安全,而且它除了警力外不具备武装地位。他重申时间已经到来,或许我们即将撤出驻军。”
赫鲁晓夫幸好不愿去试探这些做法,西方盟国无意之间达成其争取时间的主要目标。1955年的日内瓦高峰会谈使得赫鲁晓夫不需做具体让步,就获致紧张局势的缓和;1959年,艾森豪威尔以所谓戴维营精神也获致相同结果。
戴维营会谈的主要结果就是事情又拖下去。艾森豪威尔和赫鲁晓夫协议召开占领柏林的四国会议,但是艾森豪威尔要先和盟国咨商。戴高乐表示,除非赫鲁晓夫先到巴黎进行国事访问,他拒绝接受这次高峰会议的请帖。由于种种这些前提条件,高峰会议最早能召集的日期是1960年5月,在巴黎开会。后来,距高峰会议召开只有两星期的时候,美国一架U2间谍飞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这个事件使得赫鲁晓夫有了借口,推翻业已酝酿谈判一年多的整个会谈。它并没有不好的影响,因为美国原本对柏林的算盘就是计划成立一个“有保证的都城”,其中具备许多艾森豪威尔对格雷提到的想法。就实际而言,这个计划与赫鲁晓夫“自由城市”的构想,主要差别只在给柏林新地位贴上的标签不同而已。
虽然西方盟国有好几天担心赫鲁晓夫或许会以U2事件为借口,进行摊牌;不过很快就显示,赫鲁晓夫找的是相反方向——有了借口避免摊牌。口头叫骂代替了赫鲁晓夫在对峙冲突中经常反复威胁、屡次退缩的做法。与所有的预期相反,赫鲁晓夫由流产的巴黎高峰会议回国,途经柏林小停,他宣布最后通牒的截止期限再次延长,这次延到美国总统大选结束之后。
到了肯尼迪接任总统时,距赫鲁晓夫发出第一道最后通牒已经将近整三年。随着时间流逝,他的胁迫的可信度越来越降低,整体危机感也降低不少。就在柏林问题似乎平静下来之时,肯尼迪政府试图推翻卡斯特罗,在猪湾登陆失败,加上对老挝问题迟疑不决,显然令赫鲁晓夫认定肯尼迪软弱无能。1961年6月初在维也纳的美苏高峰会议中,赫鲁晓夫又声言限期六个月来解决柏林悬案,开启了整个冷战对峙期间最紧张的一段时期。
6月15日就高峰会议情形做报告时,赫鲁晓夫昭告全球,签订德国和约一事已不容再拖延:“欧洲的和平解决必须在今年达成。”赫鲁晓夫在一项演说中,故意穿上中将军服出场(斯大林在战时曾颁给他中将军衔)。在另一个场合,赫鲁晓夫告诉英国大使,只消六枚原子弹就可以摧毁英格兰,至于歼灭法国也只不过要九枚原子弹。1960年9月,赫鲁晓夫中止双方已经遵守三年之久的非正式核禁试协议,苏联恢复核试爆,其中一次威力高达5000万吨炸药!
赫鲁晓夫对战后和解的要求,并无新义。丘吉尔早在1943年就主张划分战后版图;斯大林1952年提出和平通告,也有同样的主张;凯南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也主张就德国问题有个了结。但是和其他战争不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却没有一个战后和约。美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是逐步地,以默认既成事实的方式,而非正式协定的方式去建立的。
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西柏林人一觉醒来,发觉自己等于成为牢中囚徒。东德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柏林围墙日益增强;水泥盖墙、布上地雷,派出猎犬防守,这都成了东西柏林分裂、极权主义惨无人道的象征。东德政权无法让自己的公民留住在自己国家之内的破产形象,自此暴露在全世界面前。不过,共产党领导人堵住了苏联阵营大堤上的一个漏洞!——至少暂时堵住了!
柏林围墙使得民主国家又得正视柏林的两难局面。他们有心为保卫柏林自由,对抗公然侵略,但是对公然侵略应该如何反应于未然,却尚未决定;或者可以说还未确定要如何界定侵略。肯尼迪几乎立刻就决定,建起柏林墙并不符合美国对侵略的定义,因此不预备以军事方式去挑战它。美国企图不夸大柏林墙的严重性,可以由围墙建立的第一天,肯尼迪驾船出游、腊斯克国务卿去观赏棒球赛这个事实做证明。在华府根本没有危机气氛。
实际上,肯尼迪在军事上可选择的方案也十分有限。如果美军把占领区界限边的篱障拆了,他们可能会见到退后数百码,东德又盖一座围墙。试问这时候他们要不要进入东柏林,把它拆了?西方民意会支持为柏林“之内”自由活动的目的而战吗?——实际上,东柏林早早已被承认是东德共产卫星附庸的首都了。
当情势显示美国不会以武力抗拒兴建柏林墙时,西柏林和联邦共和国的震撼无以名状,被迫要正视那下意识很清楚、却又害怕承认的事实。经过匈牙利革命事件之后,很明显,西方国家不会以军力挑战现有的势力范围。勃兰特日后宣称,他的导致承认东德政府的东进政策( Ostpolitik),即因对美国针对柏林墙兴建之反应,彻底地失望而形成的。然而,若是因为拆除柏林围墙而爆发战争,德国人的震撼必然还会更大。即使是阿登纳也告诉艾奇逊说,他并不希望以核战争来防卫柏林,因为他也深知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方法可以保护柏林。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继续施展浑身解数,想摸清对方的承诺和限制。7月,肯尼迪大幅增加美国的国防预算,召集后备部队,增调部队赴欧洲。1961年8月,在柏林墙建起之后,肯尼迪调派1500人的部队取道苏联占领区的陆上通路赴西柏林,看看苏军敢不敢制止他们的行进。这支部队一路不受阻碍地抵达西柏林,受到已先行登机抵达的副总统约翰逊之热烈欢迎。不久之后,1948年柏林受封锁时的英雄克莱( Lucius Clay)将军,被委派为柏林总统私人代表。肯尼迪在柏林的自由这个问题上拿美国的可信度冒险。
赫鲁晓夫再次自作聪明,自己走进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相同的死巷里。他的狂妄恫吓激起了美国人的反应,他又不敢去挑战。根据美国潜伏在苏联军方的大间谍潘考夫茨基上校( Oleg Penkosky)的报告,苏联高层军官十分明白他们欠缺准备,经常私底下抱怨赫鲁晓夫的莽撞。早在1960年,艾森豪威尔就看穿赫鲁晓夫的狂言恫吓,告诉一位访客说,一旦爆发战争,他担心美国本身武器的核落尘之为害,远胜于担心苏联报复反击。肯尼迪一接任总统,也很快就了解到在整体战略力量上,苏联低弱多了。
形势有利于想要维持现状的一方。在此同时,肯尼迪比艾森豪威尔还更明显,不愿为柏林而轻易冒核战争之险。他在维也纳与赫鲁晓夫进行高峰会议后回国途中,陷入沉思:
“为了通路权的争议或因为德国人想要德国再统一,而冒一百万美国人丧命之险,真是蠢极了。如果我要以核战争要挟俄国,必须有比它更大、更重要的理由。”
艾森豪威尔的策略来自当初的遏制理论。他努力在苏联向西方挑衅的每个地方加以防堵。肯尼迪的目标则更加宏远。他希望通过超级大国直接谈判,一劳永逸地结束美、苏冲突——可以利用柏林危机作为转折点。因此,肯尼迪的白宫极力推动在柏林问题上比较弹性的外交,必要时可以片面行动。艾森豪威尔认为,柏林问题是一项挑战,必须坚忍对付,熬到胜利;就肯尼迪而言,它只是通往他理想中的世界新秩序的一个驿站而已。艾森豪威尔或杜勒斯会找出公式去化解某种特定威胁;肯尼迪则要清除通往和平的永久大障碍。
这两位总统对待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态度也不一样。艾森豪威尔在二次大战期间曾在欧洲指挥盟国联军,肯尼迪则在太平洋服役,而太平洋战场的美国比较片面,只涉本国兵力。肯尼迪不预备让盟国对谈判有否决权,实际上也宁愿与苏联直接交涉。1961年8月21日,柏林墙竖立起来一星期之后,他对腊斯克国务卿发出一道总统令:
“谈判的日程以及西方立场的实质内容,都还没有敲定,我也不再相信单凭四强会谈就能有满意的进展。我认为我们应该立刻努力在这两个领域强化美国立场,并且清楚地表明,我们不能接受任何其他国家的否定。我们本星期应向我们的三个盟国明白告知,这是我们的决定,他们必须追随配合,否则就不要插话。”
腊斯克遵奉这道指令,放弃四强会谈方案,转而采取与莫斯科直接对话的方式。腊斯克和葛罗米柯当年秋天在联合国见了几次面。其他的对话则由汤普森大使在莫斯科与葛罗米柯进行。然而,苏联并不是轻易就同意就柏林问题谈判的议程。
问题出在彼此都发现自己陷入核时代特有的两难之局。他们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核武力来保卫自身生存,但是这些武器却不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转型。不论理论上可以估算出享有多少核优势,核战危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