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老孙头讲,那是1955年苏联海军从旅顺撤兵,军列途经省城火车站休整时,他用1瓶老龙口烈性白酒从一名苏军中校手中换来的小猫崽。因为东北人常把俄罗斯人叫“**子”,又因家猫也称家狸。所以老孙头给这只猫,起了个名字叫“毛子狸”。
年龄其次的是一只叫“鬼子狸”的雌猫,年龄8岁。面部有明显的东方类型特点,大耳朵直立,宽鼻梁平直,椭圆形的大眼睛尽显文静,外眼角稍向上挑,个头适中,体躯匀称,动作灵敏,柔软流畅的黑色短背毛光洁漂亮。一拳长的短尾巴似兔尾,尾尖能灵活摆动,尾毛四处飘动,像一个毛毛球。
这是只原产于日本列岛的短尾猫,非常聪明好动,对户外生活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它的父母是1945年省城光复时,日本人投降后遗弃的一对猫。后来被老孙头好心收养,这对“东洋鬼子”生了几个欢蹦乱跳的小猫崽,其中有一个就是“鬼子狸”。当年日本人遗弃的“东洋鬼子”已经魂归故里了,但它们的后代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生存了下来。
年龄排第三的“东北狸”是只雄猫,年龄2岁,相当于人类的20岁。全身银灰色的短毛,前肢短,后肢长,步态优美高雅。这是一只土生土长的本地猫,性格外向,好奇心强,爱雪不怕冷,抗病能力强,身体素质特别好,捕鼠的本领很高超。它曾经是一只四处流浪的小猫,冒险精神和攻击性极强。有一次凶狠好斗的它与2只大猫打架,2只大猫竟让不要命的它给吓跑了。不过它也因此受到了重创,差一点丢了小命。庆幸的是被老孙头及时发现,精心治疗了两个多月,伤痊愈后,流浪成性的它再也离不开主人了。
据主人讲这种猫是古老的暹罗猫后代,散见于东北各地。虽然,它的祖先来自遥远的东南亚,现在却像土著一样适应东北的环境,适应老孙头的家。它善解人意,喜欢与人做伴,主人经常用皮带拴着走,老孙头说它是“像狗一样的猫”,因为它有特别出众的能力,所以在群猫里的地位仅次于首领。
年龄排第四的“杂毛狸”是只雌猫,年龄不足2岁。这是“毛子狸”和“鬼子狸”的女儿。外型长得像它的英武父亲,眼睛长得像它的柔美母亲,毛色是灰中夹杂着少许的黑。因为它会把前脚高高的举起,似乎在为人们祈求幸福,因此它被当做全家幸福的象征。这是老孙头唯一留养的自家猫后代。在老孙头漫长的养猫历史中,曾经有过那么多的猫宝贝,都被喜欢猫的亲戚、朋友、邻居和形形色色的人领养。
年龄最小的是一只叫“花虎狸”的雌猫,年龄不足1岁。全身除颈、腹下为灰白色外,其余部分的毛色为黑、灰相间,形成有规律的条纹状斑纹。周身的班毛颜色类似老虎,短毛像抹了油一样的光亮润滑。
老孙头很喜欢这只猫。此猫属于中国独有的狸花猫品种,狸花猫是经过千百年自然形成的本土猫。就是评剧“狸猫换太子”中的那种猫。
“花虎狸”活动范围很广,户外的活动时间很长,每天都是最早离家,最晚归家。这是一个报恩的无锡人,从家乡太湖边带来送给孙大夫的。年初的时候,他到沈阳出差患急症又丢了钱,被热心的老孙头免费治好了。事后,他知道老孙头喜欢猫,特意从老远的地方来沈,以送小猫崽来答谢救命之恩。除了可爱的小猫崽,这个无锡人又送了一双代表吉祥如意的猫头鞋。原来,在江南水乡,特别是在苏南太湖地区,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都要穿猫头鞋,并且要一连穿7双才行。据说这是由古代敬猫为腊祭八仙之一,逐渐演变而来的风俗。
5只猫,虽然不都是同一个血统。但是,长期的生活使它们如同一个家族一样。老俩口和猫家族组成了一个人与猫和谐温馨之家。
第三章 家住商埠北市场
老孙头的家,住的是具有典型东北传统建筑特点的3间青砖小瓦硬山式民房。西面的一间做诊室和药房,东面的一间做起居室,中央的一间有锅台烧水做饭。锅台边还砌有给猫取暖用的“猫儿洞”。房子的建筑面积虽然不算太大,但是独门独院,自成体系。院里还有一棵粗大的老杨树,人在树下可以乘凉喝茶,猫在树下可以遮阳玩耍。房子的位置在北市场的东北边,离火车北站不太远,是个行医看病与居住的好地点。
北市场可是沈阳一块有名的商家宝地。上世纪20年代以前,一大片荒地里除了几座庙,只有十间供修庙师傅们住的房子,因此这地方叫“十间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拥兵37万的奉系军阀张作霖获胜。奉军一举占领了北京,盘踞奉、吉、黑、热、直、豫、鲁、苏、皖九省和上海市,进入了鼎盛时期。后来,大帅张作霖为了开通地面、繁荣城市,发展民族经济,与日俄等外国商团竞争,下令在“十间房”附近,开发建设了北市场。当时,大半个中国的客商都云集在北市场。可与上海城隍庙、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和天津劝业场相媲美。因为在二三十年代,沈阳是奉系军阀的统治中心。奉系地盘达到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军阀。当时的奉天,更是全国关注的热点城市,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等国都在沈阳设了领事馆。
解放以后,隶属和平区的北市场仍然很热闹。有听京戏的大戏院,有看评剧的青年剧场,有听相声的曲艺厅,还有北市剧场、民族电影院、群众电影院和人民电影院等许多文化娱乐场所。有商品繁多的北市百货大楼和老字号的登瀛泉浴池。有地方名吃的老边饺子馆、三合盛包子、新味斋烤鸭和三盛轩坛肉等风味饭店和众多的茶社。有照相馆和书店,有曲曲弯弯的街巷市场,有锔盆锔碗锔大缸的、有摆地撂摊耍把式的、掌鞋缝包的、有磨剪子磨刀的、有理发刮胡子的、有卖花卖画的,有烙煎饼的、有吹糖人的、有切糕的、有炸油条的、有糖葫芦的、有弹棉花的、有焊洋铁壶的、有耍猴变戏法的、有拉洋片的、有拔牙的和卖膏药的等等。还有卖猫、卖狗、卖耗子药的,真是五行八作,干什么的都有。犹如,一幅北方的“清明上河图”。
现在的北市场,又添了许多“革命化”的色彩。所处的和平区已经改名为红旗区,大戏院改名为井冈山剧场,民族电影院改名为前进电影院,昔日的皇寺广场也改名为反帝广场。往日里多如牛毛的小商小贩,好象在一夜之间就蒸发了。一块繁华的商业重地变成了一片政治海洋。
文化大革命在省城逐渐深入。政府机关无法办公了,大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全部都停课闹革命了,许多工厂停产整顿搞大批判了,大多数的国营的、集体的、私人的商家也都关门歇业了。满街上走的大人小孩都是一脸严肃的政治面孔。街面上到处都用劣质的油漆涂上了红色的革命标语,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响彻着革命歌曲。不知疲倦的红卫兵造反派也开始了一轮又一轮抄家行动。
老孙头的小门诊所和中药铺,不可能明目张胆的营业了,看病的和治病的只能偷偷摸摸的进行。好像是革命的人们不会患病,患病的人们不配革命。这些天来,多年行医的他心神不宁。亲眼看到许多街坊四邻的家,闯进去了强盗般的红卫兵造反派。有那么多的稀世古玩被砸烂,明清**时的瓷器被摔碎,名人字画和线装书被烧掉。过去价值连城的珍宝,在政治赌徒面前变的一钱不值。许多奇花异草被拔出来晒太阳,养在笼子里观赏鸟雀被掐死,金鱼和热带鱼被倒到了下水井里,看家护院的狗被活活打死吃肉。
红卫兵造反派成了一手遮天的社会主宰,他们要“彻底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公开藐视和践踏宪法,疯狂的行动不断的升级,甚至发展到随意的残害人的生命。诊所附近公认的老好人“豆腐魏”,被无缘无故的扇了几十个耳光,眼睛充血看不清东西了,耳膜也穿孔聋了;一贯笑脸相迎的“煎饼王”,也被莫名其妙的暴踢了一顿,腿骨断了好几截,整天卧在凉炕上哭天抹泪;平日里点头哈腰的近视眼“裱画孔”,更被拳打得鼻青脸肿,眼镜片摔的四裂八瓣,满地爬着找镶满口的假牙;平日里为人梗直的“花卉郝”顶了打人的几句,竟被五花大绑的抓走了,即日就自绝于党和人民“畏罪自杀”了。弄得老百姓人人自危,惶恐不安,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心里面七上八下的老孙头比谁都清楚,家里养的几只猫,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猫是有腿有爪的大活物,想藏也藏不住,说不定那天倒霉,就是自家这群猫的噩运。大白天的,他在自家院子的大门上,挂上了把“将军不下马”的大铁锁。老孙头明明知道,在这个特殊的节骨眼上,别说挂铁锁,就是换铁门也没有用。但他这么做,总觉得心里踏实点。
第四章 家猫难懂人间事
北市场的各类建筑物,基本上都是有年头的老旧房屋,低矮平房区域有好大的一片。这一带的居民,大多都是一些城市中低收入的普通百姓家,点劈柴烧煤炉子做饭的人家很多。到了黄昏晚炊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小烟囱如同无数杆烟枪,冒出了黑的、白的和灰色的煤烟,远远望去,如同一片朦胧的雾区。
不到1岁的花虎狸低卧在老孙头家的房顶上。这个相当于人类14岁的小女孩,正迷惑不解地看着眼前小巷的变化,仅仅几天的功夫,到处都贴满了歪歪扭扭的大字报、大标语、倡议书和通牒信。想着这几天周围发生的事情,真是翻天覆地。这一带它的同类已经遭到了血洗,侥幸剩下的不多了。
左邻的那只可爱的小花猫,曾是雌猫中少见的妙龄美猫,其美貌曾让花虎狸妒忌。可是被两个扎小辫系红头绳的女人,用一根粗麻绳子给活活的勒死了。小花猫死的样子可怕极了,伸着长长的舌头,像个死不瞑目的“吊死鬼”。那两个恶毒女人的丑陋表情,更让花虎狸感到无比的恐怖。
右舍的那只膀大腰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