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用了个“必”字,就是:斩钉截铁的,非这么做不可,没有商量的余地。结论是:“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里一共有四个“事”:难事,易事,大事,小事,代表了四种情况。天下再难不过的事,都一定有它一些容易的部分,就从最容易的部分着手。天下没有一件事物是完全严丝合缝,没有一点破绽或隙圩的。就好像刑事破案,不管作案者计划得多周密,一定有一点小缝子可以钻,从那一点就能钻开它的全部,最终会真相大白。去寻找破绽和隙圩是需要智慧的,也不是普通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似乎老子把重点放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上,因为他在后面,接着说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一般人都是要做大事,唯有老子叫人做小事。甚至于说:圣人,终不为大,只做小事。因为他只做小事,等到把小事都做好了,大事自然就成功了。自古以来所谓大事,都是小事之积,把所有小事都加在一起,就是大事。反过来说,如果什么小事都忽略了,而没有好好地、实实在在地去做,那么所谓的大事,就只不过是个空壳子。就是:假、大、空。可是以一般人的眼光来看,他们都只看得见大事,看不见小事,如果你只在做小事,人家就会以为你根本没有做事,因此,在他们来说,就是“无事”(没有做事)了。一般人的看法绝不代表老子的看法!也不会是真正精明睿智者的看法。老子用“细”字来形容小事。细似乎是比小还要小的意思,这是说老子注意的小事比大事重要,细密琐碎之事比小事还更重要。
例如“甲午战争”,在开战之前,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请日本的乃木大将过舰饮宴,大概想要炫耀北洋海军的实力,要他知难而退。乃木来了,饮宴之余,少不得要参观这艘丁大人的指挥舰。乃木身穿军服,手戴白手套。一边看,一边摸。走到哪里,摸到哪里。后来把手套暗暗退下,塞在口袋里。当时日本国会不赞成日中开战的占大部分。虽然日中战争迟早在所难免,因为不制服中国大陆,朝鲜、中国台湾都不能安稳到手。不过此时与中国开战,大家担心不能必胜。乃木在军部和国会里以那双白手套为证,说明日本必胜。他摇着手中的白手套说:这是在中国北洋海军旗舰上的尘垢。他看见舰上许多地方有锈迹。一个最重要的旗舰,竟然如此肮脏,上锈,可见其训练与平常护养之差。照他估计,一鼓摧毁清军是必然之事,这乌黑的手套可作证明。于是国会通过开战。开战时,日方一炮轰来,并没有打中旗舰,而旗舰的指挥台被震,自行坍落,丁大人当场被砸死。司令官一死,其余不问可知。李鸿章是北洋大臣,不知道上丁汝昌的旗舰视察过没有?除了乃木之外,恐怕没有一个中国人发觉丁汝昌旗舰的维修问题和清洁问题,进而联想到训练,海军素质,战斗能力的问题。可见中国人习惯的“大而化之”,蒙蔽了所有中国人的眼睛。一个小小的螺丝上锈折断,就足以使指挥台坍塌,足以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足以使朝鲜沦亡,足以使中国台湾失丧……如果丁汝昌脑子里没有死角,眼睛里没有盲点,整个历史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这个经历了多年的奋斗,花了多少人民血汗钱财,才得到的庞大辉煌的北洋海军,由于几个小小螺丝钉,而成为假、大、空的历史笑柄,成为全中国人的羞耻,不是细密琐碎之事比什么大事都更重要吗?实事求是,不搞表面虚恍的大事,应该是老子所说“无事”的第三个层次的意义。
黄老智慧
黄老智慧
第二部 《老子道德经》新论
第十六讲 教育
(美)张绪通
整本《道德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老子教导的对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大到治国取天下,小至一饮一啄、一举一动,无所不包。从一般教育的角度来看,老子与一般的所谓教育家有着很大的区别。老子自己就把自己和一般教育家分别了开来,他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42章)。就是说:别的教育家所教导人的方法和内容,我也同样那样教导人。不过我却增加了一个“强梁者不得其死”的独特的内容,所以,我跟别人不同,我将是“教父”。“教父”这两个字,历代学者们对其都各有不同的解释。譬如马叙伦说:“《范、罗》卷及《弘明集》六,释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引,并作:学父。《成疏》曰:将为学道之先。父,亦本也。”从这段话就可以清楚看出,古来就有许多争论。“教父”照字面讲,就是教育之父。用现代话讲就是最具权威的教育学者。国家也有“国父”,是指国家创始缔造的那个最具权威的人。老子敦煌本,作“学父”。把老子称为:道学之父,却也当之无愧。《成疏》中把“父”当本源、开始讲,把教父解说为教学的本源或开始,也有人把它引申为教学的宗旨。如果称老子为教父或学父,那是对老子这个人说的;如果说教学的源本或宗旨,那就是对老子教学的内容说的了。如果老子自称:我即将是最具权威的教育家,因为我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天下没有别人是这么教育人的。或是老子这么说:我将要把“强梁者不得其死”作为我教学的宗旨。或者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我要把这一个事实,作为教育人的开始。以上诸多说法都讲得通。说老子这个人也好,说他的教学内容也好,说的都是老子。不过,老子说:“吾将以为教父”。有了个“以”字,就是“以”(把)“强梁者不得其死”,作为教学的宗旨。如果他自称为“教父”,就应该说:“吾将为教父。”不必加个“以”字。同时以老子一向的态度,并一直教导人要谦虚,恐怕不一定会自抬身价,自封为教父。然而,不论教父也好,教学的开始或宗旨也好,不管怎么解释,老子的重点是在突出“强梁者不得其死”这一个似乎很特殊,很重要的命题。
既然整本《道德经》都是老子的教导,那么如果我们要讨论老子的“教育”,就要谈整本《道德经》了。不过,单独就“教育”这个题目范围来说,应该是指老子的教育政策或教育纲领。因为我们可以从老子的全部思想和言论中,理出几条重要的思路来,使我们可以简单明了地抓住老子的教育纲领,作为我们教育者的重要参考。譬如,“强梁者不得其死”就是老子强调的一个重要纲领。老子的教育纲领也正是老子教育内容特别出众的地方,是有必要来做一些特别研讨的。
第一,道。“道”是老子教育内容的总根据。中国古代有过不少教育家,他们都是祖述古代什么圣人,作为自己理论的根据。譬如,孔子是古代的一位教育家,他言必称“尧舜”,他时常要梦见周公,把恢复周公所制作的“礼制”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职志。当然在孔子的学说中,很多都是他自己的创建和经验,不过他的总源头和根据是古代的一个“人”或一些“人”。墨子祖述“大禹”,也是同样的模式。而老子从来不祖述任何”人”,他的总源头和根据是“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道”不是“人”。他说:“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湛乎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这是说:道,冲虚无形,而它的作用无穷,是那样渊深啊,好像是万物的宗主,是那样清澈啊,它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产生的根源,(只知道它)出现在上帝之先。老子的“道”,是万物的宗主,存在于万物之先,即使是上帝也先(超)不过它。因此,更没有一个人能超得过它了。他又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21章)。就是大德的内容,只对“道”服从。然后,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就是人以地的法则为法则,地以天的法则为法则,天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以自然的法则为法则。在《道德经》里,老子还说了许多话来形容“道”,总之,“道”是宇宙的规律,是以自然法为大法则的规律。凡是在宇宙之中的任何存在,都必须对“它”服从,即使是上帝也不能不对它服从,人类就更非服从它不可了。不管是再了不起,再伟大的“人”,在“道”的面前,都显得极其渺小,短暂,微不足道。因为人必须接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他的思想理论再好,也还有时、空的局限性。一过了时,一换了地点,就可能是一张废纸,毫无价值。幸运的话,也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点一滴的记忆而已。
一部世界哲学史似乎都在证明这个事实,从苏格拉底起直到现在,有一个理论出来,马上就有另外一个人来推翻他的理论,提出自己的主张。可是,马上又有另外一个人来推翻这个人的新主张。如是各自创建,各自表述,谁也不代表真理,谁也不服谁。所以,老子不祖述任何人,不以任何人为宗主,却直指万物之宗主为宗主。老子教育的内容是以“道”为内容,不以“人”的思想理论为内容,“道”的权威性是无与伦比的。只在这一点上,老子就超越了所有的人了。就在这一点上,再伟大的教育家也得对老子甘拜下风。在中国,万世师表的孔子就在老子面前,甘拜下风。这是个很有力的实例。
老子不自己说“老子曰”。当然他自己写的书,不必自己说是自己说的。不过古今有很多学者写书,都特别喜欢处处标明是他自己的创见,发现,新发明,还申请“专利”呢。事实上,他们的东西也并不怎么样,立刻又被旁人驳得体无完肤。老子只说“道”,而不自说,不自我彰显,所以老子的学说反而能亘古长存,为普世所敬重,因为他真正懂得宇宙规律。正如他所说:“天地所以能